首頁歷史 > 正文

「風起隴西 走近隴西」話說隴西堂

2022-09-23由 隴西融媒 發表于 歷史

天下李氏,出自隴西。

隴西,就在甘肅省境內。

自唐以來,凡李氏必稱隴西,因此,李家人的祠堂,被稱為—隴西堂。

李氏出自隴西,李家人的大祠堂——隴西堂在隴西,李家龍宮在隴西,而我們作為李家人的後代,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卻並不知道,直到海外的李氏宗親們敲開了隴西堂的大門。

「風起隴西 走近隴西」話說隴西堂

【一】

改革開放初期,大約是1984年,有一位來自日本的華裔婦女帶著子女千里迢迢來到隴西。她多方打聽,要找隴西堂。

她自稱姓李,祖上旅居海外多年,已經有幾代人了。父親去世時有交代:說天下李氏,根在隴西,自己已經沒有辦法回去了,希望女兒能到隴西去尋根問祖,在祖先的祠堂裡磕個頭,敬三炷香,落葉不能歸根,只能以此了卻自己一生的心願。於是,這位婦女來到了隴西。

在當地老鄉們的指引下,她來到原來隴西堂的舊址上。這裡當時被一所小學所佔用,孩子們還在老房子裡上課。她只好趁孩子們上課的時候,在院子裡點燃了三炷香,帶著兒子和女兒跪下磕了頭……

此後,隴西又迎來了一批又一批的海外來客……

我國臺灣的、香港的,還有馬來西亞、新加坡的,後來,連加拿大、美國和歐洲的一些華人李氏宗親,也不遠萬里來到隴西,尋根、祭祖、種樹、捐款,寄託著自己的思鄉、尋根之情。而且,人數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

其時,國內一些省份,如福建、廣東、浙江等地也不斷有人過來,一時間,小小的隴西縣城每年都要接待許多李氏宗親,壓力很大,應接不暇。

這件事,不能不引起隴西縣政府的重視……

於是,縣裡把此事彙報到了市裡,市裡又彙報到了省裡,省裡對此事也重視了起來:這麼多的海外華人來隴西尋根,恐怕事出有因!省裡便做了兩件事:一是成立一個研究會,組織一些專家學者研究一下這件事,看是不是靠譜。二是請縣裡也相應成立一個組織,一方面收集文史資料,進行深入研究;一方面儘快籌建“隴西堂”,接待好海內外來的賓客,並和他們建立廣泛的聯絡。從此,隴西堂的建設和隴西李氏文化研究有了開端。

「風起隴西 走近隴西」話說隴西堂

【二】

1992年6月,甘肅省委辦公廳和省政府辦公廳正式批覆,同意恢復“隴西堂”。

1994年5月,甘肅隴西李氏文化研究總會正式成立。研究會不但有省裡的老領導參加,還彙集了一大批專家學者,還有許多熱心的企業家加入。研究會的任務是研究、收集、整理、交流、宣傳和儲存歷代李氏文化資料,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與海內外李氏同胞聯絡,溝通感情,增進共識,為祖國統一、振興中華貢獻力量。研究成果也十分豐碩:除了召開多次大型的研討會外,幾年下來,共研究出版了《李氏文化研究》專輯10集,《李氏名人大觀》以及《李氏文化研究新編》等文集1-3集,還收集、整理了李氏家譜、族譜1000多部。先後在國內外報紙、雜誌發表各種文章、報道、評論160多篇……

這些成果,為後來開展隴西李氏文化活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隴西李氏文化,逐步被人們所認識,影響也覆蓋到海內外。

李姓,在中華姓氏中位列榜首。據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對李姓人口抽樣分析,得出的研究成果表明:李姓人口占中國總人口的7。9%,人數逾億,位列百家姓之首。如果全國的李姓人排成一排,可繞地球兩圈。由此可見,在中華民族眾多姓氏中,李氏是一個龐大的家族,在社會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李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史書記載,李姓的血緣始祖是皋陶,因任理官,以理為姓。又以商朝理官利貞公避難食木子而保命為得姓始祖。至此,改“理”為“李”。

李姓從形成時起,數百年間默默無聞,直到春秋時期,李耳為周朝“守藏寶之吏”,成為春秋時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李氏由此崛起。作為道家流派的始祖,李耳著《道德經》而流芳百世。

時至盛唐,這個處於中國封建社會鼎盛的王朝,也恰逢隴西李氏大發展的關鍵時期。唐朝開基者李淵,率領“關隴集團”及“關隴軍”得天下,他自認是隴西的後裔,由此李姓成為國姓。

貞觀十二年(638年)唐太宗李世民登上皇位,他命高士廉撰修《氏族志》,一改舊例,以皇姓李姓居首。李世民還下詔:“天下李氏,郡望為隴西。”值得一提的是,在眾多姓氏中,郡望、堂號取郡名者是一件十分罕見的事情,而堂號只有一個稱謂者,也只有李姓的“隴西堂”而已。隴西,作為一個宗族的共同標識和世代相襲的郡望,其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地域的名稱,成為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現象,無怪乎旅居世界各地的李氏宗親,對“隴西”二字懷有濃厚深切的感情。

「風起隴西 走近隴西」話說隴西堂

【三】

人們說,祠堂,是存放我們鄉愁的陳列館;祠堂,是安放我們靈魂的棲息地。

“隴西堂”,也是。

多年來,隴西堂一直吸引著海內外李氏宗親,吸引著海內外的兒女們。成千上萬的李氏親人們,千里迢迢趕到這裡,他們跪拜、上香,用各種方式寄託著他們的鄉愁。特別是海外來的宗親們,有的在隴西堂前長跪;有的在李氏文化宗親林裡親手植樹;有的捧起一捧黃土,說要帶回去供起來;有的白髮蒼蒼的老人則在隴西堂前緩步徘徊,久久捨不得離去……這就是對故鄉的眷戀啊!這就是親情的凝聚力啊!

有一位海外宗親會的長者對我說:“我們是盼望著祖國強大啊!我們是盼望著祖國強盛啊!祖國強盛了,我們這些海外遊子才揚眉吐氣啊!腰桿子才更硬了呀!”

“隴西堂”在海外的影響,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料。

二十多年前,我剛剛知道有“隴西堂”這回事,這一年我到美國訪問,中午在紐約一家中國餐館裡吃飯。餐館老闆熱情地招呼我們,聽他自我介紹說姓李,我便多問了一句,問他是否知道“隴西堂”。結果他回答:“怎麼不知道,我們就是隴西李咧!”他一聽說我也姓李,就更加熱情了,乾脆拉過來一張椅子坐在我旁邊聊了起來。他說,他不但知道有“隴西堂”,他們還有李姓的宗親組織,他就是副會長。他們每年都有活動,祭祖,聯誼,有了困難大家互相幫助,紅白喜事,大家都要到場!在這裡,宗親是最親近的人。他還說,十分嚮往“隴西堂”,希望能回去看看……

而在我國臺灣,李氏宗親們的表現就更令我感動了。前些年,我作為研究會的會長去臺灣訪問。在桃園機場,剛出接站口,便見到一群人打著橫幅在迎接我們,他們個個身穿馬甲,上面有李姓統一的標誌,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年長的已經七十多歲了,見面就鞠躬、握手、擁抱,讓人大為感動!在接下來幾天的訪問中也是一樣,無論是到臺北、臺中還是臺南、高雄……各地的李氏宗親們都熱情地接待我們,把我們當作親人!有一次,我們去當地的李氏祠堂參觀,離開乘車的時候,有一位宗親送我們上車,由於激動,頭碰在車門上,額頭碰破了,血都滲了出來,我們大驚失色,忙停下車要送他去治療,結果他毫不在意,還幽默地說:“這才是血濃於水啊!”

在香港,也讓我難忘。有一位李姓長老,在宗親會里擔任比較高的職務。我和他交談,希望他能支援我們把海外世界李氏宗親會的大會放在隴西來開,推動“隴西堂”的宣傳和建設,他毫不猶豫地說:“怎麼不可以?放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可以,放在隴西開當然也可以,隴西是李家的根呀!”

海外是這樣,內地也是這樣。前幾年,我去雲南騰衝旅遊,無意中聽說和順古鎮有一家李氏祠堂,保護得很好,便想去看看。一大早,我就到了和順,我沒有顧上觀景就直奔祠堂而去。走得近了,只見祠堂前十分安靜,一位大嫂正在安詳地掃地。我上前做了介紹,說希望見見祠堂的主持或管理者。她一聽是隴西來的人,忙笑著答道:“有的,有的!”便扔下笤帚跑去找人。不一會兒工夫,兩位老人急急忙忙向我走來。一位大約有七十多歲,另一位已經八十多歲了!他們熱情地接待我進祠堂參觀,向我介紹情況,然後坐下來喝茶說話。有一位曾經在縣上當過對臺辦主任的老人,更是健談。我問他知道不知道隴西堂,他回答說:“怎麼不知道!我們就是隴西人哪!”他給我介紹說,他們這一支李姓人是明朝從南京過來的,領頭的是一位將軍,當年到雲南是來守邊疆的,帶來的這支隊伍有上千人,後來就永遠留在了這裡!祠堂裡還有他們的牌位和影像,這位將軍鎮守邊關立了什麼功,為老百姓做了什麼事,他都講得清清楚楚……我聽了十分感動。這就是一代一代地傳承啊!李氏一脈生生不息,中華民族代代傳承,傳承的不就是我們民族的精神嗎?

這幾年,我們常說,要繼承和弘揚好的“家風”“家訓”。那麼,“家風”“家訓”從哪裡來,記載在哪裡呢?翻開家譜和族譜,我恍然大悟,原來“家風”和“家訓”就記載在這裡!

我翻閱過不少的李氏家譜、族譜。我發現,許多好的“家訓”,就記在家譜裡,家族裡好的“家風”也記錄在家譜裡。一部家譜,開啟以後,首頁就開宗明義,明明白白的“家訓”就寫在上面:愛國守法、敦親睦鄰、耕讀傳家、廉潔奉公、尊老愛幼、長幼有序、孝順父母、教育子女、兄弟和睦,等等。有的家譜甚至明確寫上,家族裡有人做官,要忠君報國;家族裡有人致富,要修橋鋪路,惠及鄉里……

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這就是教育下一代極好的教材,家譜、族譜有文字記載,一代一代地傳承。我們中國人的優良傳統,不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嗎?

因此,我覺得,研究家譜和族譜也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值得欣慰的是,在各地李氏宗親的熱情捐助下,隴西堂已經收集了各地大量的李氏家譜、族譜。我們要把這些財富集中起來,運用現代的網際網路技術,爭取建成一個李氏家譜、族譜的查詢中心。

「風起隴西 走近隴西」話說隴西堂

【四】

如今,隴西李氏文化和隴西堂已經成為展示隴西、推介隴西的靚麗名片,成為宣傳甘肅的一面金字招牌,成為海內外李氏宗親尋根祭祖的聖地。在我們總會各位會長的積極幫助下,甘肅隴西李氏文化研究總會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但我們不能驕傲,不能滿足,還要繼續努力工作。一是要更加努力推動“隴西堂”和“世界李氏文化中心”的建設。讓它成為一個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亮點,成為海內外李氏宗親們都向往的聖地。二是要繼續加強隴西李氏文化的研究,更廣泛地聽取專家、學者的意見,聽取李氏宗親們的意見,出版我們的研究成果。三是要廣泛收集李氏家譜和族譜,推動建設李氏家譜和族譜的查詢中心、並實現電子智慧化管理。四是要堅持“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團結海內外李氏宗親,弘揚和傳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共同建設祖國,實現中國夢”的宗旨,繼續加強與海內外李氏宗親的聯絡,加強團結,推動祖國統一,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我李百萬葉,柯條遍神州”,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建設李氏故里的美好家園。

作者:李維平 現任甘肅隴西李氏文化研究總會會長 ,原甘肅省保密局局長,原甘肅省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