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淡了加鹽|領導指明“道”,下屬才能幹好“事”

2022-04-08由 淡了加鹽 發表于 歷史

淡了加鹽|領導指明“道”,下屬才能幹好“事”

趙簡子

領導指什麼“道”,下屬就辦什麼事。

這是自古至今從未有變的組織工作模式。並且,從來都是,下屬能不能辦成事、辦好事,往往首先決定於領導指的“道”正不正確。

趙簡子有個部下,叫尹鐸。趙簡子在世的時候,派尹鐸去晉陽當地方官,治理晉陽。

淡了加鹽|領導指明“道”,下屬才能幹好“事”

尹鐸

去之前,尹鐸來請示趙簡子,問,“老闆,你這次讓我去晉陽,是要我去刮地皮呢?還是要我去收民心呢?”

趙簡子說,“收民心!

尹鐸得到指令,到了晉陽,他少報了百姓的戶數,降低稅賦,待民寬厚,人民生活豐厚,民心很誠。後來的馮諼為孟嘗君“焚券市義”,也是這麼個路子。

趙簡子也是個明白人。知道尹鐸的所作所為後,並沒有批評尹鐸“擅作主張”云云。反而對他的接班人趙襄子說,“你不要覺得晉陽太遠,也不要小看尹鐸,感覺他到現在都沒弄來什麼好處。以後晉國有難的時候,你還是得到晉陽去!”趙襄子記住了這句話。

公元前453年左右,智伯帶著兩個小弟過來打趙襄子,趙襄子不得已從家裡跑出來,問身邊人,“現在這情況,該去哪裡呢?”

有手下建議,“去長子吧,那是咱家最近的城,而且城牆很高、很牢固。”

趙襄子想了想,“不能去長子。城牆建那麼好,肯定都是靠役使老百姓建的,現在跑去讓他們跟我一起守城,他們才不會幹呢。”

又有人建議,“去邯鄲吧,邯鄲官庫裡糧食都是滿的。”

趙襄子考慮了下,“邯鄲也不行。那糧食都是從老百姓那徵來的,現在跑去再讓他們跟我一起去死,他們肯定不跟我。還是去晉陽吧,那是我爹原來苦心經營的地方,尹鐸在那裡主政,對老百姓很好,老百姓也肯定會對我好。”

後來,果然,靠尹鐸收的民心,即使水把灶臺淹沒,屋裡都生出了蛤蟆,晉陽城裡的老百姓也沒有叛逃的,把鍋子吊起來做飯,依然和老闆同生共死。果然是“令民於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危也!”

“道”明方能事成。

倘或趙簡子指的是“刮地皮”的“營利”之道,就算尹鐸再有能耐,也難以給趙家的後代留個存身之地吧。

注:圖片來自網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