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豆瓣9.1,假如想理解烏克蘭現狀,這5本幫你瞭解它的記憶與苦難

2022-03-09由 推書tuiliw 發表于 歷史

豆瓣9.1,假如想理解烏克蘭現狀,這5本幫你瞭解它的記憶與苦難

《切爾諾貝利的午夜》

[英] 亞當·希金博特姆

9.1(1833人評價)

豆瓣9.1,假如想理解烏克蘭現狀,這5本幫你瞭解它的記憶與苦難

亞當·希金博特姆耗費多年心血,終於完成這部關於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的權威力作。書中充分有力的調查,揭示了這場二十世紀最大災難之一的真相是如何在政治鼓吹、重重保密和謠言四散的共同作用下被掩蓋起來的。

1986年4月26日凌晨,切爾諾貝利原子能電站的四號反應堆發生爆炸,由此引發了歷史上最惡劣的一起核災難。自那以後的三十年裡,切爾諾貝利逐漸成為整個世界揮之不去的噩夢:陰魂不散的輻射中毒的恐怖威脅,一種危險技術脫韁失控的巨大風險,生態系統的脆弱,以及對其國民和整個世界造成的傷害。然而,這場事故的真相,卻從一開始便被掩蓋起來,長久以來一直眾說紛紜。

十多年中,亞當·希金博特姆進行了數百小時的採訪,以此為依託,輔之以往來書信、未發表的回憶錄和新近解密的檔案檔案,他將那些災難親歷者所目睹的一切,化成客觀、冷靜而又發人深省的敘述。由此得到的,是一本驚心動魄的非虛構傑作,一個比蘇聯傳奇更復雜、更人性,也更恐怖的故事。

《二手時間》

[白俄] S. A. 阿列克謝耶維奇

8.8(18589人評價)

豆瓣9.1,假如想理解烏克蘭現狀,這5本幫你瞭解它的記憶與苦難

本書是白俄羅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最新作品,透過口述採訪的形式,展現身處關鍵歷史時刻的普通人的生活。本書講述了蘇聯解體後,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間的痛苦的社會轉型中,俄羅斯普通人的生活,為夢想破碎付出的代價。

在書中,從學者到清潔工,每個人都在重新尋找生活的意義。他們的真實講述同時從宏觀和微觀上呈現出一個重大的時代,一個社會的變動,為這一段影響深遠的歷史賦予了人性的面孔。蘇聯解體已逾二十年,俄羅斯人重新發現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認識了俄羅斯。新一代已經成長起來,他們的夢想已不再關乎夢想,不再像90年代他們的父輩,關心信仰。二十年來,人們看了嶄新的俄羅斯,但她卻早已不是任何人曾經夢想過的俄羅斯了。

作者追溯了蘇聯和蘇聯解體之後的歷史過程,讓普通的小人物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從而展現出身處歷史的轉折,以及人們如何追尋信仰、夢想,如何訴說秘密和恐懼,讓人們重新思考什麼是“俄羅斯”和“俄羅斯人”,為什麼他們無法適應急劇的現代化,為什麼再近兩百年之後,依然與歐洲相隔。本書分為上下兩部分,採訪了生長於理想之下的俄羅斯人和今天的俄羅斯人,以及亞塞拜然等前蘇聯國家的普通人,呈現他們的生活細節,所感所想。德國媒體盛讚該書擷取的是最為細小的馬賽克,卻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後蘇聯時代圖景。“一部20世紀後半葉的微觀俄國史,筆力直抵普京時代。”

《她來自馬裡烏波爾》

[德] 娜塔莎·沃丁

9.1(2332人評價)

豆瓣9.1,假如想理解烏克蘭現狀,這5本幫你瞭解它的記憶與苦難

“如果你看見過我曾見到的。”母親總是一再重複這句話。

“親愛的上帝,請讓我感覺她感覺到的,只要一瞬間就好。”多年之後,女兒這麼說道。

娜塔莎·沃丁十歲的某天,母親出門,再也沒有回來,後來才得知母親自沉雷格尼茨河,沒能留下隻言片語;父親則酗酒,終日埋首俄語書籍。——在那之後,作者才意識到自己對她一無所知,唯一知道的是她來自馬裡烏波爾,1943年作為強制勞工被驅離烏克蘭,前往德國。憑藉少得可憐的線索,娜塔莎·沃丁一點一點地把碎裂的瓷片拼接在一起,她發現,這個家族的過往是一個巨大的謎,是一則關於東歐苦難的歷史寓言……作者用迷人的方式完整還原了一部母親的個人史、家族史、二十世紀動盪史。雖然這是一部非虛構作品,卻比虛構作品更魔幻,更戲劇化,也更驚心動魄。

《血緣與歸屬》

[加拿大] 葉禮庭

8.6(488人評價)

豆瓣9.1,假如想理解烏克蘭現狀,這5本幫你瞭解它的記憶與苦難

當庫爾德工人黨的游擊隊女戰士瞄準敵人,魁北克的民眾正舉行另一次獨立遊行;當波黑婦女在戰爭死難者墳場哀悼親人,北愛爾蘭忠誠派正用鮮血寫下“絕不投降”;當統一後的德國經歷“兄弟複合”的陣痛期,韃靼人正試圖重新在故鄉克里米亞站穩腳跟。在全球化趨勢看似勢不可擋的今天,民族主義是否真的已無容身之所?

20世紀90年代初,為了理解當時全世界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葉禮庭考察了南斯拉夫、庫爾德斯坦、北愛爾蘭、烏克蘭、魁北克、重新統一的德國六個國家和地區。他深入伊拉克北部的庫爾德游擊隊內部,他與德國萊比錫的新納粹組織頭目見面,他還採訪了南斯拉夫國民議會議長、副總統米洛凡·吉拉斯……在戰爭、分裂、遊行和恐怖襲擊的背後,葉禮庭看到一波洶湧的種族民族主義浪潮席捲了世界舞臺,血緣成為今天國際關係中的關鍵要素,而更符合社會現實的公民民族主義正遭受嚴峻挑戰。

《歐洲之門》

[美] 浦洛基

8.2(665人評價)

豆瓣9.1,假如想理解烏克蘭現狀,這5本幫你瞭解它的記憶與苦難

烏克蘭,地處歐亞大草原西緣文明的斷層線上,誕生於東方和西方的相遇,許多個世紀以來都是通往歐洲的門戶。當戰爭和衝突到來,關閉的歐洲之門成為阻擋東來或西來侵略者的屏障,而當歐洲之門開啟,烏克蘭就成為連線歐洲與亞洲、東方與西方的樞紐。

從希羅多德時代開始,烏克蘭大地見證了兩千年來帝國的起起落落,經歷了世界秩序的多次變更。定居和遊牧、東正教與天主教……不同的文明在此接觸,塑造出烏克蘭獨特的邊境身份。它是歐洲的麵包籃,也一度成為殺戮的戰場。從羅馬帝國到奧斯曼帝國,從哈布斯堡王朝到羅曼諾夫王朝,甚至希特勒的第三帝國,每個帝國都索求烏克蘭的土地與財富,在這片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記。

直到今日,烏克蘭仍是東西方力量衝突的焦點。若不理解兩千年以來塑造東歐的複雜力量,就看不清當前牽動世界的動盪。哈佛大學烏克蘭研究院院長浦洛基以同情的理解,寫下歐洲之門所經歷、所見證的兩千年,為理解東方與西方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補足了拼圖上缺失的一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