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黃花大閨女

2022-02-17由 夢幻村花 發表于 歷史

“黃花閨女”的來源可追溯到南北朝的來武帝時代·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在一個新年的人日《農曆正月初七)裡,與宮女們在宮廷裡嬉戲,躺臥在含章殿簷下。這時花香撲鼻、臘梅盛開。一陣微風吹來,將梅花吹得片片起舞,有幾瓣竟吹落到了她的額頭上,留下了斑斑花浪。拂拭不去,竟使壽陽公主更加撫媚動人。從此以後,她便經常摘取幾片梅花,一貼上前額,以助美觀,那些宮女們見了,個個噴噴稱羨,都跟著仿效起來。這樣打扮,人們把它稱為“梅花妝”,簡稱”梅妝”,又因為是起源於壽陽公主,也有把它叫“壽陽妝”的。

由於臘梅有季節性,不能經常保持,於是,她們便設法採集其他黃色花。做成塗飾粉料,代替臘梅。長期使這種粉料便稱為“花黃”、“額黃”“鴉黃”或”蕊黃”了。

梅花校不久便流傳民間,特別是那些富有大戶的女孩以及歌女舞女,更是爭相仿效。《木蘭辭》中的花木蘭:“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在當時人們看來,不貼花黃,就缺少了女性特徵 。用 黃顏色在額上或臉上兩頰畫成各種花紋成為少女的一種裝飾。但少女出嫁以後。就要改變這種貼黃的裝飾,另作一番打扮。這樣,“黃花閨女”就 成了未出嫁年輕女子的代名詞了。

這種貼黃習俗直到金、元以後,才慢慢消除。婦女雖然不再貼黃花了,但人們仍舊習慣地把沒有出嫁的女子稱為“黃花閨女”。另外,據古文獻載“黃花”乃菊花,因菊花傲霜雪耐嚴寒所以人們常用以比喻人有節操。這樣,富有女性特徵的“花黃”與喻人節操的“黃花”都統一在年輕少女的身上,稱“黃花大閨女”,表明閨房中或未結婚女子的清白與貞德。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