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249封家書,送給每一個離家在外的人

2022-02-13由 一隻豚鹿 發表于 歷史

維迪亞達爾•蘇雷吉普拉薩德•奈保爾爵士是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英國文壇移民三雄”之一,曾獲《紐約時報》盛讚:“以天賦和才華而論,奈保爾當居在世作家之首。”他既被稱為寫作天才,又被叫做生活中的混蛋。雖然他直白犀利,甚至算得上刻薄,完全不在乎“政治正確”,把第一世界到第三世界,從南美洲到歐洲還有亞洲的種種文化政治歷史現象一視同仁地批判了一個遍,評論家和讀者們還是為他的文學才華折服。對他來說,精神的生活和對人性與世界的探索高於一切,於是,寫作成為了一種需要,“作家”成了他唯一的標籤,每部作品都是他本人的一部分。他是如此刻苦,工匠一般不停地研究改進著自己的藝術品,最終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成為當代語言大師、小說奇才。

249封家書,送給每一個離家在外的人

如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辭所說:“他將深具洞察力的敘述和不受世俗侵蝕的探索融為一體,迫使我們去發現被壓抑歷史的真實存在。”

在收於《尋找中心》的《自傳前言》中,奈保爾寫道:

一位作家的半生工作……就是發現他的主題。而我的問題在於我的一生有太多變遷,充滿了動盪和遷徙。從外祖母位於印度鄉間的宅邸,那裡的儀式與社會生活仍然接近印度鄉村;到黑人的西班牙港和它的街道生活,還有與前兩者形成強烈反差的殖民地英文學校(女王皇家學院)的有序生活;再到牛津、倫敦和BBC的自由撰稿人寫作室。若要談及我試圖踏上作家征程的努力,我不知道該把目光投向何處。

如此,效仿奈保爾滿心憂鬱地尋找主題時的做法,我們若是想要看清這位名頭甚大、“二十世紀最偉大作家”之一的V。S。奈保爾到底是誰,便需將目光投向他的青年時代:在成為V。S。奈保爾爵士之前,這位來自特立尼達、窮困潦倒的“維多”過著怎樣的人生?

《奈保爾家書》為我們揭曉了答案。

249封家書,送給每一個離家在外的人

永無冬季的加勒比海小島是維迪亞迫切想要逃離的故土,超越日常的作家生活是貧困生活中的唯一慰藉。牛津是他曾經渴望而又令他失望的象牙塔,他幾乎總是帶著一種使命感寫作,創意枯竭、不斷遭到拒稿、金錢匱乏是這個敏感又自尊心極強的青年作家的噩夢。他會為社交煩惱焦慮,而在和女孩兒交往時又似乎總是運氣不佳……種種失意讓小奈保爾痛苦、抑鬱、渴望逃離,當“作家”還只是個夢想時,迷茫不已的他唯一的安慰來自家人的愛,來自與父親坦誠、平等、深刻的溝通交流,來自無數次失望中的一線希望。

我們得以一瞥這位偉大作家掩藏在 “批判者”背後的溫情一面。小奈保爾出人意料地敏感而充滿感性,老奈保爾則以一位充滿同理心的朋友和富於智慧與人性光輝的作家身份,給了他無數受益終身的鼓勵與建議。沒有家書中常見的責備與說教,《奈保爾家書》中的二百四十九封信只有最溫暖的鼓勵、最平等的交流與最柔和的勸導。

249封家書,送給每一個離家在外的人

真實的父子書,比小說更打動人心

上世紀三十年代,殖民主義的浪潮漸落,加勒比海上一個小小島嶼——特立尼達露出了被海水沖刷得空空蕩蕩,貧瘠無比的土地。這個幾經不同殖民者統治而被迫在歷史中前行的小島上,形成了一個“半成品社會”:它是歐洲大陸人發現的“新世界”的一部分,卻完全自治;種植園經濟仍佔著上風,物質與精神的發展久久走不出後殖民主義的泥潭;各種宗教種族在這裡交匯,但並沒有形成一個寬容的社會,生活瑣碎,到處爭端不斷;人們貧困而夢想受挫,但還是興高采烈地活著——除此之外也別無選擇。

一九三二年,V。S。奈保爾就出生在這樣的特立尼達島一個窮困潦倒的印度移民家庭裡,在七個孩子中排行第二。清苦的生活讓小奈保爾更早地開始觀察,開始思考自己想要什麼;與生俱來的敏感性格和犀利的洞察力也讓他體味到了日常生活的孤獨與蒼涼;即使是在機會匱乏的西印度群島上,也從不缺乏夢想家,自學成才的記者父親又為他提供了一個先例。奈保爾從小就決定成為一名作家。

249封家書,送給每一個離家在外的人

當一位父親發現自己對文學的信仰在兒子身上得到了不可思議的共鳴,當一個兒子發現自己的爸爸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將成為作家的夢想看作一切,當小奈保爾終於機會去往英國留學,讓最古老的牛津大學學院的智慧與特立尼達的人生經驗相碰撞……遊子不但體會到了人類普遍而抽象的孤獨感,還有對故土又愛又恨的流浪感——跨越大洋的書信往還就此開始,步調一致的父子兩個人以懇切、幽默、充滿愛的筆調,絮絮地講述自己的生活,既分享生活瑣事,又為彼此的夢想出謀劃策,寫出了二百四十九封最有趣也最動人的家書。

早在一九五〇年,老奈保爾就在寫給兒子的信中提議:“你寫的信有種自然而然的吸引力。如果你能在信裡寫寫牛津的人和事,特別是人,我可以把信件編成一本書:《父子書》,或者叫《我的牛津家書》。你覺得怎麼樣?你可以,我確定。你若能把這種自然而然的吸引力帶到你的任何作品中,那你不管寫什麼,都會熠熠生輝。”

249封家書,送給每一個離家在外的人

三年後,老奈保爾還沒來得完成自己的夢想就匆匆離世。又四年,奈保爾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正式成為了一名作家。一九九九年,如父親曾提議的那樣,《奈保爾家書》出版。沒有尋常西方式哲學中多次強調的父子間的競爭、嫉妒、新生力量戰勝舊事物之感,奈保爾父子間一如既往的相互鼓勵、支援讓這樣的結局更加動人:奈保爾將自己的生命與創作當作父親的延續,父親的願望得以實現。

這是一位偉大作家的成長史,一位“失敗”作家的奮鬥史,一個引人入勝、關乎夢想的奇蹟般的故事。

這些信所承載的情感意義如此深刻,以至於:“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足夠的勇氣去讀這本書,”奈保爾說,“它太感人、太私人、太令人痛苦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