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第二次獨立戰爭的終局之戰,美英兩軍在新奧爾良的決勝之戰

2022-02-10由 天川歷史 發表于 歷史

獨立戰爭失敗後,英國對於失去這塊殖民地一直耿耿於懷,無時無刻不想恢復英國在那裡的殖民統治。英國人首先在外交上排擠美國,戰後英國從未派遣駐美大使,

還留下一支軍隊佔領著與美國接壤的西北地區七個據點,

直到1796年兩國簽訂《傑伊條約》後英軍才完全撤出該地。

英國還利用在殖民統治時期造成的北美十三州在經濟上對英國本土的依賴,使美國在剛剛獲得獨立後,又成為了英國的“經濟殖民地”。英國財政大臣曾洋洋自得地宣稱1789年的英國對美出口已達到獨立戰爭前的規模。

可以看出,美國政治上的獨立並未立即帶來經濟上的獨立。

第二次獨立戰爭的終局之戰,美英兩軍在新奧爾良的決勝之戰

一、美國積極備戰

法國大革命期間,英法在美歐等地展開封鎖與反封鎖的大戰,美國在歐洲的利益受到了英、法兩國的侵害,特別是英國以執行大陸封鎖令為名大肆掠奪美國船隻,沉重損害了美國人的經濟利益。

於是,擺脫英國的經濟殖民政策就成為爆發第二次獨立戰爭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二次獨立戰爭的終局之戰,美英兩軍在新奧爾良的決勝之戰

美國人對拓殖疆土的熱情可以說是由來已久,早在1802年,美國總統托馬斯。傑斐遜就做了一筆好買賣。傑斐遜總統以區區6千萬法郎買下了法國在北美的佔領地——路易斯安那。1811年,在美國的要求下,法國宣佈解除對中立國的封鎖禁令,美法矛盾得到緩和。但是,英國仍然堅持對美國的封鎖。

截至美英戰爭爆發,美國船隻上已經有1萬人被英國抓捕和強迫服役。

1811年2月11日,美國再次停止與英通商,美英關係進一步惡化。當時,美國的人民大眾多數支援和英國開戰,他們深受英國封鎖政策之苦,

而且對獨立革命記憶猶新,向英國屈服意味著接受殖民主義和放棄共和制度。

1811年11月,在第二十屆國會上麥迪遜發表諮文,提出陸、海軍的備戰計劃。麥迪遜要求在1812年4月進行30天禁運,作為反英戰爭的序幕。但直到戰爭爆發前,美英兩國的軍事實力對比仍然是十分懸殊的。在美國第四任總統麥迪遜上臺前,全美國僅有正規軍三千人

。任內麥迪遜不斷進行大規模擴軍,到1812年4月美國已有陸軍也只有區區兩萬人,

而這其中的五千人還是當年招收的新兵。並且另一方面,由於美軍上層指揮人員腐敗無能,沒有戰鬥經驗,使美國本就脆弱的軍事力量更加疲軟。

第二次獨立戰爭的終局之戰,美英兩軍在新奧爾良的決勝之戰

而反觀英國,當時的英國人口將近兩千萬人,陸軍總兵力近十萬人,海軍十五萬,軍艦更是達到一千多艘。因此當時有人戲言:“英國軍艦總數比美國大炮總數還多”。但家家有本難唸的經,英國兵強馬壯也未必能保證打贏戰爭,因為當時正值拿破崙戰爭期間,

英國的陸軍主力都被投入到歐洲大陸的戰事中了,真正能投入到北美的兵力並不多。

二、第一次奧爾良戰役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人想到了一個絕佳妙計,他們試圖煽動起北美當地原住民——印第安人對美利堅人的仇恨和畏懼,教唆當地的印第安克里克部落對美國發起進攻。於是,從1813年11月至1814年4月,克里克部落向美國人發動6次大規模的進攻,這些印第安人擅長游擊戰,經常打的美軍暈頭轉向。

最後只得由傑斐遜親率大軍,在亞拉巴馬州的馬蹄灣打敗了克里克人。

第二次獨立戰爭的終局之戰,美英兩軍在新奧爾良的決勝之戰

1814年8月,英軍再次唆使克里克人挑起戰爭。傑克遜只好再次率軍出擊,於11月7日攻陷了彭薩科拉,徹底打敗了克里克人,粉碎了英軍的牽制企圖,並使英國徹底失去了克里克人的協同作戰。美國控制了亞拉巴馬的大部分。

美國人在這兩次的教訓後,開始在西部邊境構築大規模的防禦工事。

面對傑克遜的阻擊,英軍也絞盡腦汁研究最佳的進攻路線。終於,他們發現了一條通往內陸的無人防守的道路,順利進至離城關只有9英里遠的地方。訊息傳到傑克遜那裡後,傑克遜為了鼓舞部下,聲言,“決不能讓英軍在我們的土地上過夜”。

於是,傑斐遜身先士卒,率軍連夜出擊,襲擊了基恩的陣地。這場戰鬥十分激烈,雙方彈藥耗盡後,兩軍展開了慘烈的肉搏戰。

這次戰役被稱為第一次新奧爾良戰役,但這場戰爭雙方並未分出勝負。第一次新奧爾良戰役後,傑克遜稍作休整,帶軍向後撤退了兩英里,在寬闊的的羅德里格斯運河後面修築了防禦陣地,嚴陣以待英國人的進攻。

這裡右臨密西西比河,左靠長著柏樹的沼澤,易守難攻,可以說是絕佳的防守陣地。

第二次獨立戰爭的終局之戰,美英兩軍在新奧爾良的決勝之戰

到了1814年的聖誕節那天,英內閣任命的陸軍指揮官帕克南趕到戰場,並於12月28日和元且對美軍連續發動了兩次進攻,兩軍再次打成平手,這兩次戰役被稱為第二次、第三次新奧爾良戰役。關鍵的第四次戰役發生在1815年1月8日,英軍指揮官帕克南派遺西印度群島的黑人團強行透過沼澤,將主攻路線沿沼澤地的柏樹邊緣進行,並把一支預備隊部署在戰場的中央,以備急用。同時他還命令一個縱隊沿密西西比河大堤向前突擊。

這位統帥絞盡腦汁,將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都預想了一遍,但他還是忽略了一點——美國人保衛國家的鬥志。

四、美國的勝利

英軍出擊的這天清晨剛好下了大霧,這似乎讓英國人交上了好運。英國人在大霧中悄悄前進,當大霧散盡後,他們離美軍的陣地僅剩下了650碼。這時,傑斐遜也發現了英軍已經逼近,於是他對手下說:“為了使我們的祖國獲得完全的獨立,就看我們這一戰了。”美軍受到鼓舞,傾盡全力,一場廝殺開始了。

戰鬥從黎明開始,一直打到上午8點半才結束。

第二次獨立戰爭的終局之戰,美英兩軍在新奧爾良的決勝之戰

這次戰役使英軍傷亡、被俘兩千多人,帕克南也在此役斃命,而美軍只損失了不到50人。英軍經歷這次失敗,再也無力在南部戰線發動戰爭,而美國則成功地守住了南部合眾國的門戶。這次戰役使美國正式成為被西方列強承認的強國,對美國具有非凡的意義。

第二次獨立戰爭的終局之戰,美英兩軍在新奧爾良的決勝之戰

經過這次戰役,美國獲得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發展環境,解決了一直被英國長期封鎖的問題,開始了在西半球迅速發展的新時代,從而為美國稱霸西半球創造了條件。英國則被迫放棄了重新佔領美國的企圖,事實上承認了美國的獨立地位。1815年美英簽訂了通商條約,建立了平等的貿易關係。

經濟的獨立和外部環境的相對安定,為美國開發內地的西進運動創造了條件。

結語:

新奧爾良戰役是第二次美國獨立戰爭中的最後一戰,自此以後美國軍隊再也沒有過為獨立而進行戰鬥的經歷。儘管標誌戰爭結束的《根特和約》早在半個月前就已簽字了,但是由於通訊裝置落後,這一訊息的傳播卻極其緩慢。

由此,新奧爾良大捷作為確保美利堅合眾國最終獨立的關鍵性戰役而載人史冊。

參考資料:《美國史》、《美國獨立戰爭》、《托馬斯·傑斐遜傳》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