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一個好的原生家庭是什麼樣的?

2022-01-29由 在路上23 發表于 歷史

我們都知道,原生家庭很重要。

在一個充滿了溫暖、安全和關愛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通常會更自信,更願意信任他人,因而也更快樂。

相反,在一個充滿了攻擊、暴力和精神虐待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就會缺乏安全感,內心的痛苦就會更多一些。

現在問題來了:

到底什麼樣的原生家庭,才可以稱之為好的原生家庭呢?

在《

突圍原生家庭

》這本書中,作者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

人的一生,基本的心理需求不會改變。

當我們開心時,通常是因為基本需求得到了滿足;當我們不開心時,通常是因為某一個或多個基本需求沒有被滿足。

所以,

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好不好,就看TA在小的時候,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有沒有被很好地滿足

一個好的原生家庭是什麼樣的?

那麼,人的基本需求有哪些呢?

主要有以下4種:

關係需求

人不是孤島,我們都需要與別人建立連線,並從中獲得愛與歸屬感,所以,關係之於我們,就是水之於魚一樣不可或缺。

一個人在兒童時期,如果因為父母的忽視、拒絕或者虐待,對關係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就可能產生一系列的問題。

比如有的人長大後會變得孤僻,不願意與別人交往;

有的人長大後會變得過於依賴他人,更多為了別人的意志而活,沒有自我;

還有的人長大後會變得以自我為中心,缺少同理心。這樣的人衝動、易怒,愛攻擊他人,從而給別人和自己帶來很多傷害。

所以,對一個孩子來說,父母充滿愛的陪伴是格外重要的。

而在我們的社會中,特別讓人擔心的現象一是家暴和虐待,二是留守兒童。

家暴讓孩子對關係充滿了恐懼,而留守讓孩子的內心對關係長期處於不滿足狀態,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人在與人相處時,無疑將面臨更多的問題,同時也會經歷更多的痛苦。

一個好的原生家庭是什麼樣的?

獨立和掌控的需求

除了關係的需求外,人還有追求獨立的心理需求。

獨立意味著能夠獨自掌控一些事情,當我們發現自己可以憑藉自己的能力搞定一些事情時,就會更有自我價值感,更自信。

父母的兩種行為會破壞孩子的獨立性。

一種是持續性的指責、貶低和否定。

有的人似乎永遠看不到孩子身上的優點,他們總是用挑剔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否定永遠多於鼓勵。

這樣的養育方式,會讓孩子越來越不自信,不敢有自己的想法。

此外,保護欲過度的父母,也會影響孩子的獨立性。

那些出於愛,出於好心而幫孩子掃清生活中種種障礙的父母,會使孩子喪失獨立生存的能力。這些孩子將來即使長大內心也不獨立,他們還會像小時候那樣,過度依賴父母。

比如現在經常提到的媽寶男,就是孩子的獨立性被破壞後導致的一種結果。

當然,在這點上並不存在性別的區分,也就是說不僅有大量的媽寶男,也有大量的巨嬰女,男女都存在這樣的問題。

一個好的原生家庭是什麼樣的?

快樂需求

以前的港臺劇中經常出現的一句話臺詞是:

做人吶,最重要的就是開心。

開心,就是人的快樂需求。

可以說,我們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追求快樂,克服不快樂的過程。

在家庭中,有的父母嚴格限制孩子的快樂,導致孩子變得抑鬱,沒有活力。

而有的父母則走向另一個極端,他們過分放縱孩子,導致孩子過於任性,缺少自我約束和延遲滿足的能力。

一個好的原生家庭,應該是在滿足快樂和抑制慾望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這樣的孩子長大成人以後,才既充滿活力,又足夠自律。

一個好的原生家庭是什麼樣的?

自我價值和渴望被認可的需求

覺得自己有價值,渴望被認可是與生俱來的。

在小時候,我們的這種需求是藉助於父母等養育者來實現的。

美國心理學家大衛·史納屈提出過這樣一個概念:

映象自我價值感知。

它的意思是,孩子透過父母的行為來判斷自己是好還是不好,就像映象反射一樣。

比如媽媽經常對孩子微笑,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好的,自己的存在是有價值的;媽媽經常愁眉不展,或經常發脾氣,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不好的,從而不認可自己,併產生強烈的羞恥感。

一個從小被鼓勵,被認可的孩子,長大後即使很普通,也會內心富足,不輕易否定自己。

而一個從小就被忽視,被否定的孩子,長大後即使再有成就,內心還是會充滿了不安全感,遇到挫折時心態上更容易出問題。

一個好的原生家庭是什麼樣的?

生活中,不管你的身份是父母,還是獨身的成年人,遇到問題時只要對照一下這四種基本需求的滿足情況,就可以找到深層次的原因。

這不管是對我們的家庭,還是對我們的個人成長來說,都是很有裨益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