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在戰國七雄中,誰是“七雄之恥”,誰又是“戰國攪屎棍”呢?

2022-01-17由 古今興衰多少事 發表于 歷史

公元前771年,因周幽王廢長立幼,改立褒姒為王后,褒姒之子姬伯服為太子,引起了廢太子姬宜臼的外祖父申侯的不滿。於是,申侯主動聯絡素與西周不和的犬戎大舉進攻西周,攻陷西周國都鎬京,周幽王、太子伯服先後被殺,褒姒不知所蹤。

不久,諸侯聯軍擊退了犬戎大軍,而後在眾諸侯的見證下,廢太子姬宜臼登基即位,是為周平王。因鎬京殘破,再加上西六師全軍覆沒,周王室已然沒有了抵禦戎族的力量,遂東遷洛邑,由此,天下進入了東周時期。

經過了春秋時期長達三百多年的爭霸戰爭,進入戰國時期後,戰爭升格為以滅國為目的的兼併戰爭,天下數十個封國最終只剩下了秦、楚、燕、齊、趙、魏、韓這七大諸侯國以及極少部分的二流諸侯國。

那麼,在戰國七雄之中,哪個國家是“七雄之恥”,哪個國家又是“戰國攪屎棍”呢?

在戰國七雄中,誰是“七雄之恥”,誰又是“戰國攪屎棍”呢?

在戰國七雄之中,秦國自不用多說,從獻公歸國伊始,到孝公變法,再到惠文、武烈、昭襄等五代君王銳意東出,最後由秦王政完成了統一,如此強悍如斯的秦國自然不可能被稱之為“七雄之恥”、“戰國攪屎棍”。

再然後就要排除趙、楚兩國,趙有肅侯、武靈王、惠文王,楚有宣威二王,再加上楚懷王的能力也還算過得去,皆是強盛了數十年的大國、強國,又在最後時刻與秦國血戰到底,也不可能被列為“七雄之恥”、“戰國攪屎棍”。

最後則是要派出魏、齊兩國,魏有文侯、武侯以及惠王,齊有威王、宣王以及閔王,他們在位時期,魏、齊兩國皆是天下霸主,曾經力壓秦國的存在,“七雄之恥”、“戰國攪屎棍”怎麼也輪不到這兩個國家身上吧?

在戰國七雄中,誰是“七雄之恥”,誰又是“戰國攪屎棍”呢?

如此一來,能夠被列為“七雄之恥”、“戰國攪屎棍”的便只有強盛錯了時間點的韓國與霸業曇花一現的燕國了。

我們先來看看韓國。

韓國,本是晉國公室之後,因受封韓地,子孫遂改姓韓。在下宮之難爆發後,因韓家首領韓厥力保趙氏血脈,而後趙氏復立,韓厥被晉室重用,得以成為晉國卿族。在三家分晉後,被周威烈王分封為諸侯,正式建國。

公元前351年,韓昭侯與申不害在韓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申不害變法”,韓國得以走向強盛。可是,這個時候的韓國雖然強盛,卻因周遭列國更為強盛——西邊有重新崛起的秦國,東邊有日益強盛的齊國,南邊有正值宣威盛世的楚國,北邊有作為天下霸主的魏國和悍不畏死的趙國,韓國在這些國家面前,僅僅只能做到自保。

隨著韓昭侯、申不害相繼去世,這場建立在君王“術治”基礎上的變法便戛然而止,人亡政息。變法雖然走向了終結,但是變法卻使得韓國上下因此陷入了依靠“術治”,期待奇策救國的境地之中。

在戰國七雄中,誰是“七雄之恥”,誰又是“戰國攪屎棍”呢?

在此後的數十年時間裡,鬧出了不少的笑話,其中最為經典的就是韓桓惠王身上的那幾件政治烏龍事件:

“移禍大邦”——在秦軍攻佔野王,切斷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聯絡之後,將上黨郡轉交給趙國,提前引發秦趙決戰,不僅使得趙國主力全軍覆沒,也使得韓國國內的水陸要道幾乎全部被秦國佔領。

“肥周退秦”——在秦國對負黍、陽城虎視眈眈之時,韓桓惠王轉而將這兩座城池送給了那位蜷縮在洛邑的天下共主周赧王,誘使其號召天下列國合縱伐秦,結果沒幾個國家願意聽從這位落魄天子的號召,而後秦昭襄王一舉滅亡西周國,周赧王也憤懣而亡。得知此事是韓國在背後搗鬼,秦昭襄王又派出大軍討伐韓國,殲滅其生力軍十餘萬人,使得韓國再無抗秦之力。

“治水疲秦”——秦國因關中水旱災害頻發,相國呂不韋曾向天下廣招治水能臣,準備治理關中平原的水旱問題。韓桓惠王又認為有利可圖,便派治水大家鄭國入秦,為秦國規劃了那道福澤千秋萬世的“鄭國渠”。在修渠的近十年時間裡,秦國確實減少了東出攻伐韓國的次數,但是在渠成之後,秦國新添了關中之地作為糧倉,這一次直接便把韓國給滅掉,作為了對韓桓惠王的“謝禮”。

在戰國七雄中,誰是“七雄之恥”,誰又是“戰國攪屎棍”呢?

我們再來看看燕國。

燕國,具體建國時間因年代久遠無法考證,只能從它是召公奭的封國推測燕國應當是在西周初期正式建國的,關於這個國家的存在時間,太史公司馬遷曾斷言“社稷血食者八九百歲”。

在戰國七雄之中,比起春秋晚期才得以被承認的趙魏韓三國、戰國初期公室被取代的齊國、長期不被周王室承認的楚國以及作為東周開國諸侯的秦國,燕國是根正苗紅的周王血脈,也是唯一一個陪伴著周王室度過了近八百年歲月的老牌諸侯國。

但就是這樣的一個老牌王族諸侯國,在西周時期的歷史卻如同空白,且不說那些如同神話的燕國建國史,就說在太史公的《史記》之中,除了對召公奭受封有過描寫,僅僅只用了一句“自召公以下九世至惠侯”便草草描寫了自召公奭受封后兩百餘年的燕國曆史。

就算是春秋時期以及戰國前期的燕國曆史,也只不過是簡單地描述了一些君王世系的傳承,並未如同其他各國的歷史一般記載清晰,以至於“八九百歲”的燕國在《史記》之中所佔頁數竟與建國曆史百餘年的韓國所佔頁數相仿!

在戰國七雄中,誰是“七雄之恥”,誰又是“戰國攪屎棍”呢?

或許是在歷史上消失了太久了,燕國也想玩一票大的,然後好被史家濃墨重彩地描寫一番,於是便有了那場席捲了大半個天下,牽扯到數位雄主的內亂。

我們都知道,在進入戰國時期後,各國為了存國、強國,先後掀起了變法,而地處北境的燕國非但不為所動,毫無變法強國之意,反而因為其血脈中留存的“王道傳統”,玩起了倒車——燕王噲效仿上古先王,主動將王位禪讓給了燕相子之,引發了國內動盪,史稱“子之之亂”。

在這場動亂之中,不僅燕王噲、太子平、子之先後被殺,而且還牽扯到了齊、趙、秦、韓四國,最終秦趙兩國聯手送立燕昭王,驅逐了齊軍,燕國這才從亡國的邊緣走了出來。

而後,燕昭王勵精圖治,遂在濟西之戰中一雪前恥,幾乎滅掉了齊國,成就了燕國的霸業。可惜好景不長,在濟西之戰結束後,沒過幾年燕昭王便一命嗚呼,然後燕國彷彿再度消失在了世人的眼中。

在戰國七雄中,誰是“七雄之恥”,誰又是“戰國攪屎棍”呢?

直到燕王喜時期,在秦國的有意挑撥之下,燕趙兩國關係日益緊張,而後燕國更是趁趙國在長平之戰、邯鄲之戰中損失慘重之時,多次進攻趙國,結果卻被精銳盡失的趙國吊起來打,連相國粟腹都死在了趙國,甚至還被趙國反攻到了國都薊城。

到了最後,燕國上下竟然寄希望於“提一匕首而改天下”,最後直接導致秦軍大舉進攻,燕國亡國,何其可笑!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戰國攪屎棍”的榮譽稱號韓國當之無愧,“七雄之恥”的榮譽稱號燕國當之無愧,同時,七雄之中最會“搞事”的,當屬韓國,最會“搞笑”的,當屬燕國。諸位以為如何?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