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鄧鍾嶽真跡——聊城修護城堤碑

2022-01-13由 魯北禹貢 發表于 歷史

由清代狀元鄧鍾嶽書的“聊城修護城堤碑記”經過當地文物工作者的努力,2005年修復完畢,該碑以記載詳實的水利史料和精湛的書法藝術價值受到各界的高度關注。

“聊城修護城堤碑”立於雍正九年(1731年)。原碑總高3。98米,碑身高2。65米(現殘存2。52米),寬1。01米,厚0。31米。碑冠為二龍戲珠圖案,碑座素面。碑文為行書、陰刻,共679字。碑文內容主要記述了聊城的歷史沿革、地形、水勢走向、修堤資金來源、開支以及護城堤的規模等。碑文由時任聊城知縣蔣尚思撰寫,鄧鍾嶽書。在碑的左側偏下部,由光緒十年(1884年),聊城名士朱學篤寫的補記,為楷體、陰刻、49字。

該碑原立於聊城南堤外,後倒斷,清光緒年間重立。文革期間遭到破壞。2004年,當地文物工作者根據線索將其收入聊城市博物館修復。

歷史上聊城經常受到水患的干擾,宋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在建設聊城新城的基礎上開始建設護城堤用來防禦水患。護城堤對聊城歷史文化名城城市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聊城修護城堤碑”的發現為聊城城市發展研究提供了詳實的歷史資料,而書碑文的鄧鍾嶽是康熙60年狀元,其在科舉殿試時被康熙稱“字壓天下”而傳為佳話,是當時著名書法家,這就為該碑更增添了神韻。

聊城市博物館館長林虎介紹,新建亭子內立起的兩塊碑,一通是雍正九年(1731年)鄧鍾嶽題寫碑文的聊城修護城堤碑,另一通是明嘉靖四年立的道統聖賢之贊碑,今年3月9日開始,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歷經近兩個月的時間進行修復,增加底座,打上鐵箍,建起碑亭。目前,剛剛建成的碑亭,成為山陝會館內的一道新景觀。

談及聊城修護城堤碑,林虎說,這塊由鄧鍾嶽題寫碑文的真跡碑可謂歷經劫難。這塊碑原來立於現在的南關的金鳳廣場以東、南關橋以西的湖堤上,清朝時遭到損壞、折斷,光緒十年(1884年)再次修復後被立起來,後來經過多年的損壞被人推倒,1953年再次修復立起,文革期間這塊碑又被砸壞,殘為數塊,“躺”在古城區人民公園多年。後幾經輾轉才被收入山陝會館,今年再次復原並立起來,距第三次毀壞至今,這塊碑整整“躺”了50年。林虎說,修建的碑亭和碑林廊,不但有利於保護古碑,而且也與山陝會館整體佈局相協調。

鄧鍾嶽真跡——聊城修護城堤碑

附:聊城修護城堤碑記

東昌為齊西鄙地,漢曰濟陰,唐曰博平。聊城則其附郡屬邑,居濮範朝堂莘陽之下。城外有河,按地□□徒駭。今則上接張秋,下通臨清,為漕運所經行。地勢平曠,絕無高山峻嶺以為障蔽。通一邑計,則三進五出之間建;為一城計,則護城之堤高且堅,□□得免水患。雍正七年秋八月,尚思以天子命攝□茲土,睹其形勢,輒為民憂。逯八年,夏雨連綿不絕,水遂瀰漫,城不浸者僅三四版。

賴國家福祗太守盧公,指授百計,扦衛三日乃平以退。居民廬舍之在野者,不無漂沒,需城郭無恙也。蓋水由瀦龍河來者,發源於河南之滑縣,直隸之開□□州不能由三角至龍王廟以歸衛河,必東注於濮範等州縣。而黃龍潭、魏家莊、柴家窪諸水之漫溢者,又□□執觀城、朝城、莘縣所謂西湖影、蓮花泓、鵝鴨坡、萎堤口之水復難驟消,則匯於下流而為聊邑害,固其所矣。夫郡邑城中,倉庫冊籍,上關國計,釐毫廛火之相望,又不下十萬戶。而舊堤之護城者日為波浪所衝擊,多坍缺,甚有復於平地者,誠有司之責也。尚思於水患既平之後,估其丈尺,推其工□以修復計,請於盧工。盧工轉達於大中丞嶽公。公曰:“善”。為指畫、為籌算、為請於朝制曰:“可遂發帑金三千八百二十七兩,以成其事。”長共三千二十三丈,高一丈,堤腳橫量六丈,面廣二長,始於九年五月,至六月而工竣。計用人工二十五萬五千一百七十有六。惟八年水災後,皇上即截留漕米數十萬賑濟之,春又賑濟之。故民皆自來而用力以倍,僅四十日,遂得告其成功也。工竣之日,紳士庶民皆悅而具呈,懇報謝於天子以及嶽公為民計久遠之恩。於時盧公巡行堤上既周覽而樂之,謂可以堵一城之水,使倉庫冊籍及煙廛之在城□者慶其安。而秋八月嶽工以公務來聊,又親臨堤上,勞其堅固且謂當多築至堤,種柳堤腳,以保護於其終。□尚思雖奔走督理而得以不辱嶽公盧公之命者,上報涓埃於天子不亦幸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