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國學經典之《漢書》導讀第一百七十二講:張禹馬宮傳

2022-01-13由 讀書是福不是禍 發表于 歷史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歷史#

國學經典之《漢書》導讀第一百七十二講:張禹/馬宮傳

張禹字子文,河內軹人也。至禹父徙家蓮勺。禹為兒,數隨家至市,喜觀於卜相者前。久之,頗曉其別蓍布卦意,時從旁言。卜者愛之,又奇其面貌,謂禹父:“是兒多知,可令學經。”及禹壯,至長安學,從沛郡施讎受《易》,琅邪王陽、膠東庸生問《論語》,既皆明習,有徒眾,舉為郡文學。甘露中,諸儒薦禹,有詔太子太傅蕭望之問。禹對《易》及《論語》大義,望之善焉,奏禹經學精習,有師法,可試事。奏寢,罷歸故宮。久之,試為博士。初元中,立皇太子,而博士鄭寬中以《尚書》授太子,薦言禹善說《論語》。詔令禹授太子《論語》,由是遷光祿大夫。數歲,出為東平內史。

【譯】張禹,字子文,河內郡軟縣人,到他父親時,遷到蓮勺縣。張禹在兒童時代經常跟隨家人到市上去,喜歡觀看那些占卜、看相的人。時間長了,就非常懂得識別蓍草、八卦的吉凶含義,而且常常從旁說出他的意思。占卜的人很喜歡他,認為他長相不凡,於是對張禹的父親說:“這個小孩非常聰明,可以讓他學習經文。”張禹長大之後,就到京都長安求學,跟沛郡人施讎學習《周易》,又向琅邪人王陽、膠東人庸生求教《論語》,直到他對這些經書都很精通時,他就聚徒傳經,後被推薦為郡文學。漢宣帝甘露年間,諸儒生推薦張禹,皇上命令太子太傅蕭望之負責考察張禹的學識。張禹回答有關《周易》和《論語》的大義,蕭望之非常讚賞,報告皇帝說張禹對經學很精通,又有師法,建議皇上可試用張禹當官。但這個報告未批下來,張禹仍回去擔任原來的官職。很久以後,皇上才試用張禹為博士。元帝初元年,立皇太子,當時博士鄭寬中教太子《尚書》,他推薦說張禹擅長《論語》,於是皇上詔令張禹教太子學《論語》。因此提升張禹任光祿大夫。幾年後,他又出任順平郡內史。

國學經典之《漢書》導讀第一百七十二講:張禹/馬宮傳

元帝崩,成帝即位,徵禹、寬中,皆以師賜爵關內侯,寬中食邑八百戶,禹六百戶。拜為諸吏光祿大夫,秋中二千石,給事中,領尚書事。是時,帝舅陽平侯王鳳為大將軍,輔政專權。而上富於春秋,謙讓,方向經學,敬重師傅。而禹與鳳並領尚書,內不相安,數病,上書乞骸骨,欲退避鳳。上報曰:“朕以幼年執政,萬機懼失其中,君以道德為師,故委國政。君何疑而數乞骸骨,忽忘雅素,欲避流言?朕無聞焉。君其固心致思,總秉諸事,推以孳孳,無違朕意。”加賜黃金百斤、養牛、上尊酒,太官致餐,侍醫視疾,使者臨問。禹惶恐,復起視事,河平四年代王商為丞相,封安昌侯。為相六歲,鴻嘉元年以老病乞骸骨,上加優再三,乃聽許。賜安車駟馬,黃金百斤,罷就第,以列侯朝朔望,位特進,見禮如丞相,置從事史五人,益封四百戶。天子數加賞賜,前後數千萬。禹為人謹厚,內殖貨財,家以田為業。及富貴,多買田至四百頃,皆涇、渭溉灌,極膏腴上賈。它財物稱是。禹性習知音聲,內奢淫,身居大第,後堂理絲竹管絃。

【譯】元帝駕崩,成帝即位,徵調張禹和鄭寬中到長安,他們都因曾是太子的教師而賜爵關內侯,鄭寬中食邑八百戶,張禹食邑六百戶。張禹任諸吏光祿大夫,官秩為中二千石,給事中,領尚書事。遣時,漢成帝的舅舅陽平侯王鳳任大將軍,名為輔政,實為專權,皇帝很年輕,為人謙讓,愛好經學,敬重教師。當時張禹與王鳳一起兼任尚書,內心感到很不安,幾次託病上書請求辭職回鄉,想回避與王鳳共事。皇帝答覆說:“我年幼即皇位,很擔心失誤,你因道德高尚而成為我的教師,所以我把國政委託給你。你有什麼可疑慮的,以致屢次請求辭職,是忘記了我們的師徒關係,還是迴避什麼流言蜚語?我沒有聽到任何有關你的傳聞。你還是安心工作,仍總管政事,拿出孜孜不倦的精神,不要違揹我的心意。”接著又加賞張禹黃金百斤、養食肉牛及上等好酒,令太官為張禹供給飲食,令侍醫替他看病,還常派使者去慰問他。張禹深感不安,於是他又開始上朝。漢成帝河平四年,張禹繼王商任丞相,封安昌侯。張禹擔任丞相六年,在成帝鴻嘉元年託言年老多病,請求辭官,皇上對他稱讚再三,才特許他辭官。同時還賜給張禹安車駟馬,黃金百斤,張禹辭官後回到他的住宅,每當初一、十五時就以列侯的身份參加朝見,皇上還給他加封了特進的官銜,按丞相的禮儀召見張禹,允許他選任從事史五人,又增加四百戶的食邑。皇上先後賞給張禹數千萬的財物。張禹為人拘謹厚道,家國以經商和農耕為業。張禹在官場上飛黃騰達,就在涇水、渭水流域買了四百頃良田,都是灌溉方便的膏腴之地。其他財物也都相當多。張禹本人精通和偏愛音樂,生活比較奢侈淫逸,他辭官回家後,經常到後堂撥弄絲、竹、管、弦等樂器。

國學經典之《漢書》導讀第一百七十二講:張禹/馬宮傳

禹成就弟子尤著者,淮陽彭宣至大司空,沛郡戴崇至少府九卿。宣為人恭儉有法度,而崇愷弟多智,二人異行,禹心親愛崇,敬宣而疏之。崇每候禹,常責師宜置酒設樂與弟子相娛。禹將崇入後堂飲食,婦女相對,優人管絃鏗鏘極樂,昏夜乃罷。而宣之來也,禹見之於便坐,講論經義,日晏賜食,不過一肉卮酒相對。宣未嘗得至後堂。及兩人皆聞知,各自得也。禹年老,自治冢塋,起祠室,好平陵肥牛亭部處地,又近延陵,奏請求之,上以賜禹,詔令平陵徙亭它所。曲陽侯根聞而爭之:“此地當平陵寢廟衣冠所出遊道,禹為師傅,不遵謙讓,至求衣冠所遊之道,又徙壞舊亭,重非所宜。孔子稱‘賜愛其羊,我愛其禮’,宜更賜禹它地。”根雖為舅,上敬重之不如禹,根言雖切,猶不見從,卒以肥牛亭地賜禹。根由是害禹寵,數毀惡之。天子愈益敬厚禹。禹每病,輒以起居聞,車駕自臨問之。上親拜禹床下,禹頓首謝恩,因歸誠,言:“老臣有四男一女,愛女其於男,遠嫁為張掖太守蕭鹹妻,不勝父子私情,思與相近。”上即時徙鹹為弘農太守。又禹小子未有宮,上臨候禹,禹數視其小子,上即禹床下拜為黃門郎,給事中。

【譯】張禹的學生中,比較有成就的是淮陽人彭宣,官至大司空,另一個是沛郡人戴崇,官至少府九卿。彭宣待人恭敬卑謙,講究法度,而戴崇則和樂簡易,聰明多才,兩人的品行各不相。張禹內心比較喜歡戴崇,對彭宣則敬而遠之。戴崇每次拜訪張禹時,常要求教師置酒設宴,與自己共享撥絃弄琴的樂趣。因此張禹每次都將戴崇帶到後堂共同進餐,讓婦女陪酒,令優人唱歌跳舞來助興,直至深夜才散席。每當彭宣來拜訪,張禹則在便坐接待他,與他談今論古,用餐也非常簡單,衹不過是一豆之肉,一卮行酒,從來不邀請彭宣到後堂。待到彭宣、戴崇得知老師以不同的方式接待自己時,都認為這是適合自己個性的。張禹年老時,替自己建冢塋,修祠廟,他喜歡平陵肥牛亭這塊靠近延陵的地方,於是向皇上請賜該地,皇上特許張禹在此建冢塋和祠廟,並韶令平陵郡太守將肥牛亭遷到其它地方。曲陽侯王根聽聞此事後,向皇上諫爭道:“肥牛亭是皇室在平陵寢廟祭祖的地方,張禹身為老師,不以謙讓為重,過多考慮自己的利益,不顧徙壞舊亭而索求建墓之地,很不適宜。孔子曾對子貢說:‘你愛其羊,我愛其禮。,皇上應賜給張禹另外一塊地方。”王根雖然是皇上的舅舅,但皇上對他不如對張禹敬重,儘管王根說得非常懇切,可是皇上並沒有聽從他的勸阻,最終還是把肥牛亭賜給張禹。王根因此嫉妒張禹得寵,於是多次上書詆譭張禹。而皇上卻更加敬重、厚待張禹。張禹每次生病,皇上都要過問他的起居,甚至親自去探望張禹。皇上駕到,使張禹感激不盡,叩首謝恩,並藉此機會向皇上稟報道:“我有四兒一女,對女兒比較偏愛,可是她遠嫁張掖太守蕭鹹,我非常想念她,希望她離自己近一些。”皇上立即下令調蕭鹹任弘農太守。另外張禹的小兒子當時還沒有官銜,皇上看望他時,他多次看他的小兒子,皇上領會他的意思之後,就在他的床前任命他的小兒子為黃門郎,給事中。 

國學經典之《漢書》導讀第一百七十二講:張禹/馬宮傳

禹雖家居,以特進為天子師,國家每有大政,必與定議。永始、元延之間,日蝕、地震尤數,吏民多上書言災異之應,譏切王氏專政所致。上懼變異數見,意頗然之,而未有以明見,乃車駕至禹弟,闢左右,親問禹以天變,因用吏民所言王氏事示禹。禹自見年老,子孫弱,又與曲陽侯不平,恐為所怨。禹則謂上曰:“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日蝕三十餘,地震五,或為諸侯自殺,或夷狄侵中國,災變之異深遠難見,故聖人罕言命,不語怪神。性與天道,自子幹之屬不得聞,何況淺見鄙儒之所言!陛下宜修政事以善應之,與下同其福喜,此經義意也。新學小生,亂道誤人,宜無信用,以經術斷之。”上雅信愛禹,曲此不疑王氏。後曲陽侯根及諸王子弟聞知禹言,皆喜說,遂親就禹。禹見時有變異,若上體不安,常擇日潔齋露蓍,正衣冠立筮,得吉卦則獻其佔,如有不吉,禹為感動有憂色。成帝崩,禹及事哀帝,建平二年薨,諡曰節侯。禹四子,長子宏嗣侯。官至太常,列於九卿。三弟皆為校尉、散騎、諸曹。初,禹為師,以上難數對己問經,為《論語章句》獻之。始,魯扶卿及夏侯勝、王陽、蕭望之、韋玄成皆說《論語》,篇第或異。禹先事王陽,後從庸生,採獲所安,最後出而尊貴。諸儒為之語曰:“欲為《論》,念張文。”由是學者多從張氏,餘家寢微。

【譯】張禹雖然已經辭官,但仍以特進之官做皇帝的老師,每當國家有重大決策,皇上一定要詢問張禹。成帝永始、元延之間,多次發生日食、地震,官吏和百姓紛紛上書說這是災異感應,譏諷這是因王氏專權所造成的。皇上害怕災異會多次出現,心裹惶恐不安,對大臣和百姓的上書沒有明確表態,於是乘車到張禹府第,斥退左右侍衛,然後詢問張禹對El食、地震的看法,並陳述了吏民對王氏的議論。張禹考慮到自己年事已高,後代勢力弱小,自己平素與曲陽侯王根關係平淡,害怕被他所怨恨。於是對皇上說:“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共出現三十餘次日食,五次地震,其間有時發生諸侯相互殘殺,有時是夷狄侵擾中原地區,災變之異難以預見。因此古代聖人很少談論天命,也不說怪神。從子貢之輩起就不再探討性命與天道的關係,何況淺見鄙儒所說的話!陛下應修整治國政策以適應時局,與百姓同享福祉,這才是天經地義的。新學小生誤人子弟,不應信任重用他們,應用經術去判斷他們所說的話。”因為皇上平時就很信任、寵愛張禹,所以張禹一席之言打消了皇上對王氏的疑慮之心。事後,曲陽侯王根及各諸侯王的子弟風聞張禹的言論,都喜形於色,開始接近張禹。張禹看到當時常發生異常現象,而且皇上又身體欠佳,於是他擇吉曰潔身齋戒、露蓍草於星宿下,以接天之氣,端正衣冠而立筮占卜,如果得到吉卦,就稟告皇上,如果得到兇卦,他就感到憂慮。成帝駕崩後,張禹又侍奉哀帝。他在哀帝建平二年去世,謐號節侯。張禹有四個兒子,長子張宏繼承父親的爵位為安昌侯,宮至太常,屬九卿之列。其餘三個兒子都任校尉散騎各從官。當初張禹做成帝的老師時,將皇上在學習經文時遇到的疑難問題記載下來,並加以註釋,彙編成《論語章句》獻給皇上。當時魯扶卿和夏侯勝、王陽、蕭望之、韋玄成都傳授《論語》,並著書立說,觀點各異。張禹先拜王陽為師,後投庸生門下學習《論語》,博採眾家之長,獨樹一幟,最後脫穎而出,身份更尊貴。眾儒生因此說:“如果想要融會貫通《論語》,就要學習張禹的文章。”此後,許多儒生都爭相學習張禹的文章,其餘各家學說漸衰。

國學經典之《漢書》導讀第一百七十二講:張禹/馬宮傳

馬宮字遊卿,東海戚人也。治《春秋》嚴氏,以射策甲科為郎,遷楚長史,免官。後為丞相史司直。師丹薦宮行能高潔,遷廷尉平,青州刺史,汝南、九江太守,所在見稱。徵為詹事,光祿勳,右將軍,代孔光為大司徒,封扶德侯。光為太師薨,宮復代光為太師,兼司徒官。初,宮哀帝時與丞相、御史雜議帝祖母傅太后諡,及元始中,王莽發傅太后陵徙歸定陶,以民葬之,追誅前議者。宮為莽所厚,獨不及,內慚懼,上書謝罪乞骸骨。莽以太皇太后詔賜宮策曰:太師、大師徒、扶德侯上書言:“前以光祿勳議故定陶共王母諡,曰‘婦人以夫爵尊為號,諡宜曰孝元傅皇后,稱渭陵東園。’臣知妾不得體君,卑不得敵尊,而希指雷同,詭經闢說,以惑誤上。為臣不忠,當伏斧鉞之誅,幸蒙灑心自新,又令得保首領。伏自惟念,入稱四輔,出備三公,爵為列侯,誠無顏復望闕廷,無心復居官府,無宜復食國邑。願上太師、大司徒、扶德侯印綬,避賢者路。”下君章有司,皆以為四輔之職為國維綱,三公之任鼎足承君,不有鮮明固守,無以居位。如君言至誠可聽,惟君之惡在灑心前,不敢文過,朕甚多之,不奪君之爵邑,以著“自古皆有死”之義。其上太師、大司徒印綬使者,以後就第。王莽篡位,以宮為太子師,卒官。本姓馬矢,宮仕學,稱馬氏雲。

【譯】馬宮,字遊卿,束海戚縣人。研治嚴氏《春秋》,應試策對得甲科之選,擔任侍郎,後升為楚長史,不久被免官。後來又擔任了丞相史司直。師丹推薦馬宮品行高尚,被升為廷尉平,歷任青州刺史,汝南、九江太守,每到一處都能勝任官職,獲得稱讚。因此被皇上徵召為詹事、光祿勳、右將軍,代替孔光擔任大司徒,封為扶德侯。孔光擔任太師逝世後,馬宮又接替孔光擔任太師,兼任司徒。哀帝時,馬宮同丞相、御史大夫商議皇上祖母傅太后的謐號問題,到元始年間,王莽把傅太后的陵墓遷回定陶,按照平民的禮儀埋葬,並追究從前商議葬禮之事的人的罪名。馬宮因為同王莽交誼深厚,惟獨他沒有被迫究,馬宮內心感到慚愧惶恐,就上書向皇上認罪,並請求告老退職。王莽以太皇太后的名義下詔,賜給馬宮策書說:“太師、大司徒扶德侯上書說:‘以前擔任光祿勳時,商議已故的定陶共王的母親的謐號,曾經說,“婦人憑藉丈夫的爵位尊稱為號,謐號應該叫孝元傅皇后,稱渭陵束園。”我知道小妾不能代表君王,卑賤者不能與尊貴者相提並論,但卻迎合在上者的意旨,同他們一樣上奏附和,違背經義,發表邪說,使皇上迷惑、失誤。作為大臣,對上不忠,當處死,幸蒙皇上讓臣悔改自新,並讓我得以保住性命。我自己深刻地反省,自己上朝為四輔,出入享有三公的待遇,賜爵為列侯,實在沒有臉面再進入朝廷,沒有心思敢再擔任官職,也不應該再享受食邑。我恭敬地交出太師、大司徒扶德侯的大印,為賢德之人讓路。’把你的奏章交付給有司處理,都認為四輔大臣是負責執行國家的憲章大法,三公肩負著輔助君主的重任,如果沒有卓異的品德,是無法擔任這一職務的。你上書所說的,表明你忠心耿耿,令人感動,但衹因為你的錯誤犯在悔改之前,有司不敢袒護你的遇錯,朕很敬重你,不剝奪你的封爵食邑,以弘揚‘自古以來人都有一死,民不信不立,的大義。你把太師大司徒印綬交給使者,以侯位回家養老。”王莽篡奪皇位後,任命馬宮為太子師,死在任上。本姓馬矢,馬宮為就讀學官之名,稱作馬氏。

國學經典之《漢書》導讀第一百七十二講:張禹/馬宮傳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