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清末狀元實業家——張謇,是如何透過壟斷經營發家致富的?

2022-01-11由 風海藏雲 發表于 歷史

張謇(jiǎn)是清末著名的實業家,以實業興邦為已任,後人對其有很高的評價。

他本身也有著傳奇的人生經歷,年紀輕輕便高中秀才,青年當過淮軍幕僚,中年以後更是獲得了讀書人的最高榮耀——高中狀元。

此時,如果他只是按部就班地去朝廷混個一官半職,那麼可能也就是清末很多寂寂無名的官員中的一員。但是,甲午戰爭後,面對列強入侵,國權淪喪,有著強烈愛國情懷的張謇卻選擇了棄官從商的道路。

這個在現在看來是很正常的決定,在封建社會卻掀起了軒然大波。

士農工商,幾千年來,商人的地位從來都是處於社會的最底層,而張謇卻以狀元之身,行商人之事,這也為他後來傳奇的人生拉開了序幕。

清末狀元實業家——張謇,是如何透過壟斷經營發家致富的?

張謇

張謇高中狀元以後,恰逢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此刻朝廷中光緒和慈禧兩黨,關於是戰是和的矛盾愈發激化。張謇本是主戰派的核心人物,由於父喪,按例要回家守喪三年。

有鑑於甲午戰爭的失敗,兩江總督張之洞有心發展洋務,用以強國富民。正好遇到回家守喪的張謇,遂向朝廷舉薦他在通州興辦紗廠。經過一番周折,張謇的紗廠才建成投產。到了第二年,紗廠便獲利5萬兩白銀,第三年更是到了10萬兩。

在此之後張謇的實業版圖就開始迅速擴張,以紗廠的盈利為啟動資金。在當時兩江總督劉坤一的支援下,張謇在呂泗、海門交界處圍墾沿海荒灘,建成了紗廠的原棉基地——擁有10多萬畝耕地的通海墾牧公司。

隨著資本的不斷積累。在附近,又先後創辦了油廠、麵粉廠、冶金廠、發電廠等一系列工業工廠,隨著商業規模的擴大,使得南通成為了當時著名的工業基地,在辛亥革命之前,南通的市區便已經開始使用電燈照明瞭。

在民國成立之後,更是建立了大聰電話公司,創辦南通城鄉郵政和電話業務。

那麼張謇的第一桶金是哪裡來的呢?

清末狀元實業家——張謇,是如何透過壟斷經營發家致富的?

這就不得不說到他創辦的大生紗廠,得益於洋務運動的興起,張謇在奉張之洞之命籌辦大生紗廠時,就效仿李鴻章當初創辦紗廠的方法,對通州地區的紡織業進行了壟斷經營,並且使得朝廷下令,今後二十年間,方圓百里之內,不允許開第二個紗廠。

後來他又提出如果有人在通州新設紗廠,則必須在出廠的每包棉紗中,向大生廠交納貼費一兩(以十年為限)。這一請求也得到批准 。張謇取得的經營壟斷權實際上並不限於通州。

同時,大生紗廠也在對周邊的同行進行打壓。

1904年上海棉紗業資本家朱疇準備在上海崇明設立大有紡織公司,清政府的商務部便出來幫助張謇加以制止。後來朱疇改在南通海門設立裕泰紡織分廠,也因張謇的反對而未辦成 。張謇實際上壟斷了通州、崇明、海門一帶的棉紡業經營 。

此外,張謇的大生紗廠還享有免除捐稅的特權。一般紗廠到外地採購棉花,遠道運輸,都要繳納不少厘金,約當貨價的5%—20%。至於棉紗運輸外地,一律須完關稅5%。大生廠則一概不負擔厘金和關稅。後來張謇在崇明創辦大生二廠,也和大生一廠享有同樣權利。

大生紗廠透過壟斷經營,又享有免稅的特權,自然就得到了高速的發展。

但是張謇這麼做,也是有著特殊的歷史原因的。

由於甲午戰爭失敗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得外商可以直接在華投資設廠,中國本土企業商品在市場受到雙重的壓力,除了外國輸進的商品外,還有外資在華企業生產的產品。

清末狀元實業家——張謇,是如何透過壟斷經營發家致富的?

當時的外資企業在華經營,不僅可以藉助本國的金融資本來進行生產規模的擴大,節省成本,還可以享受在華的種種特權,諸如各種苛捐雜稅的減免。

而中國的本土企業,除了各種苛捐雜稅,當時國內金融市場上的借貸利息率也很高,年利率通常都在12。5%—14。8%,更有甚者能達到36%,而外資企業利用本國資本的年利率只有3%-4%。兩相比較,本土企業的經營可謂是舉步維艱。

在另一方面,苛捐雜稅對企業也是一項很重的負擔,其中為害最大的是厘金。

厘金本來是清政府為了鎮壓太平天國而設立的捐稅之一。太平天國失敗後,厘金制度不僅沒有取消,反而因清政府舉辦洋務、償付外債而不斷增加。後來雖然不斷有人主張裁撤,但事實上已不可能。

甲午戰爭後,清政府財政困難,已陷於不能維持的地步,裁撤也就更無從下手了。

厘金的稅率原為1%,但實際上許多地區都高達5%—10%。許多省份還實行“遇卡完納”制,即每經一卡須完納厘金一次。在江西,除正式厘金外,還有“補抽”。

兩相比較,本土企業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援,連生存下來都是很困難,更不用說擴大規模了。

這一點可以從後來民國時期,張謇的紗廠失去政府支援後迅速倒閉也可以看出來。

但是總的來說,張謇對民族輕工業的發展所作出的貢獻,還是功不可沒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