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秦始皇陵的前世今生

2022-01-06由 青鳥科普 發表于 歷史

01 發現

挖井挖出了“千軍萬馬”

1974年夏,陝西省臨潼縣的西楊村面臨著乾旱的考驗。為了獲取水源,村民們在村口挖井。

挖到第四天的時候,一顆陶製的人頭從坑裡露了出來,村民們認為這並非吉兆,於是將土填埋回去,換了個地方重新挖掘。

但這一次,他們挖出了一尊完整的人形陶俑。

秦始皇陵的前世今生

出土的人形陶俑

經過數位考古專家的觀察和挖掘,一座沉睡了上千年的俑坑重見天日——這座俑坑被臨時命名為“一號俑坑”。

很快,二號俑坑、三號俑坑相繼出土。專家們透過研究陶俑的外形和年代,判斷出其燒製年代為遙遠的秦朝,他們將這些陶俑命名為“兵馬俑”——

這就是如今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兵馬俑。

秦始皇陵的前世今生

一號俑坑

同時,專家們也根據三座俑坑的位置分佈,推測出了秦始皇陵的大致位置。

02 尋史

前無古人的浩大工程

據史書

記載,秦始皇陵從秦始皇13歲即位時(前247年)便開始建造,直至秦二世二年(即秦始皇死後兩年,前208年)才完工,歷時39年。

秦始皇陵佔地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78個故宮那麼大。

修陵高峰時期,一次最多徵發73萬人,比有史記載的任何一座帝王陵墓所用的勞力都要多。

秦始皇陵的前世今生

修建過程假想圖

除了時間跨度之長、佔地面積之廣和徵發工人之多令世人瞠目外,秦始皇陵內部構造和器具設計的精巧程度同樣是空前絕後。僅一件秦彩繪銅車馬,便堪稱“國寶”。

秦始皇陵的前世今生

秦彩繪銅車馬

03 謎團

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史記》中稱秦始皇陵

“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秦始皇陵的前世今生

秦始皇陵內部假想圖

在1987年西安交大校園內出土的漢墓中,我們見到了“上具天文”的一種可能性——墓頂繪有彩雲、飛禽、日、月等天空背景圖案,還可見眾多二十八星宿的影象。

秦始皇陵中會不會有更完整的星象圖存在,是值得期待的。

秦始皇陵的前世今生

西安交大漢墓中的壁畫

當然,與“天文”相比,“地理”才是最令人疑惑,也最令人期待的。經過專家檢測,秦始皇陵下的確存在大量水銀,因此“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的表述基本可信。

水銀既能使屍體長期保持不腐,又因其極易揮發的性質而使陵墓中充滿汞蒸氣,從而令盜墓者身中劇毒而亡。

秦始皇陵的前世今生

秦始皇陵內部假想圖

用水銀做的江河是什麼樣的?兩千多年過去了,它還在流動嗎?

隨著時光的流逝,這些謎團將越發神秘而迷人。

04 保護

不發掘是最好的保護

既然我們早在1973年就已經發現了秦始皇陵,那為什麼至今還未發掘呢?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

發掘一座遺址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它。

而目前,不發掘秦始皇陵,是對其最好的保護。

秦始皇陵的前世今生

秦始皇陵模擬復原圖

很多人不知道,當年秦兵馬俑剛出土的時候,並非我們如今看到的樣子。

秦朝的能工巧匠們在製作兵馬俑時,不僅追求形似,還為它們塗上了足以亂真的彩繪。但由於時間久遠,這些兵馬俑一旦暴露在空氣中,便會迅速氧化,陶俑上鮮豔的色彩也就不復存在了。

秦始皇陵的前世今生

尚未完全氧化的兵俑

近年來,我國的文物專家們一方面試圖修復出土的陶俑碎片,另一方面也在研究留住色彩的方法。

除了在面對彩繪時無能為力,以現在的技術水平,同樣難以做到對棺槨、絲織品和紙製品等的保護和儲存。

由此看來,發掘秦始皇陵的時機遠未成熟。

秦始皇陵的前世今生

小科相信,當未來的某一天,秦始皇陵被髮掘時,人們或許會發現一座燦爛的文化藝術寶庫。

到那時,關於它的所有謎團都將會大白於天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