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諸葛亮南征之謎:最強蠻王非孟獲,麾下一將身高九尺,堪稱萬人敵

2022-01-03由 白馬晉一 發表于 歷史

文:刀與筆(作者原創授權)

諸葛亮南征是小說《三國演義》的重要情節,小說用四個半章節來塑造了家喻戶曉的“七擒孟獲”的故事,諸如碧眼黃髮的“萬安隱者”孟節,能征慣戰的祝融夫人,會驅獸之法的木鹿大王,率領藤甲軍的兀突骨等等,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歷史上對諸葛亮南征的記載並不詳盡,且許多地方也與小說所描繪的不同。

《三國演義》提到的蜀漢南中叛亂起始時間是建興三年(公元225)年,根據描述,小說中南中的叛亂更像是驟然暴起,然而歷史上南中叛亂早在劉備逝世當年(公元223年,是歲為蜀漢章武三年、建興元年)就開始了,《三國志 後主傳》《三國志 諸葛亮傳》《資治通鑑》都有相應記載。歷史上,南中叛亂爆發時,正處在新君劉禪剛剛即位、政權交接的特殊時期,蜀漢又經歷了夷陵戰敗,元氣未復,在此背景下,執政的諸葛亮並未立即出兵平叛,而是以“務農殖穀,閉關息民”的方針先行恢復元氣、養精蓄銳。小說第八十七回一開始便描述了蜀漢國安民樂、府庫充盈的情形,意在為下文蜀漢有充足的人力物力征討南中叛亂作好鋪墊。而在歷史上,南中叛亂爆發時蜀漢面臨內憂外患,國力貧弱,因此,諸葛亮才會暫時冷處理南中叛亂問題,轉而“務農殖穀,閉關息民”。如果從歷史的角度看,國安民樂、府庫充盈實際上是採取“務農殖穀,閉關息民”方針的結果。

諸葛亮南征之謎:最強蠻王非孟獲,麾下一將身高九尺,堪稱萬人敵

小說中南中的叛亂主要是由蠻王孟獲挑頭髮動的,蜀漢的建寧太守雍闓、牂牁太守朱褒、越巂太守高定都是作為孟獲的嚮導官配合孟獲的行動。因此,小說在諸葛亮進軍南中時,首先用了較短的篇幅描寫諸葛亮如何用反間計除去雍闓、朱褒,收降高定,爾後再引出諸葛亮進入南中七擒孟獲的故事。小說對諸葛亮平定南中的篇章佈局是以除去雍闓、朱褒,收降高定為略,進入南中七擒孟獲為詳,而在歷史上,雍闓、朱褒、高定等人反而是發動南中叛亂的渠魁,孟獲的戲份反倒沒有小說中那麼足。而小說中稱孟獲為蠻王,歷史上並無相應記載,《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僅記載孟獲在漢、夷兩族中有較高的威望,《資治通鑑》僅記載孟獲為益州“郡人”,曾經受雍闓的指派“誘扇諸夷”,結果“諸夷皆從之”。所以,從歷史記載來看,孟獲雖然在夷人中頗有威望,但既非“蠻”(對孟獲是否為少數民族歷來有爭議,筆者傾向於孟獲實際上為漢族豪族),亦非“王”。

諸葛亮南征之謎:最強蠻王非孟獲,麾下一將身高九尺,堪稱萬人敵

反倒是在越巂郡起兵反叛的高定,《三國志》《資治通鑑》明文記載其為“越巂夷王”,是真正的“蠻王”。且高定在越巂郡的叛亂較雍闓在益州郡、朱褒在牂牁郡的叛亂最為嚴重,實力也最為強勁。在筆者看來,也正是基於此,小說中高定的戲份要比雍闓、朱褒多,不僅帳下擁有“身長九尺,面貌醜惡,使一枝方天戟,有萬夫不當之勇”的猛將鄂煥,最終的結局也不同於雍闓、朱褒,被諸葛亮收降並任命為為益州太守而善終(歷史上高定最終被斬殺)。所以,歷史上,南中叛亂的幾股主要勢力即:越巂郡的夷王高定,益州郡的大姓雍闓、雍闓身亡後的孟獲,牂牁郡的朱褒,其中以高定的實力最強,雍闓、孟獲次之,朱褒最弱。

諸葛亮南征之謎:最強蠻王非孟獲,麾下一將身高九尺,堪稱萬人敵

小說中,面對南中叛亂,諸葛亮南征動用了蜀漢的精銳部隊,小說第八十七回描述其“令蔣琬為參軍,費禕為長史,董厥、樊建二人為掾史;趙雲、魏延為大將,總督軍馬;王平、張翼為副將;並川將數十員:共起川兵五十萬,前望益州進發”。歷史上,諸葛亮南征的部隊構成與小說所描述的並不一樣。根據南中幾股叛亂勢力的嚴重程度,蜀漢軍隊分作西中東三路軍馬,諸葛亮親自率領西路軍征討越巂郡的高定,中路軍由庲降都督李恢率領征討益州郡的雍闓,西路軍則由門下督馬忠率領征討的牂牁郡的朱褒。最終,諸葛亮在卑水地區等待高定的主力集結,並抓住時機一舉擊潰了高定軍,爾後繼續向雍闓、孟獲所在的益州郡進軍。此時益州郡的雍闓被高定部曲所殺,由孟獲接替其位置繼續抵抗諸葛亮南征軍馬,孟獲在與諸葛亮交戰後最終降服。小說在此塑造了“七擒孟獲”的故事,《三國志》《資治通鑑》《華陽國志》都有類似“七擒七縱”或是“七虜,七赦”的記載,但實際上“七”大抵是虛數,表示多次,並非真的是七次擒縱。

值得一提的是,負責統帥中路軍的庲降都督李恢在此次南征中表現十分出色,不僅在被包圍時用計讓叛軍放鬆警惕最後以寡勝眾,還長驅直入斬斷了牂牁郡的朱褒西向益州郡的路徑,封堵了益州郡孟獲的退路,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各路人馬中以李恢所部軍功最高。只可惜在小說中李恢並未出現在南征的隊伍中,更無其他亮眼的表現。至於牂牁郡的朱褒由於力量最弱,很快也被平定。

與小說不同,歷史上諸葛亮南征似乎沒有那麼多精彩的故事,而南中地區所呈現出的問題和矛盾也比小說中更加複雜。諸葛亮的南征雖然取得了可觀的成果,但並沒有一勞永逸地解決南中問題,此後南中地區仍然經歷了多次的叛亂,只是在規模上都沒有這一次來得大而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