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星槎萬里——廣州十三行故事》:對外貿易發源地背後的秘密

2021-12-29由 我是常玉國 發表于 歷史

講個故事吧。

1744年9月,一艘名叫“哥德堡號”的瑞典籍木帆船歷經1年多航行,熬過種種劫難,最後到達了目的地廣州。1745年1月,這艘木帆船滿載在廣州採購的茶葉、瓷器、絲綢等稀缺物品啟程回國。可是就在返回本國港灣時,帆船撞上暗礁,海水滾滾湧入,很快船隻就沉沒了。所幸,救援及時,80多名船員無一傷亡。但是,打撈上來的貨物不到全部貨物的三分之一。

奇蹟是:僅這些打撈上來的貨物出售後,不但收回了遠航中國的全部投入,剩下的錢足夠重建一艘沉沒的“哥德堡號”——可見當時的中國商品遠渡重洋後,利潤巨大,價值不菲!

這就是《星槎萬里——廣州十三行的故事》中的一個故事。那麼這艘船和“十三行”又有什麼關係呢?“十三行”背後又有什麼故事呢?

《星槎萬里——廣州十三行故事》:對外貿易發源地背後的秘密

本書封面

01 “十三行”其事和其人,中外貿易先驅

“十三行”就是清朝政府實施

“以官制商,以商制夷”

的產物,也就是透過專營對外貿易制度,將這個行當變成了帶有一定壟斷制度的行業。朝廷規定,所有的進出口貿易只能由這些有“資質”的貿易商來進行。

在150多年的發展中,十三行成了一個概念,具有了多重含義:

它既是一處特定的辦理對外貿易的商區,又是一種管理外商來華貿易的制度,還是一個專門從事對外貿易業務的公行組織。

而從事這個行當的人員,早期有個名稱叫“牙人”,後來有個名稱叫“買辦”,就是指中方與外方進行貿易時充當中間人、經理人角色的中國商人。一方面因為他們最早接觸西方世界的商品、文化,乃至各種思潮,成了最早看世界的一批人;另一方面,因為壟斷專營制度,這些人在為朝廷賺取關稅等的同時,也為自己積累了鉅額財富,成為了鼎鼎有名的巨賈豪紳。

《星槎萬里——廣州十三行故事》:對外貿易發源地背後的秘密

本書封面和封底

02 “十三行”緣起伴緣落,舊時代的產物

清朝年代中國有三大商幫。透過《胡雪巖》《喬家大院》這樣的影視劇,大家瞭解了 “徽商”和“晉商”,還有一個就是“粵商”。與前兩大商幫不同的“粵商”,是以從事與國外貿易為主的一大商幫,其主要代表就是“十三行”。

風從海上來。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廣州最先得到了海上貿易的便利。

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一口通商”出臺,只開放廣州作為通商口岸,這一壟斷政策直接導致了對外貿易向廣州及其周邊地區轉移,

“十三行”進入了其歷史鼎盛時期。

而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國門,“十三行”就進入了隕落期,直至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徹底走向了消亡。

弱國無外交,弱國也就沒有了商貿的主導權。“十三行”這一歷史的印跡也就永遠留在了珠江兩岸。

《星槎萬里——廣州十三行故事》:對外貿易發源地背後的秘密

本書插圖(1770年廣州鳥瞰圖)

03 “十三行”地位與影響,全方位的交融

“十三行”制度存在了150多年,它雖然最終走向消亡,但是它不僅在中國對外貿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還對中國嶺南的建築、文化、航海等產生了重大影響,尤其在手工藝製造方面形成了一時的繁榮昌盛。

《星槎萬里——廣州十三行故事》中用了整整一章,圖文並茂,介紹了巧奪天工的,既具有典型的西洋特色,又富含傳統東方韻味的“外銷”產品。這些產品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很多都是出自博物館珍藏的精品。

《星槎萬里——廣州十三行故事》:對外貿易發源地背後的秘密

本書插圖(外銷畫)

寫在最後:說說“星槎”二字

星槎(xīng chá)有兩個基本意思:一是指往來於天河的木筏;二是泛指舟船。從古至今,很多詩句中都可以見到“星槎”二字,代指船隻等交通工具。

數百年前的勝景雖然不在,歷史卻可以以故事的形式流傳下來,教人反思,令人回憶。

《星槎萬里——廣州十三行故事》:對外貿易發源地背後的秘密

這或許就是本書採用了《星槎萬里——廣州十三行故事》作為書名的緣由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