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誰曾是少年?談談中國古代的“少年”意象

2021-12-28由 時拾史事 發表于 歷史

現代漢語中,少年總歸是個美好的詞彙,關聯著青春、純真、陽光、下課鈴、白襯衫、乾淨的笑容等等意象。不過在中國文明青春期的漢朝,卻顯然不是這樣。

一、少年大清洗

和少年一直以來就相關的詞彙可能是俠客,俠客手下可能有很多少年,俠客也通常“好少年之戲”。只不過他倆一開始都並不是那麼美麗,用一箇中性的詞彙去概括,少年屬於“社會邊緣群體”。做一個少年,和做一個俠客一樣,最需要的品質是無視國家法律。少年們不老老實實種地,通常以替人報仇為生,在人口與土地必須密切結合的古代社會,他們經常四處遊蕩,所以當少年久了,可能就成了遊俠,幹一票大的,就成了刺客——古龍曾說:這世界上最古老的職業可能是殺手和娼妓,這句話不知道從人類學角度講對不對,但確實令人印象深刻。少年和俠客信守承諾,但同時也不擇手段,恩仇必報,卻也睚眥殺人。

在戰國時代,許多少年或者俠客會投奔的像平原君、孟嘗君這樣的公子門下成為門客,而四公子這樣的人需要藉助法外之力達到政治目的,這其中有許許多多為司馬遷津津樂道的故事,也成為後世少年俠客文學的永恆母題。

誰曾是少年?談談中國古代的“少年”意象

但是,這些故事儘管足夠動人,

當一個大一統王朝建立之後,這些少年和俠客卻必然成為了穩定社會的隱患。

“帶劍者”是韓非子所謂的“五蠹”之一,從秦代就開始了對這類群體的打擊,但是秦朝時間太短,在又經歷了數十年的戰亂、再統一、休養生息之後,到了漢代,終於有了足夠的時間對這一群體進行大清洗。朝廷的策略是,首先,對私自報仇、公然藐視律法的行為嚴打,其次,誅殺或者藉故誅殺影響力驚人大俠,以儆效尤。漢武帝要求將各地豪強遷徙至長安附近的茂陵,當時,大俠郭解即使已經很低調,甚至開始轉型走百姓調解路線,但還是在名單之中。大將軍衛青替他說情:“郭解家貧”,漢武帝回答:“郭解一介布衣,能讓大將軍為他求情,可見家不貧”。漢武帝是個狠人,他一眼望穿郭解手眼通天,一個法外之人可以和大將軍搞串連,對於一個帝國來說,這是多麼危險的事情。

誰曾是少年?談談中國古代的“少年”意象

二、長安少年團

憑藉雷霆手段,很多學者認為,俠客這一龐大的社會群體至漢武帝時代已經基本被消滅了。但是,相比起來,少年群體卻零零散散,他們看似不會像郭解一樣對中央政權構成威脅,更類似於今天的無業遊民、浪蕩子弟。每個社會都必然會產生無業遊民,即使是漢代的都城長安也不例外。事實上,長安城的少年一直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長安的少年團伙收錢為人報仇,甚至刺殺國家公務員,行事之前在囊中探丸,得黑丸者殺公吏,得赤丸者殺文吏,得白丸者治喪事,平時有霧的早晨搞搞搶劫也是常有的事情,長安的治安一度非常混亂。後來朝廷選拔尹賞做長安令,尹賞到任後先建造了一個深數丈的地下監獄,然後開始力捕這些少年盜賊,抓住一個就丟進監獄,最後抓到數百人,尹賞用巨石封住這個巨大巨深的土穴口,百日之後開啟,令親屬前來認領屍體,只聽得哭聲載道,困擾長安的治安問題終於這樣殘酷的解決了。

誰曾是少年?談談中國古代的“少年”意象

酷吏尹賞

或許尹賞覺得只有充分展示血腥和絕望才能讓這些輕薄少年望而卻步,事實上,尹賞確實是個捕賊小能手,但是班固顯然不喜歡他,把他放在了《酷吏傳》中。不知道是不是和司馬遷一樣,班固其實也對浪蕩長安的少年們更有同情。不過,這一事件催生出了可能是歷史上第一篇為少年寫作的詩歌,作者是長安群眾,看起來他們既不贊同尹賞,也不贊同少年:

安所求之死。桓東少年場。生時諒不謹。枯骨後何葬。

但是數百年後的唐代,大詩人陳子昂的筆下,這些少年俠客終於改頭換面,變成了他心中頂天立地、快意恩仇的形象:

朔風吹海樹,蕭條邊已秋。亭上誰家子,哀哀明月樓。

自言幽燕客,結髮事遠遊。赤丸殺公吏,白刃報私仇。

避仇至海上,被役此邊州。故鄉三千里,遼水復悠悠。

每憤胡兵入,常為漢國羞。何知七十戰,白首未封侯。

本為貴公子,平生實愛才。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

西馳丁零塞,北上單于臺。登山見千里,懷古心悠哉。

誰言未忘禍,磨滅成塵埃。(《感遇》)

誰曾是少年?談談中國古代的“少年”意象

他筆下少年的終極目標不是為了替人消災,拿人錢財,而是為了殺敵、建功、為民除害。我們今天所謂的“俠客少年”的形象,大概就是如此吧,也多虧了陳子昂、李太白這一批詩人的努力洗白。從韓非子口中的國家蛀蟲,到後來唐代大詩人的全體偶像,中間到底經歷了什麼呢?

三、少年的惆悵

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是誰?如果問現代中國人,這個問題的答案大機率是李白或者杜甫。可是如果問魏晉至隋唐時代的詩人們,這個問題的答案大機率是曹植。作為中國中古時代最有才華的人,曹植在《野田黃雀行》中寫下了一個少年的故事: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

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

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

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

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

這是一個帶劍的俠客和一隻落難小鳥的故事,符合所有人內心深處的瑪麗蘇情結。但是這確實曹植最真實的悲傷,因為他的朋友正依次被他老哥曹丕幹掉,而作為奪嫡失敗的一方,曹植沒有利劍,他無能為力。但是他詩中的少年形象已經和《史記》《漢書》中迥然不同,這種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並且帶有憂傷氣質,暗暗比喻詩人自己人生不得志的少年形象很快就深入人心了。

誰曾是少年?談談中國古代的“少年”意象

後來,長安百姓筆下,“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的少年團,成為了一個樂府詩題“結客少年場”,南朝大詩人鮑照曾經寫下過名詩,詩中也是一個憂鬱的少年:

驄馬金絡頭,錦帶佩吳鉤。

失意杯酒間,白刃起相讎。

追兵一旦至,負劍遠行遊。

去鄉三十載,復得還舊丘。

升高臨四關,表裡望皇州。

九衢平若水,雙闕似雲浮。

扶宮羅將相,夾道列王侯。

日中市朝滿,車馬若川流。

擊鐘陳鼎食,方駕自相求。

今我獨何為,坎壈懷百憂?

在這裡,少年的憂愁和懷才不遇聯絡了起來,就有了後來唐詩中一個固定的主題。比如上文陳子昂的詩句,又比如李白的名句:“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唐朝人總是不願意當一個書生,所以少年就成了他們建功立業理想的化身。

誰曾是少年?談談中國古代的“少年”意象

電影《遊俠兒》

四、少年天子

曹植熱愛少年,或許是因為曹氏家族的氣質跟少年群體密切相關,曹操的出身也接近浪蕩的少年,雖然他嚴格來說二十歲就得以舉孝廉,是國家公職人員,他最早集結的軍隊中也有不少遊俠少年,並且非常強調“重諾”、“恩義”的信條。

曹操並不是第一個有少年氣質的領導者。漢代開國的劉邦,最崇拜的人就是俠客大佬信陵君,成為皇帝后甚至親自為信陵君立祠祭拜。而中興漢室的漢宣帝劉詢,是真正的少年天子。

誰曾是少年?談談中國古代的“少年”意象

劉詢本名叫劉病已,這個名字聽起來就不是很有文化。主要是因為他生的坎坷,是漢武帝晚年,巫蠱之禍中死掉的戾太子的曾孫,所以他生在獄中,後來遇到大赦才出獄,養在外祖母史氏家中。作為在政治鬥爭中失敗的戾太子一系,宣帝年輕時代沒有什麼政治理想,也看不到政治前途,所以他的日常就是四處溜達,鬥雞走狗——可能鬥雞走狗是老劉家的傳統美德,和他祖先劉邦遙相呼應,此外也繼承了劉邦的運氣。宣帝意外得熬死了年輕的漢昭帝,熬垮了業務水平不達標的海昏侯,榮獲皇帝大禮包。

在此之前,他的主要人生經歷,除了一點學習之外,就是“遊”,遊遍三輔諸陵,也就是長安周邊地區,在漢代也是主要的少年聚集地。所謂三輔是指京兆、扶風、馮翊;諸陵是漢代皇帝陵墓,依照漢代制度,每個皇陵下都設定一縣,不要忘了,漢武帝時就曾將郭解們遷居至茂陵,所以這一地區的氛圍也可想而知。至到唐代,白居易詩中“五陵年少爭纏頭”,用的就是漢代典故,大概漢宣帝少年時代也經常搞這種爭纏頭活動吧。但是,漢宣帝也因此熟悉基層治理中的問題,瞭解民生疾苦,這也打下了他成為一個好皇帝的基礎。漢宣帝的治國名言是:“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也許正因為看到了長安城了光明和陰暗特有的心得吧。

誰曾是少年?談談中國古代的“少年”意象

不過最可愛的永遠是唐朝詩人,他們筆下的少年永遠意氣風發,為國為民,就連信佛唸經的田園詩人王維也曾寫過《少年行》,在這裡漢家和少年都成為了唐朝人最閃光的畢生夢想: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一身能臂兩雕弧,虜騎千群只似無。

偏坐金鞍調白羽,紛紛射殺五單于。

(《少年行》是四首歌行,其中的三首,前段時間被聲入人心男團中阿雲嘎、鄭雲龍、鞠紅川、高天鶴唱成了一首歌)

誰曾是少年?談談中國古代的“少年”意象

END

圖片來源於網路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援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