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公路搖身一變成“曬糧場”?農民:無地可用

2021-12-28由 土地論壇 發表于 歷史

過去,農民曬糧都有自家的禾塘,或者有村集體的打穀場可用;如今,農村進行規劃,使得農民曬糧成了大問題。有句話叫“想要馬兒跑,又不叫馬兒吃草”,國家一直提出要復耕,盤活撂荒土地,保證糧食安全,可就連收成以後曬糧都成了問題,糧食安全如何保證?

公路搖身一變成“曬糧場”?農民:無地可用

前段時間,欽州、煙臺、永嘉、宿遷等地就出現了農民在公路上“曬糧”的行為,搖身一變成了公用“曬糧場”,有關部門對此進行了緊急處理和教育處罰,但往深處想想,全國多地發生這類情況,光用罰款可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

公路搖身一變成“曬糧場”?農民:無地可用

1、公路曬糧有危害,不利於糧食品質

公路上汽車來來往往,糧食鋪滿公路,是非常容易造成行駛不便利的,很多的交通事故就會由此而生,這是涉及到人身安全的問題。除此之外,路面溫度雖然較高,對於蒸發糧食水分很有作用,但是來往汽車的尾氣中含有的有害物質,容易透過溫度的升高,而吸附到糧食上,從而導致糧食品質下降。

2、“曬糧”場地需有道,徹底解決才是關鍵

“曬糧“是每年收成後需要進行的一個關鍵步驟。要想妥善解決這個問題,以免此種情況的再次發生,最好的方式就是由政府出臺相關政策,由村集體統一購買烘乾裝置,方便農民來烘乾糧食;當然,也可以採取鼓勵農民自購烘乾裝置,政府給予購置補貼等福利;還可以規劃出統一的曬糧場地,加強村莊道路的精細化管理,這樣也能夠較好地避免“公路曬糧”的情況的發生。

公路搖身一變成“曬糧場”?農民:無地可用

糧食安全的重要性,相信都不需要用過多的語言提及,當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農民的安全意識,才是為所有人提供健康和便利。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