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羅馬vs大漢:中西異國交通史文明的較量

2021-12-27由 居委會老張 發表于 歷史

羅馬vs大漢:中西異國交通史文明的較量

交通,並非一個新名詞,也不是一個過於古老的概念。

簡單來說,交通指的就是用於交往和溝通的道路。

那麼,在羅馬帝國和大漢帝國時期,兩國的交通史存在什麼異同呢。

1。修路

羅馬帝國創造完備的交通條件,來維護地中海和北歐政治、行政體系。羅馬當時修建的道路,將相隔遙遠的不同地區連線在一起,其發達程度在近代以前無可匹敵。在交通道路中,一邊是筆直的、功能一目瞭然的大道,專供長途運輸使用;另一邊是把它們聯絡起來的,建於中世紀和近代早期英格蘭的鄉間小路。

漢代也同樣將交通建設看作治國的重要條件,繼續使用秦朝修建的自九原(今內蒙古包頭)直抵甘泉(在今陝西淳化)的秦直道。而且,主要交通幹線的規劃、施工和管理,往往由朝廷決策。據《史記》記載,漢武帝親自決策動工修建道路。比如,“通西南夷道”以及打通西域道路。

羅馬帝國規定田間須有好路,路旁田地的人有世世修理道路的義務,以便振興農業。道路保養工作是途經地段當地居民的義務。而且,居民也要承擔建設沿途支路、驛站和橋樑的勞動。當然,漢朝也規定了類似的義務。

羅馬vs大漢:中西異國交通史文明的較量

2。郵政系統及運輸工具

羅馬帝國的驛遞系統由最高執政者創立。奧古斯都創立了公差(國家運輸或帝國郵政),即一種當政官員使用的驛遞系統。其被用來遞送軍事和政府公文以及法律方面的重要資訊,還用來運送國有的輜重和軍事給養。並且,驛道沿途有驛站。這種驛遞系統有較高的效率,管理方式也比較嚴格。起初,公差的信使為賽跑者,但很快便被沿途駐紮的牲畜和車輛所取代。因為騾子和驢用作馱物的役力,比馬更有耐力、更穩健,還可以穿過不適合車輛通行的路況最差的小路。

漢朝也設定了類似的郵政機構,使用驢騾和駱駝年代稍晚,大概在河西絲路開通之後。同時,漢朝還由國家經營苑馬,建設多處大規模的國營馬場以提供交通動力。

3。車型與車輪

羅馬帝國時期的車輪設計從凱爾特人那裡引進。車輪型別各異,包括實心輪、有輻條的輪子。客車比商用車更常見。上層結構輕巧靈活,有時用柳條製品製成。由於不使用懸架裝置,旅行一定很不舒服。

漢朝時期迎送高貴人物的車輛用蒲草減震,稱作蒲輪。

羅馬vs大漢:中西異國交通史文明的較量

4。海洋航行

羅馬帝國非常重視海洋航行。畢竟,羅馬政令的傳達,需要透過海路。

漢代雖然主要疆域在大陸,但當時也較為重視海洋航行。漢武帝一生中至少10次巡行海濱。他最後一次行臨東海,已經是68歲高齡。

5。海盜活動

羅馬帝國當時深受海盜活動的影響。海盜嚴重危及地中海東部的船運安全和通商航行,促使元老院打擊海盜。公元前102年,元老院授予馬爾庫斯·安東尼厄斯總督治權,讓他搗毀西西里和旁非利亞沿海的海盜巢穴,肅清海盜在那裡的主要據點。公元前76年,龐培也加入打擊海盜行動。

大漢帝國的海盜活動很微弱。也只有在記錄東漢歷史的文獻中,才可以看到海賊稱謂。畢竟,當時沿海經濟並不發達。

羅馬vs大漢:中西異國交通史文明的較量

總之,位於世界西方與東方的羅馬帝國和漢帝國作為強大的政治實體,在交通建設方面都進行了相似而又有所差異的舉措和行動,提升了行政效率、社會經濟、軍事實力、文化擴張。在主要交通幹線營建過程中,兩國都發揮了政府在規劃、修築、管理、養護諸多方面起主導作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