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二百多年前,這個英國人第一次見到乾隆,就預見清朝的滅亡

2021-12-24由 堂吉訶德的騎士 發表于 歷史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中國是一個擁有許多文明和悠久歷史的國家,在源遠流長的歷史中,中國的前身是無數宏偉,璀璨的王朝。那些本該是日不落的帝國卻慢慢地,沉浸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縱觀中國歷史,王朝的傾覆是有通性的。不同的種族組建的王朝,不同性質組建的王朝,

他們傾覆的原因有三——天時、人禍、制度。

這三大因素讓許多王朝傾倒,但凡王朝沾染了其中之一,那便將陷入絕境。

二百多年前,這個英國人第一次見到乾隆,就預見清朝的滅亡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蟻穴本來只是小小的一個生物部落,可讓其長期發展,那蟻穴也將成為足以和大壩媲美的龐然大物。許多王朝覆滅的原因便是此理,因一個致命的問題,而送葬一個朝代,清朝便是最佳的例子。

制度的問題

距今二百年前,曾有一個外國人來到了中國,當他第一次見到乾隆皇帝時,他便預示到了清朝的滅亡。

這並不是胡編亂造的故事,這樣的故事是有依據的——《紀實》中記錄到了作者對清朝的看法。

從《紀實》的語言和作者的經歷判斷,作者預示到清朝滅亡的可能性極大。那麼此人是誰,他在清朝又有什麼經歷呢?中國自漢朝起便與歐洲等國發生了許多貿易和故事,中國的形象也自此廣泛地流傳於亞歐等國。

二百多年前,這個英國人第一次見到乾隆,就預見清朝的滅亡

據守東亞這一塊土地的中國,在古代多個時期都是處於世界頂點的位置,

雖然沒有經過官方和正式的統計,但是中國的文化和經濟水平一直都是西方國家豔羨的物件,出於這個原因西方國家期許著來到中國。

擁有神秘色彩的中國,在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間,遭到了無數來自於西方國家的交流和互貿。其中便有一人從英吉利遠道而來,他便是馬嘎爾尼勳爵,也就是英國的貴族,出於對東方世界的嚮往,馬嘎爾尼來到了清朝。

1793年,此時清朝由乾隆統治。馬嘎爾尼從朴資茅斯出發,此次馬嘎爾尼足足帶了上百人的使團前往清朝。如此多的使團讓人們不禁聯想到他們是來建交的,可是對於馬嘎爾尼則不然,此次行動馬嘎爾尼將其視為旅行。

二百多年前,這個英國人第一次見到乾隆,就預見清朝的滅亡

馬嘎爾尼在前往清朝的路上便一直在幻想到達清朝後的待遇,在書中的中國是玄幻的,是開明和極具特色的,因此馬嘎爾尼十分期待目的地的未來。可現實給了馬嘎爾尼一個響亮的巴掌。

中國的第一個社會制度是以母系社會為主的奴隸制社會,隨秦始皇掃六合,統一天下後,中國的社會制度從奴隸制演變成了封建制。社會封建制度的主要特點便是保證了帝王的主要權益,鞏固家天下的發展。

因此封建帝制對於封建帝王而言那便是最好的社會制度,於是近乎所有古代帝王都選擇使用封建制度和發展封建制度。雖然古代發生了無數次的皇權更迭,但是社會的封建制度依然沒有多大的改變。

二百多年前,這個英國人第一次見到乾隆,就預見清朝的滅亡

鐵打的封建,流水的皇這句話詮釋了封建的皇權更迭,在數次封建制度的使用和發展下,中國古代的封建制度於清朝達到了頂峰,

高壓的封建制度日復一日的將百姓榨乾。

馬嘎爾尼的中國行

本著皇權至上和皇室威嚴的思想,清朝皇室對外一直都表現出盛氣凌人的模樣,帝王也不例外。當馬嘎爾尼到達了清朝的領域後,他便與當地的官員進行了溝通,一番交流下清朝官員將其到來的訊息通報。

讓身處高層的皇帝接待他們。這樣看似順利旅行的開頭,在不久後便讓馬嘎爾尼十分的憤怒。清朝官員對馬嘎爾尼叮囑到,在面見乾隆時必須要行磕頭的禮儀,否則不但見不到乾隆皇帝,還有可能性命不保。

二百多年前,這個英國人第一次見到乾隆,就預見清朝的滅亡

馬嘎爾尼聽了這樣的會面儀式當即便怒了,他身為客人竟然還需要磕頭與主人見面,這樣的待客之道是馬嘎爾尼不能接受的。

在多次交流下,馬嘎爾尼與清朝官員達成了約定——僅需要單膝下跪即可。

幾經波折,馬嘎爾尼終是來到乾隆皇帝的面前。馬嘎爾尼在見到乾隆皇帝後便馬上表明瞭他來清朝的目的,一是為了來了解神秘的中國,二來是為了開闢英吉利在中國的貿易港口。

為此英國願意付出極大的代價。可正當馬嘎爾尼說得正熱烈時,

乾隆皇帝便打斷了他的發言,明確地表明清朝地廣物博,

無奇不有,並不需要英國來清朝互貿。乾隆皇帝的堅決,讓馬嘎爾尼感到了無力。

二百多年前,這個英國人第一次見到乾隆,就預見清朝的滅亡

不久便毫無收穫地回到了英國,

回到英國的馬嘎爾尼將他在清朝遇到的所見所聞統統記錄在了《紀實》中,並且說明清朝必將傾覆的結果。

馬嘎爾尼看似因對旅行不滿而產生的憤怒發言,實則不然。

清朝的禍根

在馬嘎爾尼的中國行中,他發現了乾隆統治的清朝有一個特點——貧富差距極大!

清朝大部分可流動資金都掌握在了清朝官員的手中,僅剩一小部分的經濟在百姓的手中。

致使這樣現象出現的原因與乾隆皇帝有著莫大的關係。乾隆早年執政提出“寬以濟嚴”的行政方式,清朝朝堂也為之一新,可是這樣的局面並沒有持續到乾隆皇帝退位。

二百多年前,這個英國人第一次見到乾隆,就預見清朝的滅亡

乾隆晚年易怒易爆,性格難以猜測,從乾隆時期文字獄的發展便可以看出。乾隆時期文字獄的發展達到了最為鼎盛的時期,凡是不敬滿清者,有損乾隆顏面者都會毫不留情地被抄家,誅連。

這僅是在政治上的問題,乾隆自即位以來便極力嚮往祖父康熙的功績,因此出現了好大喜功的性情。

在乾隆執政年間,乾隆皇帝先後發動了十次戰爭,自稱其為“十全武功”,可實際上窮兵黷武的形容更加準確。

二百多年前,這個英國人第一次見到乾隆,就預見清朝的滅亡

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在晚年更是無可救藥地愛上了奢靡的物品和生活。在乾隆皇帝之前,清朝的皇室特供瓷器一直都是以樸素、大氣、單一為主要特點,可乾隆皇帝則做出了突破。

乾隆時期的瓷器達到了清朝瓷器最為瑰麗的一個層次,做工複雜,耗時耗力,總而言之便是乾隆時期的瓷器奢侈到了極致,

大量的勞損了國家的經濟和人力。

二百多年前,這個英國人第一次見到乾隆,就預見清朝的滅亡

不僅如此乾隆還曾六下江南,可他六下江南的原因和秦始皇的不同。秦始皇巡視天下是為了鞏固皇權,振威天下,但是乾隆則不是,他只是想要享受於江南美好的生活和風景中。

六下江南的舉措使得清朝內部經濟經常出現斷痕,官員也從下江南時抽取自己想要的報酬。如此附加惡化的情況讓清朝的康乾盛世日益進入了衰弱期,

乾隆晚年也因無度的揮霍而致使各地爆發了白蓮起義。

二百多年前,這個英國人第一次見到乾隆,就預見清朝的滅亡

小結

清朝的驕傲直到簽訂了《辛丑條約》才被打破,所謂的大清王朝名存實亡,馬嘎爾尼的預言也就此成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