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地震、火災、恐襲、洪災…遇到重大災害,我們怎麼自救互救?

2021-12-23由 鳳凰聯動 發表于 歷史

​​現代社會,交通事故、工地礦山事故、恐怖事件、自然災害等頻繁發生,危險往往就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邊。

前不久在巴黎,一場大火毀了百年建築巴黎聖母院,幸運的是未有人員傷亡;發生在斯里蘭卡的恐怖襲擊事件就沒這麼幸運了,8次連環炸彈襲擊導致250-253人死亡,數百人受傷,遇難者中包括許多來自世界各國的旅客,慘劇迅速震驚世界;十一年前的汶川大地震,讓“5。12”這個日子觸動著所有中國人的神經,突發的超強地震讓許多普通百姓失去了家園和親人。

2011 年7 月23 日,國家衛生部發布的《中國傷害預防報告》顯示,

全國每年發生的各類傷害約涉及2億人次

,由此死亡人數70萬~75萬人,佔全國總人數的9%,是

排在我國四種嚴重疾病之後的第五個死亡原因

。其中,交通事故、自殺、溺水、中毒、跌落等導致死亡的案例,佔全部傷害死亡的70%左右。每年因傷害需就醫者約6200萬人次,所需的直接醫療費達650億元,因誤工等導致的經濟損失達60多億元。

受傷後數分鐘內死亡的人數約佔總死亡人數的50%,這些人都是幾分鐘甚至幾秒鐘之內就停止了呼吸、心跳,死亡的速度不亞於急性心梗,更勝於腦卒中;還有約30%的人是受傷後2 ~ 3 小時內死亡的;而由於感染、器官衰竭等導致受傷幾周後死亡的約佔20%。

小外傷導致迅速死亡的原因主要有三個:窒息、大出血導致的休克及重要臟器的嚴重毀損。

發生重大災難性事故,往往會造成群死群傷。這時,該怎麼辦呢?

別慌,我們可以遵循以下6個步驟來進行現場急救。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先觀察一下週圍的環境,一定要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再去救人,不要沒救成人,自己反而需要別人來救了,這不就幫倒忙了嗎?

第二,做好自我防護,避免讓自己也處於危險之中。這一點非常重要。比如進入火場或毒氣洩漏的場合前,要戴防毒面具;不要隨便接觸傷者的血液,如果不得不接觸,先確認自己的手上沒有傷口,接觸的時候要儘量戴上橡膠手套;等等。

第三,向傷者表明自己的身份。進入事故現場,看到傷者以後,要向他說明自己的身份,告訴傷者自己是來幫忙救人的,安撫一下對方的情緒,這樣能得到他的信任,接下來的急救也會比較順利。

第四,大致評估一下傷者的傷情,再根據傷者的具體情況,選擇一個安全迅速的方式,脫離事故現場。

第五,到達安全地點後,迅速給傷者止血,保護傷口或固定骨折部位,防止和降低休克等併發症和後遺症的發生。

這一步對於急救成功與否至關重要,對維持和穩定傷者的生命體徵、降低傷者的死亡率很有幫助,也可以為專業急救人員及醫院的繼續救治贏得時間。

第六,及時撥打急救電話120。等救護車趕到以後,協助急救人另外,需要提醒一點,我們大家都知道,人在完全飢餓的狀況下,一般可以生存7天左右,但如果不喝水,3天就有危險,所以要注意收集廢墟中的水,以備不時之需。

如果被樓板等重物壓住了大腿等部位,掙脫不了,壓得時間長了,是不是簡單地把重物挪開就可以了?不是的。

我曾見過這麼一個報道,有一次地震,有個人被壓了很長一段時間,等被救出來以後,一開始還能像正常人一樣走路,但沒走幾步,“咣噹”一下倒地上了,經過搶救也沒救回來,人很快就死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這是因為肢體長時間受壓,被扒出來以後,壓迫雖被解除了,但損傷的肌肉細胞釋放出大量的肌紅蛋白、鉀離子、組織毒素等,這些物質會迅速進入血液迴圈,引起心臟抑制、急性腎功能衰竭,繼而死亡。這就是很多被救人員在被擠壓中還能說話, 卻在救出幾分鐘後死亡的原因。在歷次地震中,都曾有這樣的例子,就是傷員被解救出以後,當時還能對話,甚至自己可以行走,不到一會兒突然死亡。

那麼,該如何防止這種悲劇的發生呢?

長時間被壓迫的肢體應該先用夾板固定,不要活動,也不要抬高傷肢,不要結紮止血帶,不要加壓包紮,不要按摩,不要熱敷,以免壞死肌肉釋放出的肌紅蛋白、鉀離子、組織毒素迅速進入血液迴圈(受傷部位如有出血應作區域性止血),然後等待專業急救人員進行處理。這樣,可減少和避免悲劇的發生。

本文部分內容摘自《急救,比醫生快一步》

作者:賈大成(北京急救中心資深專家)

地震、火災、恐襲、洪災…遇到重大災害,我們怎麼自救互救?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