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這是清朝很少被人提起的一位皇帝

2021-12-23由 龍之心 發表于 歷史

愛新覺羅·旻寧,清仁宗(嘉慶帝)次子,即清宣 宗,通稱道光帝,是清入關後的第六個皇帝。

生卒年份:公元1782年一1850年。

在位時間:公元1820年一1850年在位,在位期間正值清朝衰落時期,他為挽救清朝頹勢做了一些努力,如整頓吏治、平定張格爾叛 亂、嚴禁鴉片等,都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由於本身資質不高,加之社會弊端積重難返,道光帝並沒有給清朝的衰落帶來多少起色,相反,清朝和西方的差距也越來越大。

這是清朝很少被人提起的一位皇帝

道光帝在位期間,爆發了鴉片戰爭,對於外國的入侵,道光帝一開始採取堅決抵制的態度,後來因為不敵,道光帝立刻又從 主戰轉向妥協,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面對這樣的恥辱,道光帝依然不思變革,繼續閉關自守,每當戰事臨頭,道光帝總是在 “戰”與“和”之間搖擺不定,結果每一次幾乎都以“和”結束,每次都給自己蒙上了恥辱。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事物總是變化發展的,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尤其在身處困境時,如果不懂得變通,不懂得怎樣擺脫困境,就會在“一棵樹上吊死”,永無翻身之日。

不可否認,變通有時是需要付出巨大代價的,它需要果斷的勇氣, 義無反顧的魄力,因為新事物要取代舊事物,舊事物勢必會奮起反抗,做最後的掙扎,而這種掙扎正是對變通者最大的考驗,很多人半途而廢,放棄了成功的機會,很多人猶豫不決,浪費了扭轉局面的時機,這都是不可取的。

道光帝就是一個在變與不變、戰與不戰之間徘徊的例子。

道光時的清朝,鴉片氾濫,官員們萎靡不振,更重要的是鴉片滲入軍營,導致軍隊中戰鬥力極大地削弱,而此時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紛紛經過改革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他們為了擴大市場,掠奪廉價 勞動力,開始把眼光瞄向了東方,中國的廣大市場成為他們覬覦的物件。面對這樣的國際大變革,道光帝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閉目塞聽。

這是清朝很少被人提起的一位皇帝

面對洶湧而至的外國鴉片湧入中國,荼毒人民,道光帝採取了禁止政策。他派林則徐以欽差大臣身份赴廣州禁菸,後來又擢升林則徐為兩廣總督,林則徐不負重託,虎門銷煙給了英國人極大的打擊,當 道光帝得知虎門銷煙的訊息時,高興得不得了。

虎門銷煙,極大地觸動了英國統治者,他們悍然發動了侵略戰爭,道光帝一開始認為清軍一定能打敗英軍,但當英國艦船北上,直逼天津海口並向清政府提出割地賠款要求時,道光帝傻眼了,立刻從主戰 的立場轉變為妥協的立場。穆彰阿、琦善天真地把英國的強盜行為歸罪於禁菸,道光帝誤聽讒言,撤了林則徐的職。他派琦善為欽差到廣東與英國談判,但琦善卻私自答應將香港割讓給英國,道光帝不允, 問罪琦善,並先後派楊芳、奕山對英作戰,但戰事依舊不利,楊芳等沒有阻止住英軍向廣州城前進,當英艦開到南京下關江面時,道光帝再次妥協了,被迫派者英和伊里布與英軍簽訂清朝第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南京條約》,中國由此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這是清朝很少被人提起的一位皇帝

道光帝在鴉片戰爭中立場動搖,用人不當,使中國遭受失敗,蒙受恥辱,實在可悲。但更為可悲的是在此事件之後他沒反思,依然執行閉關自守的政策。終道光一朝,宰輔也都是昏庸之臣。前期是小心 謹慎、墨守成規的曹振鏞,後期是投降派穆彰阿,《清史稿,卷三百六十三,列傳一百五十,曹振鏞、文孚、英和、王鼎、穆彰阿、潘世恩》“論日:守成之世,治尚綜霰,而振敝舉衰,非拘守繩墨者所克 任也。。。。宣宗初政,一倚曹振鏞,兢兢文法;及穆彰阿柄用,和戰遊移,遂成外患。”

鴉片戰爭中,道光帝戰、和搖擺的立場,使得外國侵略者看出了他外強中乾的弱點,於是更加肆無忌憚地向清朝發威。應該說,道光帝還是識時務的,打不贏就講和,但是這樣一來就寒了林則徐等一批 主戰派將領的心,林則徐等人被撤職,意味著虎門銷煙的正義之舉被抹殺了。

鴉片戰爭使道光帝從“天朝上國”的美夢中驚醒,但可恨的是道光帝並沒有採取有力措施改變現狀,誠如歷史學家說的那樣,道光帝 真的缺少帝王素質。準確地說,他是缺少改革的勇氣,或許他也曾經想過改革,但是他想到改革勢必會觸犯封建頑固勢力的利益,說不定 改革還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因此他猶豫了,改革便擱淺了。從歷史的長遠角度看,道光帝是缺乏戰略眼光的,不改革、不作為的苟且偷安政策,對以後清王朝的發展是嚴重不利的。

這是清朝很少被人提起的一位皇帝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缺少想法,而是缺乏將想法付諸實踐的果敢 堅決,在行動面前總是前怕狼後怕虎,畏首畏尾,結果讓想法永遠停 留在了腦子裡,這就是行動比宣言退步了。

試想,如果道光帝從鴉片戰爭中汲取教訓,果斷進行變革,說不定清朝會是另一番境況,但是歷史沒有假設,歷史已然因為道光帝抱殘守缺、不知變通而改變了軌跡。

這是清朝很少被人提起的一位皇帝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