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歐洲-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

2021-12-20由 小D行歐洲 發表于 歷史

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地處波羅的海東岸,位於蘇聯西北角上。和中亞五國,高加索三國一樣,都是前蘇聯解體出來的三個國家。地理上將波羅的海以東、芬蘭灣以南的國家劃在東歐,實際上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各方面都算是北歐國家。

從緯度來看,北歐五國最南部的丹麥,比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更靠近南方。從語言來看,愛沙尼亞可視為芬蘭語的方言,差異非常小,拉脫維亞也屬波羅的海語種,與芬蘭語、瑞典語很接近。北歐五國挪威、瑞典、芬蘭、丹麥、冰島,都信奉基督教路德宗,愛沙尼亞、拉脫維亞也是如此。其他文化習俗也更接近北歐國家,而不是斯拉夫系的東歐。

歐洲-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

波羅的海三國總面積約17。5萬平方公里,比我國貴州省稍小。從18世紀到20世紀,俄國曾統治三國達兩百年之久,但俄國透過移民等手段同化本地人,遭到三國強烈抵制。一戰後三國趁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曾取得獨立地位。不料三國只獨立了二十多年,二戰時再次被蘇聯佔領。

1989年,蘇聯解體已經是大勢所趨。為了爭取領土的完整,也為了擺脫俄羅斯的統治,波羅的海三國抱團,宣佈若俄羅斯動武,三國將互相進行軍事援助。

1989年8月23日,三國進行了一次示威活動,約有200萬人手牽手,跨越三國領土,連成長度超過600公里的人鏈,史稱波羅的海之路。此時三國總人口約為700萬,當天工廠停工,學生停學,算上後勤組織人員,三國以舉國之力舉行了手拉手活動。

蘇聯解體後,由俄羅斯牽頭組建獨聯體,波羅的海三國就拒不參加,其他前蘇聯國家則沒有這個膽氣,喬治亞則是因領土衝突在2008年才退出獨聯體。

2004年,波羅的海三國聯手加入歐盟和北約,成為西方圍堵俄羅斯的前沿陣地。

歐洲-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

立陶宛

立陶宛,面積約6。53萬平方公里,是波羅的海三國中最大的。人口約280萬,也是三國中最多的。

立陶宛與另外兩國情況不同,這個地區是芬蘭控制的極限位置,因此立陶宛受到北歐的影響較小,而與陸地上的波蘭、德國、白羅斯有較深的聯絡。

立陶宛最長的河流是內穆納斯河,發源於白羅斯的山區,注入庫爾斯灣。立陶宛的首都維爾紐斯,位於內穆納斯河的支流內里斯河上。維爾紐斯距白羅斯邊境只有幾十公里,立陶宛並不像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那樣,將首都建在海邊。波羅的海國家中,瑞典、芬蘭、丹麥、愛沙尼亞、拉脫維亞,首都全部都在波羅的海旁,而且是本國最大海港和最大城市,德國、波蘭、立陶宛的首都雖然也有大河流過,但並不在波羅的海旁邊。

歐洲-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

立陶宛國境線總長1644公里,海岸線卻只有約90公里,是一個陸地屬性比較強的國家,歷史上立陶宛的擴張,也主要在陸地上。

內穆納斯河緩緩向西流,卻並沒有直接注入波羅的海,而是經過庫爾斯灣進入波羅的海。庫爾斯灣面積約1619平方公里,平均水深僅3。8米,是個淡水湖。

庫爾斯沙嘴隔絕庫爾斯灣與波羅的海,這個沙嘴長98公里,其中立陶宛佔52公里,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佔46公里。沙嘴最寬約3800米,最窄僅400米,唯一的缺口在北端,寬度僅500米左右。

蘇聯解體後,立陶宛東部並不與俄羅斯接壤,卻因為俄羅斯在波羅的海飛地加里寧格勒,立陶宛西南部與俄羅斯就接壤了,而且是共享庫爾斯沙嘴和庫爾斯灣。

庫爾斯灣唯一的出海口,位於北端,早在普魯士時期就建了港口默默爾,那時候整個庫爾斯灣都屬於普魯士(德國),現在立陶宛也興建港口克萊佩達,這是立陶宛第三大城市,也是最大港口。

庫爾斯灣在俄羅斯沒有出海口,對俄羅斯加里寧格勒的影響特別大,俄羅斯的船隻從庫爾斯灣出去,還得經過立陶宛的水域,開過克萊佩達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