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我曾三到董存瑞炸碉堡現場

2021-12-19由 薊州山水客 發表于 歷史

董存瑞,一箇中國“解放戰爭”時期的史詩性人物。因上世紀的1948年5月25日,國共兩黨在河北省(原熱河)隆化縣作戰時,捨身炸碉堡“一舉成名”!

我曾經三次來到董存瑞捨身炸碉堡現場。當然,此時的“現場”已成為“遺址”。

第一次是在1983年夏季。

年輕的我和一同伴出差內蒙古赤峰後,準備乘火車經承德回家鄉薊縣,發現要途經隆化縣城。

隆化,不是有個舉炸藥包的著名烈士董存瑞在此犧牲的嗎?沒錯。董存瑞的故事,我從小就讀過課本、翻過小人書、看過電影,早有了厚厚的積澱。加上我愛好人文地理,隨即就產生了一種謁訪烈士遺蹟的願望。

雖然時過境遷,人們(包括我自己)的“三觀”都有了些許變化,但英雄主義的精神價值理應超越時空。就像不管什麼人、什麼年代都應該崇尚“忠孝節義”一樣。

再說,想那義無反顧、視死如歸舉起炸藥包的瞬間,無論如何也是需要很大的“做人的勇氣”的。此時,那於烈士欲生不能時稱作“悲壯”、死而無憾後又可謂“壯麗”的爆破聲,彷彿又重在我的耳邊響起。

於是我說服了同伴,改買了中途在隆化下車的車票。

當晚8點從赤峰乘上火車,次日凌晨到達隆化車站。此時外面下起雨來,我們在候車室裡打盹過夜。

早晨7點,雨停了,隨將提包寄存到站前旅館。沒有代步工具,就匆匆步行趕往五里之外的縣城。

我們來到了縣城北側的董存瑞烈士陵園,順著甬路,從門口向裡延伸約20米,在路中央的一座花崗岩基座上,雕有董存瑞烈士高舉炸藥包怒目吶喊的立身塑像。

我曾三到董存瑞炸碉堡現場

那生動逼真的形象氣勢,用“頂天立地”來描寫再恰當不過!雕像後面,是烈士碩圓的水泥墳塋。

烈士炸碉堡的現場應該離此不遠,是否還有遺址存世呢?經詢問,陵園門口東西橫存的一條土溝,就是當年敵方建有橋頭碉堡的那條小河。

順著陵園工作人員的指點,我們從陵園門口西行數10米,看到小河邊立有一碑,上寫:“董存瑞壯烈犧牲紀念地”。哦,一切都明白了。

但眼下的這條土溝已真難以稱“河”,它早已被歲月的泥土淤積得荒涼滯淺。荒淺不說,寬度也不過五、六米,乾乾巴巴的,縱使雨季,也沒有了當年成屏做障的狂態。

遙望兩邊遠山對峙,此處正是南北通行的坦途。就是在這樣一個既平坦、又“平凡”的場地,卻真實地發生了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史詩型故事。

我在碑旁河段的土埝上仔細辨尋,仍能看得出當年被炸燬的橋頭碉堡土崩瓦解後的碎石瓦塊。身臨其境,那悲壯的場面不由得在腦海裡再度重現。

可惜1983年的當時因條件所限,我們沒有留下照片為憾。

我曾三到董存瑞炸碉堡現場

事隔30多年後的2003年夏天,我又第二次有機會從此路過。那是去圍場壩上參加縣內一個小型筆會,因是租車伴行,回途中,也是我提議順路到此一謁。

我曾三到董存瑞炸碉堡現場

烈士陵園雖經過重修比原來氣派了許多,但陵園附近董存瑞炸碉堡的現場遺址,卻因城區擴大、房地產開發等,已被擠佔得難以辨認。我雖是二次親臨現場,但地勢變窄、參照物也變了,便缺少了當初那種感覺。

第三次謁訪是又15年後的2018年國慶假期。這次是帶著兒孫們全家北上自駕出遊。

除我之外家人們都沒來過此處,我便特意順路領他們到此一謁。

我曾三到董存瑞炸碉堡現場

此時董存瑞烈士陵園及周邊的“犧牲紀念地”進行了更大規模的改造與擴建,上圖為陵園前的廣場綠地。

我曾三到董存瑞炸碉堡現場

祖孫兩代人在陵園門口擺了個“造型”。

我曾三到董存瑞炸碉堡現場

兩位將上小學的晚輩在雕像前“舉手致敬”。

我曾三到董存瑞炸碉堡現場

新修的烈士紀念館規模不小。

我曾三到董存瑞炸碉堡現場

新建的紀念碑也很高大。

我曾三到董存瑞炸碉堡現場

墳塋也進行了重新修葺。

我曾三到董存瑞炸碉堡現場

我們來到了“烈士犧牲紀念地”及捨身炸碉堡“現場”,雖然投資“復原”大興了土木,但更缺少了第一次來時的“原生態”感覺。

我曾三到董存瑞炸碉堡現場

我曾三到董存瑞炸碉堡現場

新修“復原”的地上地下的“橋頭堡”。

我曾三到董存瑞炸碉堡現場

兩個孫輩們不諳世事,無所顧忌地要到地堡裡去“參觀”,被老伴叫停。

但願子孫後代不再有此“兇險”,祈禱祖國國泰民安和平永駐!

我曾三到董存瑞炸碉堡現場

本號主楊銀華,男,天津作協會員,首屆薊州作協副主席。在《人民日報》、《南方週末》、《法制日報》、《農民日報》、《天津日報》、《天涯》、《散文百家》、《天津文學》等幾十家報刊發表文學及新聞作品上千篇(首)。

本號以“人文·山水·鄉土”為原創主題,力爭傳播內容不負您的時間付出。按照下面提示,加"關注"可期期全覽!

即點選檔案上方第二組“薊州山水客”藍字,或點按下方二維碼便是,歡迎轉發。分享“在看”。

我曾三到董存瑞炸碉堡現場

人文·山水·鄉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