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兩岸故宮: 一個世紀的傳奇

2021-12-19由 安意如 發表于 歷史

兩岸故宮: 一個世紀的傳奇

1925年10月10日,就在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溥儀驅逐出宮還不到一年的時間,

紫禁城變成了故宮博物院

這是故宮的一次巨大的轉型,普通百姓也可以到故宮裡悠閒地散步了。

隨著帝王的宮殿變為博物院,故宮的藏品也被賦予了新的現代含義,

它不僅是政治合法性的代表,更是作為民族國家的“中國”的一個象徵。

兩岸故宮: 一個世紀的傳奇

故宮博物院開幕典禮盛況

然而,故宮的文物,也由此開始了“顛沛流離”。

1931年,“九·一八事變”剛剛爆發,民國政府就決定籌備故宮文物的南遷工作,“國亡有復國之日,文化一亡,便永無補救之方了”,即使國土淪喪,代表中華文明的文物也絕不能損毀。於是,在抗戰期間,故宮的文物分為三條路線,為躲避戰火而遷移。

1947年,這些流散的文物再次集結在南京。然而,隨著內戰戰況的進展,民國政府決定撤臺,故宮文物被迫再次“流亡”。

從1948年12月21日起,到1948年的2月22日的48天中,五千五百二十二箱國寶遷臺。這些文物,構成了今天台北故宮博物院的主要館藏,這其中有珍貴的宋元古籍、有著名的《富春山居圖》、翡翠白菜、東坡肉形石、顏真卿的《祭侄文稿》……

正如臺灣海峽將大陸與臺灣分割開來一般,故宮的文物也從此天各一方。

兩岸故宮: 一個世紀的傳奇

文物遷臺伊始,暫時存放在北溝的防空洞中

這些遷臺文物,得到了精心的愛護,為了存放和展示這些國寶,1965年11月12日,也就是孫中山先生的誕辰紀念日,臺北故宮博物院正式開放。

兩岸故宮: 一個世紀的傳奇

如今,那些在兩座故宮博物院欣賞青銅器、瓷器、雕塑和其他奇珍異寶的遊客,已經很少有人知道這些文物經歷的非凡歷史,以及在海峽兩岸建立兩座故宮博物院的傳奇故事了。

為了讓讀者能夠了解20世紀故宮文物南遷、西遷轉移避險的這段偉大(偉大之處,在於故宮文物安然度過了中國近現代史上最為動盪不安的年代)而充滿戲劇性的非凡經歷,以及何以在海峽兩岸建立兩座故宮博物院的傳奇故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近期出版了

《兩岸故宮的世紀傳奇》

一書。

兩岸故宮: 一個世紀的傳奇

這是一本十分小巧的書。

作者馬克·奧尼爾

(Mark O‘Neill),根據兩岸當事人的第一手資料,以及對其後人和兩座博物院院長的專訪,完成了這次完整的陳述。書中的字數不算多,大約

12萬字

,但文筆細膩、扣人心絃,這正是所謂的“小”。三聯書店的編輯,頗費心思地將“溥儀與莊士敦”“清室善後委員會清點故宮文物”“西遷文物在川陝公路上艱苦運輸的情形”“文物遷臺後在北溝暫時安放”等歷史老照片進行了細緻的修圖,以最為清晰的方式呈現給讀者,並加上了嚴謹的圖注。

兩岸故宮: 一個世紀的傳奇

《兩岸故宮的世紀傳奇》,是一本

關於歷史、政治和藝術珍寶

的書。

無論是

北京故宮

的文物,還是

臺北故宮

的文物,這些珍寶是屬於全世界的中國人,是炎黃子孫的共同遺產。我們無法將這些文物跋山涉水的艱難旅程與偉大祖國的命運分割開來,

它們的命運是整個國家命運的組成部分。

兩岸故宮: 一個世紀的傳奇

今天的中國已經比以往更加富強,兩岸故宮博物院不僅迎來大批遊客,也透過捐贈和購買的方式不斷豐富館藏。更多的文物正在陸續回到祖國的懷抱。兩岸故宮博物院的未來從未像現在這樣充滿希望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