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真實歷史比電視劇、團綜有趣很多,每個人都要為選擇付出代價

2021-11-20由 張大志leo 發表于 歷史

最近,兒子沉迷團綜,時不時要看看。我告訴他:真實的歷史比電視劇或者團綜好看一萬倍。之所以看起來比較枯燥,多半因為有趣的人一般沒實力寫,有實力的人寫出來未必有趣。

《隋唐大時代》剛好是有實力的人寫出的有趣歷史,讓各色人物走入現實,還原了風起雲湧的隋末唐初歲月,從楊廣講到李世民。

真實歷史比電視劇、團綜有趣很多,每個人都要為選擇付出代價

不聽勸是走向滅亡的開始

隋滅之前,楊廣不顧眾人反對跑到揚州,最後以50歲年紀死在南方再也沒有回到帝國首都長安。死之前楊廣很頹,一次對著鏡子自言自語道“大好頭顱,誰當斫之?”,還妄想做陳叔寶一樣的長城公(類似民國軍閥下野之後的寓公)。

隋朝二世而滅,走到山窮水盡的原因很多,於楊廣而言“不願意聽不同意見,誰提出來就砍誰”應該是其中之一。最後一次出巡至少幹掉兩個 犯顏直諫的朝臣。滿朝官員的策略就變成:既然說實話要送命 ,那接下來我們順著你的意思來。

至此,局勢開始無法挽回,雖然也有人為保衛楊廣而死,可於事無補。

與此相對,唐太宗李世民願意聽不同意見,他容忍魏徵的事蹟至今還被認為是“聽人勸吃飽飯”的典範。“會須殺此田舍翁”與長孫公主勸諫的故事更是為後人津津樂道。

只要聽進不同意見,事情還有迴旋餘地。

真實歷史比電視劇、團綜有趣很多,每個人都要為選擇付出代價

領導還有害怕的就有救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的種種表現,絕對能用“不仁不義”來形容,殺兄、屠弟、逼父,滅侄。李建成的五個兒子和李元吉的五個兒子都被一併幹掉。這麼看來李世民是標準的昏君苗子,目測要走楊廣的老路。好在歷史並未就此重演,之後出現的是“貞觀之治”。

之後李世民反覆要求看史官記錄,並批示房玄齡修改相關章節,其中門道很深,至少說明李世民對自己身後名還有所考慮。如果是個毫無畏懼的昏君,那麼是不必費心改什麼史料的。

身為皇帝還有所畏懼,相信“頭上三尺有神明”這是好事,做事會比較有分寸;相比之下,很多有點兒小權力的人無所畏懼,做事沒章法也沒分寸。

以下引用一段“《資治通鑑》卷一九二,唐紀八”的內容。

貞觀二年二月,上謂侍臣曰:“人言天子至尊,無所畏憚。朕則不然,上畏皇天之監臨,下憚群臣之瞻仰,兢兢業業,猶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魏徵曰:“此誠致治之要,願陛下慎終如始,則善矣。”

翻譯一下就是:

李世民對身邊的大臣說:“人們都說天子至高無上,沒什麼可怕的;我可不是這樣。我上怕三尺皇天,下怕眾目睽睽,整天努力,還唯恐不合天意,唯恐天下人失望”

魏徵說:“這實在是天下大治的關鍵所在,陛下可是能始終如一就好了。”

真實歷史比電視劇、團綜有趣很多,每個人都要為選擇付出代價

傳位置自始至終是大問題

李世民死前把位置傳給李治,後者就是唐高宗。其實只論嫡子,李治上面還有兩個哥哥,嫡長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當時兩位哥哥都還在世,為什麼不選?李承乾失勢之後,魏王李泰是有機會的,還有人支援他。可李泰一句話斷送了自己的前途,他對李治說:“你跟漢王李元昌關係這麼好,他出了事,你怎麼跟沒事人一樣?”

李元昌是李世民的弟弟,參與太子李承乾謀反。

李治一聽很害怕,在李世民面前一副魂不守舍的樣子。李世民詢問之後才得知是李泰挑事兒,隨即把皇位傳給李治,並將“太子名位絕不可落入鑽營者手中”定為唐朝傳位的規則之一。

太子李承乾被廢黜之後,遷居黔州,死於兩年後,時年27歲;李泰被貶為東萊郡王,遷居均州,死於九年之後,時年33歲。

李世民立李治為太子的考慮算是周全,如果換成其餘兩個兒子任何一位上來,三人之中其餘兩人都會被屠滅。

李治能力差一些,但人至少老實。

中國民營企業很多都面臨傳位“第二代”或者“第三代”的問題,也許李世民的策略值得借鑑。接班問題自古至今都是個難題。

書裡還提到隋唐名相良將的種種儀式,以及由眾人的選擇所造就的大時代,精彩不容錯過。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