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談東周亂像

2021-11-16由 念而不忘0 發表于 歷史

談東周亂像

周平王

上期講到西周被宜臼的姥爺,引外族入侵。攻陷了鎬京,周幽王身死國滅。周平王在申、魯、許等諸侯國擁立下繼位。為避犬戎之難,在秦國的護送之下把國都遷到洛邑!是為東周。周平王就是我們前文提到的幽王要廢的太子宜臼。相對於當時一般的國君,平王活的年歲是比較大的。遠遠超過了當時人的平均壽命,在位五十年。

談東周亂像

諸侯擁戴宜臼

相比於國君這個稱號,他也是活的比較憋屈了。東周開端就有兩個周天子。就像兩個兄弟們分家一樣,人人都想做主。這不周幽王的弟弟餘臣,在另一夥諸侯的擁立下成為君主,稱周攜王。出現了兩個國君並立的局面。這種局面持續了20年,你說過不過分。結果支援平王的晉文候實在看不下去了,帶兵攻殺周攜王,結束了分裂局面。但是由於地盤的縮小,國力的衰微,各諸侯國就不再那麼聽話了。一些大國還有凌駕之勢,逢年過節也不來磕頭請安、不再繳納黨費。總得來說,各小弟都不聽話了。這還能行,怎麼著君主也要面子不是?你不聽話我就打你,但是他沒考慮到自己現在的狀況。周桓王的時候,鄭莊公不聽號令,桓王帶領陳、蔡、虢、衛四國的軍隊去討伐他,本著一戰而定的心態。結果鎩羽而歸,還被小弟給揍了!自己被射了一箭。你想阿,作為老大。被自己的小弟給收拾了,那其他的小弟還能服你麼!於是各小弟從此以後再也不把周天子當回事了,各自悶頭髮展自己的地盤,擴充實力。(所以說,人呀什麼都可以不知道,但是不能不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揭開了春秋爭霸的序幕!

談東周亂像

事實上東周的兩段春秋、戰國的起始點是有爭議的。我們在這裡不做具體的深究。說到春秋,首先想到的是春秋五霸。簡而言之就是附屬在國家上的5個大型利益集團。五霸的界定有兩種說法。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認定的比較科學。這五個人能夠“當選”春秋五霸還真的經過了PK的。另一個方面的原因是,他們都以周天子的名義號召過各諸侯國會盟。而另外我們所屬悉的吳越也沒有滿足這一點。

談東周亂像

管仲

首先出場的是齊桓公,齊桓公是姜太公呂尚的第12代孫。受命於危難,經過一系列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你追我趕、我趕你跑的鬥爭後,回國登上齊國國君之位。透過鮑叔牙的引薦,任命管仲為相齊桓公能夠稱霸離不開管子的入夥。對於這一點,我覺得可以用經濟學的角度去理解管仲的改革政策。糧食豐收時國家出錢買進儲藏,歉收、饑荒時賣出去。這種我們現代人研究到現在的“凱恩斯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人家管仲那時間已經在做了。那時商人的地位比較低但能創造出更多的經濟價值,管仲意識到這個問題。主動提升商人地位,與士農工並列。並且按照職業劃分住宅區,產業叢集方便同職業交流,營造產業氣氛。齊國緊鄰大海,地域鐵礦豐富,鹽、鐵產業的收國有,但讓私人經營。收稅於無形!跟周圍鄰居吵架,我不派兵打你!我控制本國貨物供給量,不跟你家做生意了行不?也就是現在的貿易戰,這是多超前的意識。齊經過管仲的改革後,變得異常強大。光軍隊就有30000人,你想啊諸侯國最大的才7500人,周才天子35000人。這樣哪個國家能打過他?

談東周亂像

葵丘會盟

談東周亂像

河南葵丘會盟遺址

大家都知道,咱們電視上看很多古人打仗搶地盤都得要有一個藉口。齊桓公也不例外,國家強大了就想著擴大自己的地盤。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啥意思呢?就是蠻、夷、狄、戎聯合起來攻殺周天子分封的諸侯,這時候齊桓公出來了,帶領自己的軍隊號召各諸侯出兵和他一起救援。那時候咱們的生活方式都已經確立了,文字呀、農耕勞作呀、各種禮儀呀都已經確立,正常發展。這些都是戎、夷所沒有的,如果讓這些蠻夷入侵了就是對文明的踐踏。誰能組織這種事情的發生,誰就能夠保證華夏文明的延續。在“尊王攘夷”的感號召下,桓公先後救援邢、衛兩國。後匯合諸侯伐南蠻楚國,制止了楚國向北擴張。最後於諸侯在葵丘會盟,周天子也派人參加了。也就承認了桓公的霸主地位。整個過程中管仲對於齊桓公的的霸者之路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孔子對其寄語:“管子相齊,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民至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啥意思呢,就是我們都得感謝管仲。我們現在的人都受到了管仲的恩惠。如果沒有管仲的話,我們現在的頭髮是披散著的(髮型區別),穿的衣服衣襟是左面壓著右面的(外族是左壓右,我們是右壓左。說白了就是少數民族的裝束。)對於我們現在的人來說,一個髮型和裝束有什麼大不了的。巴不得趕新潮和別人不一樣呢,再來個時裝秀、髮型設計啥的!但當時的人對於衣著和頭髮看的特別重要,沿用周禮改變衣著和髮型屬於大逆不道。你沒看到趙武靈王改個服裝遭遇多大的阻力,你沒看到古人削髮代首!明末,清朝為了“髮型”在揚州殺了一座城池的漢人。都是典例。

齊桓公過後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接力賽式的傳遞位置,這時的周天子被他們看來只是一個擺設。楚國一開始是沒有封國的,那時被稱為南蠻。直到西周中後期才被封為子爵。到了楚昭王,他覺得自己做個子爵太沒存在感了。於是自封為王,和昭王稱兄道弟了。昭王特別惱火,惱火就會生氣,生氣就會衝動,衝動就會犯錯。犯了一個和他先輩同樣的錯誤,認不清形式。太高估自己的實力,帶著兵到楚國去責問自己的臣子。去楚國要到南方需要過河,楚國百姓為昭王準備了一艘非常漂亮的船。昭王一看特別高興,結果這艘膠水粘的船在河中央就沉了。周昭王也掛了!周朝統制勢力更邊緣化。

談東周亂像

諸侯征戰

基本上後期各諸侯各自為戰,互相攻伐,侵略。儲備力量,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模式讓存活下來的國家越來越少,國土的面積也越來越大。據史書記載商朝800多諸侯國,西周分封70多諸侯國,東周時有103個諸侯國。到最後只剩下七個大國和20來個小國家了。加上一個“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這樣就形成了最終的七個大國的局面。就是所謂的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典型的戰略方向轉移,由以前的南北晉楚矛盾發展成為秦和六國的東西矛盾。國家數量上的減少,國土面積上的提升,無形當中不緊的各民族的融合、文化上的認同。

談東周亂像

三家分晉圖

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國小國之間的相互交流,不管是戰爭、經濟、外交,夾雜著當時西戎、東夷、南蠻、北狄的中原人民的之間的愛恨情仇,打著打著都互相喜歡。變成了友好的鄰居,透過戰爭達到中國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中國的民族融合其實就是一部文化認同史,你想以前我們國人交流坐下,都是坐在自己的腳上(跪姿)。後來引進一種叫胡床的凳子,就是我們現在的摺疊馬紮。中原的鑿井技術也是從少數民族學習。“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狄進於中國則中國之。”改變了中國利來封的諸侯,你用夷禮,學習少數民族,大家就把你看成是蠻夷,比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當時就被看成蠻夷之人。但實事求是的說,大戴禮記記載:“皇帝創造出上衣下裳之後,有所發展。當時漢人的服裝是最笨拙的,寬袍大袖。那個袖子能鑽進一個人去,裡面縫上幾個布袋。你看電視時發現古人好往袖子裡放東西。穿那衣服一上街,清潔工都得下崗。上衣下裳,成年男女也是穿開襠褲的。褲,脛衣也,護腿的,相當於絲襪。這種服裝設計既不便於生產,也不便於戰鬥。人家少數民族窄衣小袖,死襠褲,生產能力和戰鬥力都是中原人所不能及的。所以任何時候條件建設的前提都是為了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否則就是倒退,還好此時的中國又一次讓人刮目相看。發展到唐代以後所有的民族服裝都以適應生產力的需求為第一要務。而少數民族學習中原文化,則得到了中原人的完全認可。所以中國人看待的民族文化,選擇的是文化認同。而不像一些歐洲國家一直採用著血緣人,在某個時間點你的祖輩不是這個國家的人。那很抱歉及時你再優秀也不屬於他們國家的人。我們這個國家的文化很牛的,不要感覺迂腐的儒教文化、三綱五常等禁錮人的思想,但某些方面能夠讓這個民族再被外族數次入侵之後。依然保持其原始的道統和文化源頭,不得不說我們這個民族非常的頑強。同化外來人,使他們演變成自己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所以提到這一點,我們應該自豪!

(這幾天在醫院做手術,更新慢…關注、點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