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讀書雜記(二)《天朝的崩潰》——茅海建

2021-11-10由 益州隱士 發表于 歷史

 

讀書雜記(二)《天朝的崩潰》——茅海建

《天朝的崩潰》封面

作者簡介——

茅海建:中山大學歷史系畢業,歷史學學士,1980年2月。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中國近現代史專業,歷史學碩士,1982年10月。擔任中國現代政治制度史的教學。

讀書雜記(二)《天朝的崩潰》——茅海建

道光皇帝畫像

(一)最高統治者:

接下來我們談一下道光皇帝,道光為嘉慶帝次子,年輕時因率眾與攻入皇宮的天理教起義者戰鬥之舉深得嘉慶皇帝賞識,因此早早便鎖定皇位。倘若沒有鴉片戰爭或者說鴉片戰爭發生在道光皇帝之後的清朝皇帝期間,我們在談論道光皇帝時將他的定位無疑是守成之君,只要能夠將祖先打下的江山守住就是道光帝的成就了。做守成之君的要求並不高,既不需要康熙帝的膽識也不需要雍正的夙興夜寐更不用乾隆皇帝那樣的“十全”,實際上對於道光來說智商平平的他最應該能夠勝任了,可是他遇到了英國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民族,是他讓大清朝慘敗給夷人並且賠款割地以至於讓在彌留之際告誡兒子咸豐,自己死後不要將牌位奉於太廟與列祖列宗共同接受後世的祭祀。在書中作者根據道光帝與林則徐,琦善,奕山的公文文書,敕書奏摺來分析道光帝個人的性格特點,處事方法,以及他所應該承擔的責任。鴉片戰爭之處道光帝的想法與先代的皇帝們處理方法如出一轍,他簡單的認為對待英夷不過一剿一撫,因為在他的觀念中天朝位於天下之中,四夷賓服。即使偶爾發生小的叛亂也可以利用天朝強大的軍事力量征服,即便是不能完全征服也可以去招撫,因為天朝物產豐盈,周邊小國離開天朝就難以存在只有依靠天朝與之貿易,國家機器才能正常運轉。道光是一個智商平平的君主但絕對不是一個昏君,他也想要守住祖先們留下的疆土維護愛新覺羅家族的榮光。在與3位赴粵欽差大臣的書信交流中經常會因為濃墨重彩描述清軍獲得的不實戰績而意氣風發,當吃了敗仗需要人來承擔責任時又冷酷的把臣子革職查辦。

讀書雜記(二)《天朝的崩潰》——茅海建

英國外交官懿律

(二)傳統觀點:

後世人在描述鴉片戰爭期間的歷史時往往會將亂臣賊子的罪行昭示後人,並且還會加上自己的觀點“要是當初皇帝任命的不是這一批貪官汙吏,而是為國為民的清官的話歷史發展的脈絡就不會這樣”。彷彿只要是在道德上挺得住腰桿的官員也是處理這類事物的能手,不管是英夷還是其他的紅毛都不是他們的對手。這種觀點就陷入了傳統中國人總結教訓的漩渦中,道德上的楷模也會是能官。他們往往會忽視了這一時期中國人面對外敵時屢戰屢敗的原因是包括制度和技術的一切落後。就書中一個例子來說明當時中英之間的技術差距,接替義律的新任英國駐華全權負責人璞查鼎從倫敦到廣州花了兩個月時間而自北京到廣州的欽差大臣們花的時間與璞查鼎的差不多,當時英國人經過工業革命已經在交通工具上採用最先進的蒸汽驅動,從而大大節省了路途所費時間,而清朝的交通方式仍然延續著中國幾千年以來傳統的畜力,人力單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原本家門口作戰的地理優勢就因為技術的原因被對方填補。

讀書雜記(二)《天朝的崩潰》——茅海建

清朝八旗軍服

(三)戰敗之因:

書中有不少清朝官員如井底之蛙的自大描述,實際上我們不應該對大清朝的官員們有太多指責。因為中國作為東亞大陸上霸主的地位已經有幾千年了,在中央王朝的目光中除了上天偶降的懲罰外已經沒有制約自己的外在力量。並且道光帝派到東南沿海的官員又大多數是有幾十年軍旅生涯戰功赫赫的老將,導致他們戰敗主要有兩方面的因素一方面他們並不將外來的島夷放在眼裡另一方面他們大多數擅長陸戰的將領,不僅不熟悉敵人還沒有海上作戰的經驗。

想了解更多歷史知識,請關注益州隱士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