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行在汶川:十三週年記

2021-11-06由 董筱北 發表于 歷史

行在汶川:十三週年記

四月的成都溫暖溼潤,四月的汶川水秀山青。出成都五十公里,過映秀高速口,群山峻嶺中,石刻上“映秀鎮”三個紅色大字刺目鮮明。如果說映秀是人們心中的一段悲傷記憶,那麼今天的映秀於我就是在開啟一段記憶的旅程。

2008年的5月12日,這裡曾頃刻間化作廢墟。大雨傾盆、山體滑坡、道路阻隔,關於汶川,關於映秀,關於北川……一場災難曾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

時間真的是撫平創傷最好的武器,曾經電視裡的殘垣斷壁,滿目瘡痍如今青山綠水,欣欣向榮。清澈的魚子溪潺潺流淌,這是來自雪山的千年雪水,見證著映秀鎮的前世今生。

行在汶川:十三週年記

沿著魚子溪一路向前,就是當年映秀鎮璇口中學的地震遺址。悲涼的笛音靜靜的在遺址中徘徊旋繞,彷彿在訴說著每一個當年的故事。我們的講解員滿懷深情,每一處遺址的殘垣都是一段無法忘卻的故事。

行在汶川:十三週年記

這是主樓,本是五層,如今地表僅剩兩層傾斜著,一座漢白玉大鐘永遠的靜止在2008年5月12日。導遊告訴我們,正對我們傾斜的一間教室是曾經的四年三班,地震發生時,這盞鍾就掉在班級門口,從此靜止,我們看到的大鐘就是按照那盞鐘的樣子放大造成的,至今在這座教學樓下還埋葬著19位學生的遺體。

行在汶川:十三週年記

隨行的3個男人面色沉重,默默的向教學樓默哀,敬獻菊花。我無法想象大地震發生時那一瞬間的天崩地裂,但他們一定是有故事的人吧!也許這一次也是一種為了忘卻的紀念。

在我看來,右邊的教學樓儲存的很完整,沒有倒塌的痕跡,但其實這本也是一座五層的建築,現在看到的只有四層。我們看不到的一層永遠的留在了地下。

學校的後面本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築,現在全部呈扇形向後面傾斜,這是一座實驗室大樓,這裡一位31歲的年輕教師曾用自己的肩膀撐起一片天堂,41名學生在他的臂膀下得救,他卻從此長眠於此。

行在汶川:十三週年記

每一次災難都有一段悲涼的故事,然後成為歷史。在遺址的後面是曾經山體滑坡留下的一面山坡,就在這面山坡上鮮花綠草中埋葬著4000多具遇難者遺體,包括在救災中犧牲的烈士們。一束束鮮花代表著生者對逝者的緬懷,也許也有對生命的敬畏。默默的行走其中,一種悲涼,一種對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悟。

人生在世不稱意,如白雲蒼狗,變化無常;似白駒過隙,轉瞬即逝。好好珍惜活著的每一天,去走你想走的路,去愛你想愛的人,讓自己的每一個今天都過得充實豐富而又使自己的每一個明天都可以充滿希望而又散發光明,多好!

行在汶川:十三週年記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