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淺談中國古代理想社會

2021-11-02由 獨想 發表于 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井田制瓦解,舊制度、舊統秩序遭到破壞,新制度和統治秩序在確立,各國不斷進行兼併戰爭來實現擴張和統一,政治經濟的變化導致了思想文化的不斷碰撞,諸子百家紛紛提出自己的治國主張,導致思想發展達到了一個高峰,是曰百家爭鳴。諸子百家的治國策略也不乏對於理想社會的構想,如老子在《道德經》中曾倡導“小國寡民”、“鄰國相望,雞犬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政治上則主張“無為而治”。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禮與仁相結合的社會,《論語》中禮和仁的多次出現也說明了這一點,《衛靈公》中出現的“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則體現禮和仁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

。這些想法體現的是在混亂不堪的社會下的一抔理想的淨土。

淺談中國古代理想社會

但是,

理想社會一方面在當時只能算上是虛妄而美好的構想。

老子心中的小國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思想體現了消極避世的態度,並且他渴望回到原始社會的理想也不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畢竟社會上的人是社會人,而不是一個個獨立的孤島,他將社會和人割裂開來,也是十分不現實的。另一方面,不論是老子也好,孔子也好,還是其他聖人,他們都帶有自身階級的侷限性,很難將整個社會上的人納入一個整體來考慮。法家思想代表者之一的商鞅認為“壹教則下聽上”他強調:“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字分》)這些思想都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同時這也體現一定的社會思想是基於當時的社會環境思考的,社會環境影響著人的思想,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他們很難站在歷史的全域性中通盤考慮的原因。

淺談中國古代理想社會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秦國統一了東方六國,封建割據的局面至此結束,封建專制制度也就此建立起來。

但是人們對理想社會的探索卻並未結束。西漢時期,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思想,認為皇帝的權力來自於上天的警示,因此有權教化民眾,指導農桑,將權力集中於中央直至皇帝而言似乎也是名正言順的,這一思想也為歷代統治者所利用,來實現社會的穩定。北宋時期,社會繁榮穩定,還出現了很多勾欄瓦肆等娛樂場所,人們日常活動也相對自由,這在我們眼裡似乎是一個理想社會了,並且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也描述了北宋都城汴京車水馬龍、繁華熱鬧的景象,讓人心嚮往之。可是,不管是北宋還是西漢,這些景象或許只是統治者想要看到的,統治者忽略了在這些景象背後的一些社會問題,比如沉重的賦稅對於普通民眾而言也是一個負擔,生活對他們來說依舊很艱難。因此這隻能算是上層的理想社會,那麼在民眾心中,理想社會是什麼樣子的呢?它是不斷變化的過程,在他們還沒滿足基本的物質生活的時候,他們自然希望能吃飽穿暖,穿華冠美服,居有定所。在這些基本條件滿足後,也想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也就是說人們對於理想社會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

淺談中國古代理想社會

在當今的生活中,我們自然也想追求更美好的社會,但是讓我們困惑的是像桃花源那樣美好的社會是真的存在嗎?我們什麼時候才能看到呢?這需要我們不斷去探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