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雲南野象執意向北,人象之爭歷經3000多年,如今它們只剩立錐之地

2021-11-01由 人馬座A 發表于 歷史

雲南十幾頭亞洲象向北遷徙,一路霸王餐吃過來,

“肇事”400多起,破壞了大片農作物,導致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這些大象最終的歸宿在哪裡?它們會回到保護區嗎?誰也無法回答,畢竟中國境內的約300頭亞洲象,此前一直生活在氣候溫暖的西雙版納等保護區內,因為亞洲象很怕冷。

雲南野象執意向北,人象之爭歷經3000多年,如今它們只剩立錐之地

雲南亞洲象遷徙

然而這個“斷鼻家族”的大象卻打破了這個常理,它們鍥而不捨的一路向北,似乎一點兒也不擔心北方的涼意,這正常嗎?其實,大象龜縮在雲南一隅,只是近幾百年的事情。如果從更長的時間尺度上看,在我國廣袤的大地上曾經遍佈亞洲象的身影,現在這十幾頭大象北遷,難道是在追尋祖先的足跡嗎?

根據甲骨文的記載,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商王在都城附近狩獵,曾經一次捕獲10頭大象。商都在河南安陽附近,在這裡都存在著大量的野生大象,充分說明亞洲象曾經在我國廣泛分佈。在古人制作的青銅器上,也可以發現大量與大象有關的特徵,例如大象身體和象鼻的形狀。

雲南野象執意向北,人象之爭歷經3000多年,如今它們只剩立錐之地

商朝象形青銅器

到了西周初年,史料中記述周公征伐商朝餘部,敵人用大象作戰(“商人服象”),於是西周軍隊將大象一直驅趕到了江南地區,以至於後來幾乎沒有黃河流域大象的記載了。不過以西周時期的人力物力,想把成群的大象趕走似乎沒那麼容易,亞洲象從黃河流域南遷,更大的可能是氣候變遷。

在夏商時期,河南一帶的氣候比較溫暖溼潤,植被茂密,以至於大象都能夠安然過冬。而從西周開始,氣候發生了變化,開始冷暖交替,總的趨勢是變冷。估計是冬天的氣溫降低到了亞洲象難以忍受的程度,不得已才從中原地區退出。不過象群並沒有一路退到江南,它們在淮河流域還生存了上千年。

從春秋戰國一直到唐朝末年,在淮河流域都有象群出沒,“壞人室廬”、“食民苗稼”、“踐民田”,與現在雲南這群大象的表現何其相似!而象牙製品也成為一種常見的裝飾器和器具,比如官員們上朝時拿的象笏。

雲南野象執意向北,人象之爭歷經3000多年,如今它們只剩立錐之地

大象毀滅莊稼自古有之

隨著氣候變得越來越冷,亞洲象的活動區域不斷向南退縮,從淮北退到淮南,再到長江流域。但在北宋初年趙匡胤統治時期,多次出現大象在夏季從南方向北遷徙的記載,據說有一次一頭大象在八月份走到了京師(開封)附近,被擒獲後飼養了起來。

在氣候溫暖的長江流域,大象曾經廣泛分佈,《山海經》就記載四川盆地“其獸多犀象”,三星堆和金沙遺址都出土了大量的象牙。而長江中下游楚地和吳越之地,更是有相當多的大象,著名的雲夢澤到處都是犀牛、大象和麋鹿(“犀象麋鹿盈之”)。但是到了南宋時期,隨著南方人口增多,經濟繁榮,人類與大象的衝突不斷加劇,亞洲象的生活區域越來越向當時更荒蠻的雲貴地區和珠江流域退縮。

雲南野象執意向北,人象之爭歷經3000多年,如今它們只剩立錐之地

四川三星堆遺址出土的象牙

在珠江流域的兩廣地區,大象曾經是很平常的動物,《說文解字》對大象的解釋就是“南越大獸”。但隨著兩廣的人口增長和經常發展,大象逐漸消失。直到明清時期,在廣西欽州地區還有大象分佈,一直到清朝晚期才完全消失。此後亞洲象在我國就只剩下了雲南省西南和南部這一小片棲息地了。

亞洲象在我國腹地的逐漸凋零,固然有氣候變化的因素,但人類活動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如果單從氣溫上來講,至少現在的嶺南地區是可以支撐野生象群生活的,清朝時廣西還有大象就是例證。但南方地區日益增加的人口不斷侵蝕大象的棲息地,野生象又無法與人和平共處,註定要被趕往更遠更荒涼的地區,以至於最後只能在面積有限的保護區內生存。

而野生象的遷徙,則是刻在它們骨子裡的基因所致。大象的移動能力強,可以走很遠的路,活動範圍非常大,經常會長途跋涉去尋找更好的水源和食物,像非洲象的遷徙距離可達到兩三百公里。我國自古以來就多有大象遷移的記載,前面就介紹過有大象在宋朝時走到了開封。

雲南野象執意向北,人象之爭歷經3000多年,如今它們只剩立錐之地

非洲大象遷徙

而在歷史上,雖然亞洲象在中國的地盤總體上是向西南退縮,但也曾短暫地出現過北上,例如在公元前700多年~前200多年、公元580~908年、公元908~1050年等。這可能與這些時期的氣候有所回暖有關。

雲南這十幾頭大象,很可能依然遵循著體內的本能,在保護區的食物出現匱乏,或環境不那麼適宜時,就會外出遷徙,尋找更合適的棲息地。它們可能天真地認為世界之大,總有我們這等巨獸的棲身之所,但它們可能永遠都不會理解:世界雖然很大,但除了給它們劃定的保護區外,其它適合生存的地方都被一種叫“人類”的物種給佔據了。它們最終的歸宿,只能有兩種:要麼回到原來的保護區,要麼再給它們單獨劃一塊保護區。

雲南野象執意向北,人象之爭歷經3000多年,如今它們只剩立錐之地

雲南野象北遷路線

在人類過度擴張的壓力下,一切野生動物都只能被迫融入人類的生活環境。那些由於天生的原因而不能融入的,比如大象、老虎,就只能成為被豢養或觀賞的物件,即便生活在面積較大的保護區,從廣義上來講,也只是換了一個“比較大的動物園”而已。

這是大象的悲哀,也是人類的悲哀,甚至是整個自然環境的悲哀。成千上萬年前,象群在原野上自由漫步的場景,可能再也不會出現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