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宋朝一老農報官:牛舌頭被人偷了,包公:把牛殺了賣,賊人自會來

2021-10-25由 九久啊 發表于 歷史

宋朝一農民報官:牛舌頭被人偷了,包公:把牛殺了賣,賊人自會來

宋朝一老農報官:牛舌頭被人偷了,包公:把牛殺了賣,賊人自會來

九久啊

4-17

關注

宋朝一老農報官:牛舌頭被人偷了,包公:把牛殺了賣,賊人自會來

包拯是一位北宋名臣, 相信大家都知道那句“元芳,你怎麼看?”也看過少年包青天的電視劇,而在電視劇中,包拯是黑臉的,額間有月牙,而平時的京劇也是差不多的造型。

然而歷史上的包拯並不是黑臉,雖然後人也習慣了將包公塑造成黑臉,有臉譜化的傾向,但是這也是為了襯托出包公鐵面無私的形象。

包公斷案無數,敢於直諫,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包公有多厲害?

包拯到底有多敢於直諫呢?包拯世稱“包待制”、“包龍圖”。後來追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

首先他是一位文官,在崇文抑武的北宋時期,他很幸運,得到了宋仁宗趙禎的鼎力支援。

當時有非常多的官員有賄賂現象,官官相護的現象也很嚴重,其中的金銀珠寶也幾乎數不勝數。而性格正直的包拯希望獨善其身,不同流合汙,自然受到了排擠。

宋朝一老農報官:牛舌頭被人偷了,包公:把牛殺了賣,賊人自會來

而後來包拯卻擔任了監察御史,他一人就彈劾了幾十位貪官汙吏,而且被他彈劾的人經查實最後都遭到了降職、法辦等處罰。

這些人要麼是叱吒風雲的朝中要臣,要麼是手握大權的人物。最多的竟然達到了七次反覆的彈劾。有時候諫言到要處甚至將口水噴到了宋仁宗身上。可見他有多麼堅持真理。

殺牛於無形之中

其實包拯不僅善於進諫,斷案更是厲害。有句關於他的諺語就是“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而且他的風格和鐵面無私被認為是奎星轉世。平民百姓都稱他為 “包青天”和“包公”。

宋朝一老農報官:牛舌頭被人偷了,包公:把牛殺了賣,賊人自會來

包拯為官期間無比負責,百姓們都把他當做父母官,他之所以能得到這麼高的讚譽,也全是因為他不僅負責,而且非常有智慧。其中他斷的案子有一個最厲害的就是牛舌頭案件。

他到底是用什麼辦法破案的呢?

有一天,一個老農來報案,原來是他家中的牛出了問題,在當時有一條律法,就是殺牛者要得到法律的懲處,老農家的牛並沒有死,而是被取走了舌頭,但是這樣兇手也相當於殺牛了,因為這樣牛根本活不了多久。

宋朝一老農報官:牛舌頭被人偷了,包公:把牛殺了賣,賊人自會來

牛是當時的生產力和勞動力,這樣對老農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勞動力損失和財產損失。而兇手又來無影去無蹤,根本找不到蛛絲馬跡,這個兇手很聰明,的確不好找。

包公意欲何為

包拯思索了一下,對老農說你先回去吧,回去之後把牛殺了,第二天拿到集市上去賣,老農很疑惑,這是為什麼,這樣自己不是相當於觸犯了當朝律法了嗎?

但是包拯沒有打算告訴老農原因,老農也相信了包大人,因為現在的牛最後也會因為失去舌頭感染而死,既然官府允許,不如殺了賣了。

宋朝一老農報官:牛舌頭被人偷了,包公:把牛殺了賣,賊人自會來

第二天,他把殺好的牛肉拿到集市上去叫賣,他搶到了一個好攤位。

那個時候因為沒有人敢殺牛,自然也就沒有人敢賣牛肉,但是很多人卻很想嚐嚐牛肉,這樣也不算自己犯法,因為不是自己殺的,於是老農的牛肉賣的非常好,人多的老農幾乎都應接不暇,因此賺了不少錢。

賊喊捉賊自投羅網

終於等到了第二天,突然有個人來到了官府,說是要報案,要舉報的事情居然就是老農,因為看到他在集市上賣牛肉,根據“無事殺牛者皆要被判刑。”這條律法,老農夫是要遭牢獄之災的。

這個人也不知道是誰,是否買了牛肉,人們也不知道他的動機是什麼。

這時候,包公卻叫人將他抓獲,包公認定這就是昨晚的賊人,他為什麼這麼認為呢?

其實這一切都在他的計劃之中,他一直沒有放棄找出兇手,反而欲擒故縱。

他用的不是順藤摸瓜的辦法,而是透過猜測兇手的動機,揣度人心才找出了兇手。

宋朝一老農報官:牛舌頭被人偷了,包公:把牛殺了賣,賊人自會來

那麼包公的判斷為什麼是對的呢?他抓兇手的邏輯到底是什麼?為什麼一個舉報的人會是偷老農的牛的舌頭的兇手呢?

原來,包拯揣測出偷牛舌頭的人一定和老農關係不好,所以才偷偷做這事。

而既然抓不到他,只能勾引他,所以他讓老農把東西拿到集市上去賣,這樣賊人看到老農賺了錢,必定懷恨在心,跑到官府舉報。

可惜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人算不如天算,他以為能為難老農,卻最終只是自投羅網。

包大人早就在公堂上等著他自投羅網了,立刻命人捉拿了他,於是兇手就被抓住了 ,案子也就破了,真是一出賊喊捉賊的好戲。

雖然沒有證據,但是能用這個辦法確定兇手,不得不說包拯心思縝密,瞭解人心,經驗豐富。

宋朝一老農報官:牛舌頭被人偷了,包公:把牛殺了賣,賊人自會來

鐵面無私包青天

不僅如此,他還是一個關心百姓的人,何以見得?

他的很多案子得以破解都是出於生活經驗。只有善於生活關心民間疾苦的人,才能擁有這樣的經驗。

還有一個關於雞蛋的案子,是包公的嫂子來考驗包公的,她煮了一個雞蛋讓自己身邊的丫鬟吃了,隨後詢問包公自己的雞蛋哪去了呢?

包拯知道雞蛋不可能自己消失,肯定是有人吃了,最可能的就是嫂子房裡的丫頭吃了。

可是這麼多丫鬟,到底是誰吃的呢?包拯思索了一會,於是召集了所有的丫鬟,並命人端來一盆清水讓她們漱口,這樣案子簡直變得無比容易,因為雞蛋會在嘴裡留下殘渣。

那個吃了雞蛋的丫鬟於是跪下來自己承認了,而包拯也在嫂子面前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還有一次,包拯見到兩個婦人爭搶小孩,他沒有透過言辭判斷,於是想了個辦法,讓兩位婦人拉扯小孩,誰搶到了算誰的,兩人十分激烈地搶,孩子備受折磨。

這時候一個婦人放開了手,但是最終包拯卻把小孩判給了那位婦人。

宋朝一老農報官:牛舌頭被人偷了,包公:把牛殺了賣,賊人自會來

包拯解釋說,之所以把孩子判給沒有搶贏孩子的母親,是因為沒有母親會忍受自己的孩子夾在中間受苦,與其苦苦爭搶,不如放手,這才是母愛。

而為了佔有孩子不顧孩子的死活的,是人販子所做作為,真正不忍孩子受傷的人才是真的愛孩子,所以才會選擇放手,而只想贏的人怎麼可能是明白孩子的珍貴的母親呢?

不僅這個故事,在後世中,也流傳著許多有關包拯的傳說,元雜曲中,包拯被塑造成半人半神、可以上天入地的判官形象。

還有明代《龍圖公案》和清代《三俠五義》。包拯成了正義的化身和象徵,這也體現了人們對清明政治的渴望。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