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夷陵兵敗後,劉備留在白帝城做了3件事,確保了蜀漢的數十年穩定

2021-10-25由 貪慕小喬的曹操 發表于 歷史

公元221年,劉備舉傾國之兵征討東吳,不管是為報弟仇還是為了奪回荊州,總之,劉備確實鐵了心要給東吳一陣痛擊,而很遺憾的是在夷陵之戰中,劉備大軍遭遇了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蜀軍潰敗,至此,蜀漢集團再無力定鼎中原。

在遭遇了夷陵兵敗後,就有了後來歷史書上“白帝城託孤”,講的是劉備遭遇兵敗心灰意冷,將家國大事都交於了丞相諸葛亮,這其實也沒錯,不過和大眾印象有所出入的地方在於,劉備兵敗夷陵是在公元222年(6月),而“白帝城託孤”是在公元223年(4月),這中間相差了有將近1整年的時間!

夷陵兵敗後,劉備留在白帝城做了3件事,確保了蜀漢的數十年穩定

而並非大家常規意想中的兵敗之後就立馬“託孤”了,相反呢,這中間的時間其實經歷了許多的事情,而也正是這期間的一些決策呢,讓蜀漢能夠在劉備之後依舊存在數十年!

那麼劉備在白帝城停歇的這段時間做個些什麼呢?為什麼不回成都呢?僅僅是因為無顏面見成都父老嗎?還是在深思熟慮著什麼呢?且看劉皇叔留在白帝城之後做的這3件事情。

1、收拾殘局——抵擋東吳、收攏殘兵

沙場兵敗,最怕的就是“兵敗如山倒”,歷史上因為一場戰役失敗就國破家亡的不在少數,而劉皇叔自然不願意看到這個局面,所以在夷陵兵敗後,劉皇叔依然選擇了佇立白帝城再搭起一條防線,並叫來了在江州的趙雲一起防守。

夷陵兵敗後,劉備留在白帝城做了3件事,確保了蜀漢的數十年穩定

白馬銀槍趙子龍

而這樣做的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東吳陸遜雖然乘勝追擊,但看到劉皇叔在白帝城重新搭建起了新的防禦體系也就撤退了。

當然了,陸遜撤兵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劉皇叔的重整旗鼓,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北魏的虎視眈眈,蜀吳兩國打得熱火朝天,北魏早就等得不耐煩了,就是在等一個時機一鍋端,而這時蜀漢新敗,北魏也已大軍集結完畢,隨時可以上場待命,如果陸遜繼續攻打白帝城,那麼之後的結果就是後院起火,而陸遜不得不被迫撤軍。

夷陵兵敗後,劉備留在白帝城做了3件事,確保了蜀漢的數十年穩定

也因此因為如此呢,也就給個劉皇叔一個機會,假設北魏能夠一鼓作氣挫敗東吳銳氣,那麼劉皇叔完全可以以此為機重新收回荊州!

只不過後來並沒有按照劇本寫的來,曹丕率大軍親征,依舊不敵陸遜,反而弄的自己灰頭土臉,東吳無憂,而劉皇叔自然也沒有拿回荊州的機會,當然了,也起碼沒有讓失敗的戰火燃燒到益州領土內,這一點還是比較起到作用的。

夷陵兵敗後,劉備留在白帝城做了3件事,確保了蜀漢的數十年穩定

除此之外呢,劉皇叔停留白帝城還可以起到一個收攏殘兵的作用,夷陵火攻,大軍潰敗,但實際潰逃人數肯定是比陣亡俘虜更多的,而劉皇叔就在白帝城呢,很多潰逃計程車兵看見了也可以重新聚集,而如果這些士兵聽說劉皇叔直接回了成都,那可能就沒有回家的心情了。

2、確立基調——重新確立蜀吳聯盟

其實從呂蒙白衣渡江那一刻起,就註定了蜀吳兩國從此再無一統天下的機會!

荊州丟失,蜀漢必定伐吳,而蜀漢伐吳,不管成敗,二者必定兩敗俱傷,而事實也的確如此,蜀漢伐吳遭遇夷陵兵敗,精髓大軍悉數隕落,而東吳雖勝,也只能說小勝,而在之後還和曹魏有過一場大戰,雖然也勝利了,但也只能說小勝,這樣兩相比較之下,蜀漢失了荊州又失了精銳大軍,忽然損失慘重,而東吳雖然得了荊州,但接連兩場大戰了依然使得其身元氣大傷。

那麼這時候迫於形勢就不得不開始重新思考一個問題,

蜀吳必須聯合!

夷陵兵敗後,劉備留在白帝城做了3件事,確保了蜀漢的數十年穩定

雖然雙方之間有深仇大恨,但蜀吳不聯合,就不僅僅是領土的丟失問題了,而是政權的崩潰覆滅,所以現實原因脅迫下,蜀吳兩國又重新簽訂了聯盟協約。

至於是誰主動簽訂就不好說了,反而又是一樁有趣的懸疑。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先主許之,遣太中大夫宗瑋報命。”

孫權聽說劉皇叔住在白帝城,十分懼怕,於是派遣使者請求和好,皇叔答應了,派遣中大夫宗瑋前往回復。

孫權當然沒理由懼怕大軍新敗的劉皇叔,而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記載,能解釋的只有一種情況,劉皇叔退守白帝城的時候,曹丕此時正率三路大軍伐吳,而孫權雖勝,但也不想兩線作戰,故而雖然恰逢大勝,但依舊選擇了降低身份先行示好。

不過同樣的這件事情呢,在東吳方面的記載卻又不一樣了。

《三國志·吳主傳》記載:“權雲:‘近得玄德書,已深引咎,求復舊好。’”

孫權說,近來收到了劉皇叔的書信,已經深以為疚,請求恢復舊日的和睦友好關係。

其實就我個人而言的話,會更加青睞於第二種歷史的記載,劉皇叔兵敗夷陵,可以說把自己一身的積蓄都給折騰的七七八八了,自己也到了風燭殘年的年紀,將“魚腹”改名為“永安”就是最好的說明,這時的劉皇叔想的已經不再是如何克復中原還於舊都了,而是如何才能保證自己僅有的蜀漢政權穩定。

夷陵兵敗後,劉備留在白帝城做了3件事,確保了蜀漢的數十年穩定

於是,劉皇叔在白帝城修建了新的行宮,對內開始安排權利移交,對外與東吳再次聯手抗魏,也就成了勢在必然,而在新敗之後依然能夠和好如初“一笑泯恩仇”,這也成了蜀吳兩國能夠在接下來幾十年間面對強魏依舊能夠生存的重要因素!

3、籌劃未來——安排權力分配

任何一國之君在彌留之際都會選擇交託身後大事,對於這一點,劉皇叔同樣沒有例外,如何在自己離開以後保證蜀漢的繼續運作呢?“託孤”還是“禪位”?關於身後皇位大事,簡單的可以劃分為兩點:

1、任命託孤大臣

對於留給後主的“託孤大臣”,其實縱觀歷史各代,可以發現任何朝代更迭所謂的“託孤大臣”從來都不會只有一位,如果只有一位託孤大臣,那麼極有可能出現大臣獨攬大權的現象,多位“託孤大臣”向來地位平等,起到相互制約的作用。

而蜀漢後主時期,雖然劉皇叔任命的“託孤大臣”同樣有兩位,但蜀漢的“託孤大臣”其本質較前朝來說,實際上有很大不一樣!

劉皇叔任命的“託孤大臣”為:

諸葛亮和李嚴!

夷陵兵敗後,劉備留在白帝城做了3件事,確保了蜀漢的數十年穩定

新三國李嚴劇照

現在看來,很明顯的可以感覺到,劉皇叔此舉是為了使兩位大臣相互制衡,為此還特意提拔李嚴當了尚書令(位在三公之上),但李嚴真的能制衡丞相諸葛亮嗎?並不能,而劉皇叔也知道不可能,於是就有了歷史上唯一明確記載“託孤大臣”亦有正副之分的紀錄。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

“託孤大臣”分為正副,從而抬高了諸葛亮的地位,可以說當時蜀漢丞相做到了真正的“權傾朝野”,這樣做豈不是葬送了蜀漢江山嗎?

2、待丞相事之如父

如果說劉皇叔任命兩位“託孤大臣”有制衡諸葛亮的意思,而諸葛亮在後期架空李嚴獨斷政事應該受到詬病的話,那麼劉皇叔對於後主兄弟的告誡無疑向我們說明了一件事,劉皇叔就是要將蜀漢的政權交予丞相處理!

先主於病中

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叮囑魯王劉永了:“吾亡之後,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與丞相共事而已。"

劉皇叔可以任用兩位“託孤大臣”相互制衡,那麼這樣做的目的自然是為了保證皇權,可皇叔對後主的告誡卻是“對待丞相,事之如父”,為什麼不說對待李嚴事之如父呢?這還是說明在皇叔心中,丞相依舊是“託孤大臣”的第一人選,而李嚴只是輔佐丞相的助手。

夷陵兵敗後,劉備留在白帝城做了3件事,確保了蜀漢的數十年穩定

透過這兩件事的安排,可以看到劉皇叔實際上是把蜀漢大權全都交給了丞相,甚至對兒子的告誡還是“事之如父”,就此,雖然在劉皇叔離去後蜀漢各地相繼發生內亂,但蜀漢內部政權卻足夠的穩定,丞相有絕對的生殺大權,而這也是蜀漢能夠長久穩定的原因之一。

試想一下,如果皇叔任用兩位“託孤大臣”相互制衡,又讓後主獨攬大權,朝中臣子爭權奪利黨派林立,那麼在劉皇叔離去後可能最先發生的事情就不是外憂了,而是內患。

讓丞相一個人總攬大權呢,雖然有獨斷專行的風險,但至少讓這樣做讓蜀漢集團內部沒有出現裂隙,危機時刻,真正做決策的並不需要眾議,而是齊心!而丞相後來的忠心耿耿也證明了劉皇叔的用人眼光還是不錯的。

夷陵兵敗後,劉備留在白帝城做了3件事,確保了蜀漢的數十年穩定

不得不說呢,劉皇叔一生征戰沙場,勝少敗多,但就其統領全域性看人眼光而言,還是值得認可的,當然了,能夠白手起家到割據一方,實際上劉皇叔常常都是被後世所低估的一方。

夷陵兵敗,劉皇叔需要付最大責任,而在生死一線間又將蜀漢政權從懸崖邊上拯救了回來,也不得不誇讚一句皇叔的應變能力,從退守白帝城之後所做的幾件事情來看,我們也可以感受到,劉皇叔依舊擁有著非常人的決策能力,遭逢大敗之際,願化干戈為玉帛,將蜀漢上下毫無保留的交給丞相一人來處理,這種風度和大胸襟也不愧為一代雄主。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