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張飛繡針——粗中有細

2021-10-15由 街頭巷尾 發表于 歷史

張飛繡針——粗中有細

三國蜀漢大將張飛向來憑藉勇力征戰,名滿天下。然而多年以來,在天府之國四川,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大本營,卻廣為流傳著張飛繡花的故事,讓人感到十分意外。

人們都只聽說過張飛殺豬,張飛在長坂坡前喝退曹操百萬兵,卻從來沒聽說過張飛還會繡花。人們不禁要問:張飛是在什麼時候學會繡花的?他為什麼要繡花呢?原來,劉備在得到荊州以後,便進軍西川。在攻打雒城時,軍師龐統不幸中箭身亡。軍中不可一日無帥,帥不可一日無軍師。龐統一死,劉備只好請諸葛亮到蜀地指揮作戰。諸葛亮留下關羽鎮守荊州,兵分兩路進軍西川,一路由自己率領,另一路交由張飛率領。張飛一直給人以勇猛有餘而謀略不足的印象。臨行前,諸葛亮還是擔心張飛粗枝大葉,毛毛糙糙的會壞了大事,於是傳令張飛到帳下,道:“張飛聽令,今給你繡花針一根,花線一根,三日內穿好。”

張飛大惑不解,但是隻好接令,收起了針和線,腆著臉向請亮說道:“俺張飛上陣殺敵絕不含糊,但是穿針這活實在幹不來啊。不知軍師此番何意?”諸葛亮笑而不答。

張飛繡針——粗中有細

張飛見問不出個結果來,一時也猜不透諸葛亮的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心想,反正也不是賭博,又不輸錢,雖然有些彆扭,但是軍令難違,穿就穿。於是張飛一邊琢磨諸葛亮到底是什麼目的,一邊穿起針線來。他使勁睜大圓眼,一眨不眨地穿呀穿,可就是怎麼也穿不進去。諸葛亮看到張飛大眼對小眼穿針,腮幫子鼓鼓的,一副認真執著的神態,笑而不語。張飛感到莫名其妙,不假思索地問:“軍師此番笑又是為何?”諸葛亮說:“我笑翼德你有大眼,有小眼,就是沒心眼。”“這叫什麼事嘛,我一個大老粗怎麼能穿針呢?”“翼德別急,不是給你三天時間嘛。時間還很充裕,今天穿不進,還可以明天穿;明天穿不進,後天再穿。只要你三天之內可以把線穿進針眼,就算你戰功一件。”張飛聽完大喜,心想穿針雖難,比打仗總要容易得多。我張飛連曹操的百萬大軍都不怕,還怕這一針一線不成。於是拿著針線滿意而去。三天以後,張飛果然把線穿進去了。一向羽扇綸巾、舉重若輕的諸葛亮也高興得呵呵直笑,舉杯滿酌要為張飛“慶功”, 並且實踐諾言,給張飛記下一個戰功。緊接著又交給他一塊白絹,要他用自己穿的線繡花。張飛的高興勁還沒緩過來,急得一時無言。過了好一會才說道:“軍師這是怎麼回事嘛,軍情恁般緊急,行軍還繡什麼花嘛?”諸葛亮說:“繡花為了打仗,打仗不忘繡花。”張飛穿針這幾天,已把諸葛亮的心思猜了個七八分,這下就完全確定了軍師要他穿針、繡花的用意是要他做個有心人。於是低頭一笑。心想:軍師真是用心良苦啊,我一定不能辜負他。諸葛亮見張飛心領神會,也便會心一笑。

出發前,張飛將諸葛亮給他的白絹交給一個親信,並叮囑親信在他衝動的時候就把白布拿出來警告自己。張飛一路上勢如破竹,攻城奪池,不在話下。長驅直入,一直打到巴郡,被巴郡太守嚴顏擋住去路。嚴顏死守城門,閉城不戰。張飛知道自己長途奔襲,糧草有限,拖久了對自己十分不利,必須速戰速決,於是打算強攻。正當張飛組織好了強行攻城的敢死隊,準備好了攻城的兵器,即將攻城的時候,麾下的一個親信匆匆趕來叫住張飛,並亮出出發前張飛給他的白絹。張飛見了白絹,恍然大悟,認識到自己衝動了。不到萬不得已,不能強行攻城。即使攻下巴郡城,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這買賣不划算。於是心生一計:佯裝糧草已斷,軍心不穩,潰散而逃。果然,產顏輕信,率輕騎來追。出城不遠,伏兵四起,把嚴顏給活捉了。

張飛大勝,輕取巴郡,十分高興,神氣十足地問嚴顏:“你降是不降?給句痛快話,俺張飛急著去和大哥會合,沒時間陪你浪費時間。”嚴顏不卑不亢,毫不示弱道:“我雖兵敗,絕不投降。敝邑只有斷頭將軍,斷無投降將軍。”

張飛見此人打輸了仗還如此做慢,氣不打一處來,一氣之下,大吼道:“推出去斬了!”親信又及時亮出了白絹,張飛見到白絹,重重地拍了一下自己的腦門,後悔不已,忙追出去減道:“刀下留人!刀下留人!”跑到嚴顏身邊,親解其縛,分賓主坐下,平心靜氣地說:“老將軍鐵骨錚錚,佩服!佩服!剛才是我太魯莽,請將軍原諒。將軍如果願意留下來和我們一起輔佐劉皇叔匡復大漢天下,張飛感激不盡。將軍要是不願,我可以奉上盤纏,將軍懇去哪裡就去哪裡,張飛絕不攔著。”

嚴顏見張飛這般義氣,是個英雄豪傑,打心眼裡服了。況且張飛的這一番話讓他覺得。於公於私都應該留下來。於是連忙跪下:“老夫願為張將軍效力!”

張飛趕忙扶起嚴顏,並向嚴顏請教攻打雒城之事。嚴顏說:“此去雒城,沿途俱是老夫的守軍,現在都是張將軍的人了。”在嚴顏的幫助下,張飛一路高歌猛進,暢通無阻,拿下巴郡,德陽,並且一舉攻破雒城,在雒城等待諸葛亮的到來。

張飛繡針——粗中有細

諸葛亮早就聽說了張飛智取巴郡,勸降嚴顏,輕奪雒城等事,一見到張飛就連連誇獎:“翼德的花繡得好,繡得好,膽大心細,粗中有細。”

張飛繡花-粗中有細“,自此傳為美談。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