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說話歷史科舉制度,金榜題名的背後,苦讀你知道嗎?

2021-10-14由 楊呄說事 發表于 歷史

中國科舉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試製度。隋朝設立科舉制度,直到清光緒三十一年結束,歷經1300多年。

說話歷史科舉制度,金榜題名的背後,苦讀你知道嗎?

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透過考試選拔官員的基本制度。在此之前,周代以鄉舉裡選的方式推薦賢士,由地方官員層層向上推舉到中央參加選拔。到了漢朝採用察舉制度,設立科目由官員根據所設科目推舉人才。但是推薦制度存在弊端,不夠公平,隋文帝正式設立科舉制度,在唐朝發展成型,唐朝武德五年(622年)出現歷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位狀元。

說話歷史科舉制度,金榜題名的背後,苦讀你知道嗎?

宋朝重文輕武,科舉制度飛速發展,確立相當完整的體制。到了元朝一度沒落,明朝達到鼎盛,參加科舉的人數大增,八股文也成了科舉考試的標準文字。清朝沿襲明朝制度,直到鴉片戰爭後,部分官員主張學習西方技術,奏請停辦科舉以便推廣新式學堂。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終結了科舉時代。

正式踏入科舉考場之前,必須參加童生試,透過縣試、府試、院試,全部合格過關後,獲得秀才的榮譽,才有資格開始科舉考試。

說話歷史科舉制度,金榜題名的背後,苦讀你知道嗎?

首先參加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失敗就要再等三年才有機會重考。順利通過後成為舉人,就要離鄉背井進京參加會試。會試同樣是每三年舉辦一次,成績排名前300者冊封為進士。最後才來到最高級別的殿試,由皇上親自出題,前三名分別被冊封為狀元、榜眼、探花。

江南貢院

中國歷史上最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科舉考場。始建於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鼎盛時期佔地面積30萬平方公尺,可容納兩萬多名考生,著名文人如唐伯虎、鄭板橋、吳敬梓等,都曾在此參加過考試。

說話歷史科舉制度,金榜題名的背後,苦讀你知道嗎?

622年出現第一位狀元

泛黃破舊的古代書生讀本,筆跡工整的考生答卷,寫滿細小字型的作弊小抄,考官的批卷與評語,考生的生活點點滴滴,彷彿活生生的《儒林外史》場景。

說起來三言兩語,實際上左三年右三年,轉眼十年寒窗,甚至耗上一輩子也未必有機會一舉成名。一份為年老考生請求恩賞功名的檔案,高齡90歲的考生連鄉試都還沒有考中,求得了功名又如何?腦中浮現起耄耋老翁眯眼彎腰挑燈苦讀的畫面,科舉路漫漫,淹沒多少寶貴人生?

九天的艱辛考試

考生答卷,字跡工工整整,沒有半處修改痕跡,透著小心翼翼的態度;離家赴考時寫給家人的書信,通知府試已透過,需要盤纏參加下一場考試,憂喜交織,都是古代書生的艱苦辛酸。而寫滿密密麻麻字型的作弊夾帶,以及進場時嚴格核實身份與毫無尊嚴的搜身方式,更是充滿了畫面感與戲劇性。

說話歷史科舉制度,金榜題名的背後,苦讀你知道嗎?

貢院號舍

用今天的說法就是考場宿舍。考試期間必須全程住在裡面,自備乾糧,不得離開半步。每場考試持續三天兩夜,只有在考試結束後才能換洗衣物,安排餐食,準備下一場的應戰。考生一般需要參加三場考試,全程經歷九天的艱辛考驗。

所有的艱苦只為了一朝的金榜題名,榜單寫在黃紙上以皇帝名義頒佈。一舉成名的另一面,當然就是名落孫山的失望。

狹隘幽閉的號舍

一排排的考生號舍,有如鴿子籠的隔間約1。5平方公尺,只夠一人容身。概念接近現代的膠囊旅店,但裝置簡陋,膳食燭臺都須自備,只提供兩塊木板,分別作為桌椅,晚上把兩板拼接起來蜷曲而眠。考試期間吃喝拉撒睡都要在這個小格子裡解決,還須振作精神應考,實在比囚犯還不如。

說話歷史科舉制度,金榜題名的背後,苦讀你知道嗎?

千年後的今天,形形色色的大考小考依然牽動著學生的每一根神經,考試季節師長家人全員備戰,放榜之日有人歡喜有人愁,考場風雲年年上演,成為驪歌高唱後依然揮之不去的人生記憶。

十年苦讀的辛酸,考場迎戰的忐忑,親友師長的寄望,金榜題名的榮耀,穿越時空依然感同身受。

科舉制度下,穿越時空看看古人一排排號舍,想想現在學生的苦讀,歡迎下方評論區留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