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滿清“漢八旗”中的八大旗主

2021-10-14由 歷史騎兵 發表于 歷史

漢軍八旗是促成清朝統一全中國的關鍵性角色。尤其是在清軍入關之後,對中原的地形和敵情的瞭解方面,漢軍要相較滿洲更為熟悉。而且面對著上百萬的抗清武裝力量,蒙古和漢軍越來越顯示出比八旗滿洲更強悍的戰鬥力,使得他們成為了清朝入關後南征西討的先鋒。尤其是在攻城和南方多山地帶,滿洲騎兵不得施展,漢軍便成了清朝攻佔這類地區的主力部隊。

漢軍還牽制著新附漢人所組成的武裝力量——綠營。清軍入關後,民族矛盾加劇,若使滿洲人直接控制新附漢人往往難以達到目的,有時甚至因為指揮不當逼反綠營,因此清朝統治者獲委派漢軍軍官統領綠營;或將前明投降軍官編入漢軍,並令其率領原部參戰。以漢軍來維繫對綠營的統領既達到了控制之效,又可收征戰之功,使得綠營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

更能明確表現漢軍八旗的作用莫過於對漢軍人才的直接任用,這些人在清軍南征的時候,對於瓦解抵抗勢力的意志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以期讓抗清勢力認識到歸降清朝也有可能像漢軍一樣獲得重用。比如,編入漢軍鑲黃旗的前明降臣、大學士洪承疇在華南地區的經略就使得一度焦灼的西南方面戰機逐漸逆轉。另外,隨著清朝兵鋒向南延伸,滿洲八旗的兵力越發捉襟見肘,於是漢軍也成為了駐防八旗的重要部分之一。漢軍在關內地區一般和八旗滿洲、蒙古混合駐防,三藩削平後,漢軍又進駐福建、廣東沿海各省。

清朝佔領關內以後,八旗漢軍又對局勢的穩定起到了一個重要的作用,他們幫助清朝統治者適應內地的情況,因地制宜,繼承明制。其中范文程、寧完我、張存仁、洪承疇等幾乎以“特別顧問”的身份影響著國家大政的決策。在大政方針上,除涉及滿洲貴族的特權問題外,其他方面諸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關係上均能夠有所提議,並被採納。另外,由於急需說漢語之官員對內地進行治理,曾一度設定漢軍專缺破例進行遴選,一時間各地總督、巡撫多為漢軍出身。在這一時期,民族矛盾仍然比較尖銳,並非照搬明制就能夠直接解決,所以漢軍對清朝統治者的輔佐成為了滿洲和漢人中間的一個緩衝點。漢軍在二者中間找尋出一條既不冒犯滿洲貴族特權,又將政策調節到漢人可以容忍的底線,因此有學者認為,如果沒有漢軍八旗的從龍輔佐,清朝統治者未必能夠奪取內地,並建立穩固統治。隨著清朝政局的逐漸穩定,滿洲統治者經驗的逐漸豐富,漢軍的作用才開始降低。

八旗漢軍因戰功封有很多知名世家,如李永芳、范文程、佟養性、石廷柱、尚可喜、耿仲明、沈志祥、張大猷、鮑承先、祖大壽、馬光遠、蔡士英、孫得功、王世選、左夢庚、施琅等家族。有“尚、耿、石、李、佟、祖、蔡、王”八家為“漢軍八大旗主”一說。雖然漢軍在外八旗中通常被認為地位次於八旗滿洲、蒙古,是整體地位最低的,尤其是清朝中期漢軍專缺裁撤後,漢軍出仕只能遞補漢缺,但實際漢軍的地位和待遇和八旗滿洲、蒙古的地位平等。

1、尚可喜(1604年——1676年),字元吉,號震陽,祖籍山西洪洞,後至河北衡水,明萬曆四年(1576年)其祖父尚繼官舉家遷往遼東海州(今遼寧海城)。尚可喜戎馬一生,身經百戰,轉戰數萬裡,為清王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清代歷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康熙年間,晉封為平南親王。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二十九日,平南王尚可喜在廣州薨逝,享年七十三歲。康熙皇帝賜諡曰敬。

2、耿仲明(?—1649年),字雲臺,時人又呼為“耿二”,清初三藩之一,生於遼東蓋州衛,崇禎初為登州參將,毛文龍舊部。

袁崇煥督師薊遼,殺毛文龍,耿仲明被調隸山東巡撫孫元化麾下。崇禎五年(1632年)為孔有德內應,攻陷登州,自稱總兵官。天聰七年(1633年)春,和孔有德一起渡海降後金。

崇德元年(1636年)被清朝封為懷順王,隸漢軍正黃旗;順治元年(1644年)隨清兵入關後,鎮壓農民起義軍;順治六年(1649年)改封靖南王,與吳三桂、尚可喜合稱清初三藩,不久因為私藏逃人,畏罪自縊於進軍廣東途中的江西吉安。

3、石廷柱(1599~1661),遼東人,本姓瓜爾佳氏,祖籍蘇完(今吉林省撫松縣),漢軍正白旗人,明末清初將領。

石廷柱初官明朝廣寧衛(今遼寧省北鎮市)守備。明天啟二年(1622),王化貞失廣寧衛,石廷柱與孫得功、金礪等人投降後金(清朝),授遊擊世職。

石廷柱“性多謀略,遇事明敏”,經歷清太祖、清太宗、順治帝三朝,討伐明朝、察哈爾部、朝鮮、李自成,平定山東、山西、河南,戰功赫赫,歷任昂邦章京、總兵官、漢軍鑲紅旗固山額真、鎮海將軍。清順治十四年(1657),因老乞休,以少保兼太子太保致仕,進封三等伯。

順治十八年(1661)二月去世,贈少傅兼太子太傅,諡號忠勇,立碑紀績。

4、李國翰(?-1658年),鐵嶺衛清河(今遼寧省鐵嶺市清河區)人,漢軍鑲藍旗,三等副將李繼學之子,清初名將。

天命六年(1621)隨父李繼學降後金。天聰、崇德間屢從徵明,累擢至本旗都統。順治間從下山西、陝西,授定西將軍,累封三等侯爵,與吳三桂率兵入川,進至遵義。

順治十五年(1658)七月,卒于軍,贈太子太保,諡敏壯。雍正年間,入祀賢良祠。乾隆十五年(1750),加封號“懋烈”。

5、佟養性(?—1633年),女真族,後金將領。

早年為明朝撫順商人,後投奔努爾哈赤,迎娶努爾哈赤孫女為妻,封為三等副將。屢立戰功,官至二等總兵官。皇太極時,拜漢軍都統,並監鑄紅夷炮。

天聰七年(1633年)去世。諡號勤惠。

6、祖大壽(1579年—1656年),字復宇,明末清初遼東寧遠(今遼寧興城)人,吳三桂的舅舅。是明朝末年名將,後降清。

1628年(明崇禎元年),祖大壽因守寧遠獲得“寧遠大捷”而升為前鋒總兵官,被派駐守錦州。

祖大壽後來隨袁崇煥入關保衛京師。崇禎由於種種原因將袁崇煥下獄。祖大壽怕受到牽連,毀山海關逃出。崇禎命袁崇煥寫信招撫,祖大壽才返回明朝。

1631年(崇禎四年),大淩河之戰,祖大壽糧盡援絕,於是詐降,後逃往錦州城對抗清軍。清廷屢次招降不從。

1641年(崇禎十四年)農曆三月開始的松錦大戰中,因援軍洪承疇兵敗,錦州解困徹底無望,於是祖大壽率部降清。後隨清軍入關,1656年(順治十三年)病故於北京。

7、蔡士英(?~1674),字伯彥,號魁吾,錦州(今屬遼寧)人,漢軍正白旗人,清初名臣。

初為明朝守備,崇德七年(1642)降清,官至漕運總督,加兵部尚書,卒諡襄敏。

8、王世選,不詳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