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為什麼說河南信陽是一座寶藏城市?自駕走淮河第三章信陽尋寶

2021-10-12由 地球旅客 發表于 歷史

為什麼說河南信陽是一座寶藏城市?自駕走淮河第三章信陽尋寶

信陽有很多種稱謂。

因為是淮河流經的第一座地級市,所以被稱作“淮河第一城”;因為曾是周朝申國故地,所以被稱作“申城”;因為出產名茶信陽毛尖,所以又被稱作茶城。

另外,還有“江南北國,北國江南”、“楚頭豫尾,豫風楚韻”、“山水紅城”、“中原僑鄉”等諸多名號。

這些稱謂和名號無異於一份極簡旅遊指南,我們接下來的任務就是去一一拆解它們背後所蘊含的故事。

為什麼說河南信陽是一座寶藏城市?自駕走淮河第三章信陽尋寶

早上十點,我們離開酒店,驅車前往溮河公園,想著順道在路上吃早餐,可一連找了幾家早餐店都是隻剩下鍋底了,便只好先去公園,等逛完後早餐和午餐一起吃。

這是我們在走淮河的途中經常發生的事,倒不是因為我們睡懶覺,其實我們每天都是7點多起床,起床後就要面臨一個浩大的工程——拾掇寶寶。

洗手,洗臉,洗屁股;穿衣,喝水,擦霜霜;然後我們再輪流抱著他,分別去洗漱和收拾。其間要煮熟一個雞蛋,把蛋黃摁碎了和在粥裡。

至於粥,我買了一個號稱“環球旅行杯”的電煮杯,用自帶的大米煮上一小碗粥,有時還會加上幾片青菜或者胡蘿蔔,煮好後再用攪碎機把粥打成糊。糊也要分出兩份,一份當早飯吃,一份裝在燜燒杯裡,出門後隨時可以吃。

把輔食做好,接下來開始餵飯。

餵飯這個事,真是太痛苦了,每隔三秒鐘我都想暴揍這個小壞蛋一頓。但是我們又不想因為一趟旅行,等回去說我們寶寶沒吃好,成長不合格。

總之,每天早晨是最辛苦、最著忙的時間,等把一切收拾妥當,我們自己再吃個早飯,真正出發的時候,能在十點以前就謝天謝地了。

為什麼說河南信陽是一座寶藏城市?自駕走淮河第三章信陽尋寶

“再吃最後一口”

溮河公園位於信陽市中心的溮河東岸,公園裡的陳設有些老舊,散發著八九十年代的樸素氣息,漫步其間讓人心情很放鬆。不過我們沒有過多流連,而是直奔公園深處的申伯樓,去尋訪這座城市最久遠的歷史記憶。

信陽地處鄂豫皖三省交界的位置,擱在兩三千年前,這裡也是中原、荊楚和吳越三股力量衝突與交融的地帶。

公元前880年左右,第九代周天子——周夷王姬燮[xiè]正帶領周王朝走向衰微,此時,原是彈丸小邦的楚國卻在第六任國君熊渠的經營下南征西討,日漸坐大。

熊渠最囂張的時候,曾公然聲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並效仿周天子,把自己的三個兒子都封作了王。這一舉動,無疑撩起了四面方國內心的小火苗。

周夷王之後,周厲王又上臺折騰了幾十年,致使國人暴動,諸侯不朝。到周宣王即位時,周王室的威權已有瓦解之勢。

周宣王姬靜為重振周室,勵精圖治,任賢用能,把興風作浪的諸侯、部落挨個收拾了一遍,這才止住了周王朝不斷滑落的國運。

公元前823年,周室出兵伐楚,並大獲全勝。楚國降伏後,周宣王開始著手新一輪的分封。

“封建親戚,以蕃屏周”是周王朝的基本國策,給親戚分封土地,建立諸侯國,讓諸侯國環繞著王朝中心,保衛王土。

周天子把血緣關係化成對自家人的信任,“一家人,總不會害我吧。”

作為周厲王的大舅哥,周宣王的親舅舅,申伯應該早就有封地,不過確切的記載是,公元前821年,周宣王把“謝邑”冊封給申伯,並助其建立申國。

申國有一個很重大的使命:防禦夷楚,保衛南土。

也就是說,周宣王是想讓申伯鎮守南疆,抵禦楚國日益膨脹的勢力。

我原以為謝邑就在信陽,卻發現不是這麼簡單。

謝邑是古謝國的都邑,在今河南省南陽市境內。南陽是北進中原的重要通道,周室雖在此安插了一個實力雄厚的親信諸侯,可到底也沒能阻止楚國向北擴張。

在申伯受封謝邑的一百三十多年後,楚文王滅申,把申國變成了申縣;再一百五十多年後,楚靈王將申人遷到了楚國腹地;不多久楚平王即位,又放申人北歸,並允其在南陽以東的信陽地區重建申國。

信陽之申成為楚國的附庸,並擔當起抵禦中原諸國和吳國的重任。一去一回、一生一滅間,申國轉變了身份,改換了地點。中原文化、楚文化和吳文化也在這輪轉中碰撞交織,互融共生。

這段故事史書語焉不詳,很難梳理得清楚,但可以確信的是,作為最後的申國,信陽把申伯銘記了2000多年,且至今還在用“申”來稱呼自己。

為什麼說河南信陽是一座寶藏城市?自駕走淮河第三章信陽尋寶

信陽申伯樓,攝影©孤城

為什麼說河南信陽是一座寶藏城市?自駕走淮河第三章信陽尋寶

有個問題是這樣的。

申伯原本姓姜,受封在謝邑後,又成了謝姓的始祖——謝姓準確地說應該是謝氏,先秦時期,“姓”和“氏”是兩樣東西。

要弄明白這其中的關聯,還得追溯到西周的宗法制:

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

意思是:天子建諸侯,諸侯立卿大夫,卿立下級之卿或大夫,大夫立下級大夫,士以其子弟為隸級,庶人工商不再分等級而以親疏為別。

具體怎麼操作呢?一個總的綱領就是“傳嫡不傳庶,傳長不傳賢”。天子之位,只能由天子的嫡長子繼承;諸侯之位,只能由諸侯的嫡長子繼承。

那些沒有繼承權的兒子們怎麼辦呢?把他們分封出去。天子會給沒有得到王位的兒子一塊封地,讓其建立諸侯國;諸侯也可以把自家的封地再進行劃分,給那些做了卿大夫的兒子作采邑,依次遞推,一直到分無可分的尋常百姓。

由於都是家族相傳,比如都姓周(周王室姓姬,這只是個比方),周家的後代,有些分到了好地方,有些分到了差地方,有些分到了邦國,有些只分到一個鄉,這就產生了貧富貴賤的差距。

為了區分,大家又用各自所在的地名作為自己這一支的“氏”。比如我去了白溪村,我就是白氏,兄弟去了楊樹壩,他就是楊氏,但我們仍然都姓周,分別是“周姓白氏”和“周姓楊氏”,這種命氏制度叫做“致邑立宗”。

一姓之內,只要有新的分支,就會衍生出新的氏。氏的命名並沒有統一的章法,除了以封邑為氏外,還能以姓為氏,以國名為氏、以官職為氏、以職業為氏,以先祖的諡號或兄弟次序為氏等等。

申伯在謝邑建國,從而有了“姜姓謝氏”。實際上在申伯之前,還有一個“任姓謝氏”,他們正是謝邑原來的主人。不過由於謝國在周初覆滅,任姓謝氏也漸漸離散。所以,今天大多數謝姓人都把申伯視作自家的先祖。

姓、氏之別是宗法制和分封制下的產物,秦統一六國後,廢除了分封制,姓和氏也就逐漸混為一談,成為我們如今所使用的姓氏。

周朝時,信陽境內分佈著眾多小諸侯國,這些小國遂成為不同姓氏的淵源,據統計,中華百家姓中,有十三個姓或完全起源於信陽或有一支起源於信陽。每一個姓,都繁衍了百千萬人口,他們的足跡遍佈四海,但他們的根都在信陽。

為什麼說河南信陽是一座寶藏城市?自駕走淮河第三章信陽尋寶

信陽溮河兩岸,攝影©孤城

為什麼說河南信陽是一座寶藏城市?自駕走淮河第三章信陽尋寶

從溮河公園出來,順水而上,老遠就能看到聳立在溮河南岸的茗陽閣。

這是一座魁偉的塔閣式建築,高五層,通身四十七米,繞行一週要百餘步。因為正處在一個山丘的頂部,更顯得高大瑰麗。可以想見,當初主導修造這棟建築的人曾有過怎樣壯闊的藍圖。

可令人意外的是,茗陽閣並不開放,那些緊閉的大門似乎很久都沒有開啟過。廊柱上的朱漆已顯斑駁,透過落滿灰塵的窗戶可以看到閣樓裡面還是一片毛坯,地上隨意堆放著各種工具和物料。也就是說這座落成於2007年的高閣,實際還處於爛尾的狀態。

為什麼說河南信陽是一座寶藏城市?自駕走淮河第三章信陽尋寶

茗陽閣,攝影©孤城

茗即茶,陽即信陽,茗陽閣原本應是茶城信陽的標誌,可如今卻只有硬體,沒有軟體。回想起在茶山上的見聞,突然發覺信陽毛尖的尷尬境遇和這座茗陽閣何其相似。

信陽毛尖曾是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的金獎得主,也是近幾十年來各種茶葉展會上的屢拔頭籌者。由此,信陽毛尖有了“綠茶之王”的稱號。

然而比及杭州的龍井和蘇州的碧螺春,信陽毛尖的王冠戴得並不踏實。

有一堆金牌打底,毛尖的品質自然無須懷疑,但在茶葉評比中的出色表現,卻並未有效轉化成在全國範圍內的知名度。如果品質是硬體,聲譽是軟體,缺少了軟體,“茶王”的稱號也就徒有其名。

所以,信陽毛尖賣不過龍井和碧螺春,沒別的原因,後者有引領千年風華的江南文化裝點門面,貴氣早已滲透到了骨子裡。

為什麼說河南信陽是一座寶藏城市?自駕走淮河第三章信陽尋寶

陳列在博物館中的獎牌,攝影©孤城

為什麼說河南信陽是一座寶藏城市?自駕走淮河第三章信陽尋寶

如果在信陽只待一天,那麼最好把整個上午或整個下午留給信陽博物館。

信陽博物館的陳展面積將近一萬平米,有六個基本展廳,分別是遠古家園、淮上諸侯、楚地王風、天下根親、茶韻天香和豫風楚韻,逛完這些展廳對信陽的風土人情就能有一個大概的認知。

我們在下午三點才走進博物館,等到人家要滅燈關門時,第二個展廳還沒逛完。最後只能眼巴巴地望著那些精美的青銅器,滿懷遺憾地退出來。

為什麼說河南信陽是一座寶藏城市?自駕走淮河第三章信陽尋寶

博物館藏品戰國鴨鈕帶蓋罐,攝影©孤城

看著時間還早,我們便開車去了南灣湖。

南灣湖是信陽西南山地間的一座大型水庫,水面寬廣,島嶼林立。據說遊覽南灣湖的正確姿勢是乘船先登上鳥島賞鳥,再登上猴島看猴,然後登上茶島品茶,最後上岸吃一條鮮嫩的南灣魚。

只是我們到的時候,售票處已經下班了。大門還開著,且無人把守,旁邊學校的學生零零星地走進去散步,我們也跟著走到了大壩上。

如果天晴,這會兒正是落霞晚照的時候,可惜雲層很厚,我們什麼也沒看到。只能兀自想象,遼闊的水底下,花白鰱正在搖尾,肥美的身軀誘惑著岸上的人們。

為什麼說河南信陽是一座寶藏城市?自駕走淮河第三章信陽尋寶

南灣湖,攝影©孤城

第二天,我們又去看了南灣湖北面不遠處的另一座水庫。信陽市長曾不無自豪地說:信陽擁有兩座近15億立方米的超大型水庫,在全國絕無僅有。

這兩座水庫,其一是南灣湖,其二是淮河上的出山店水庫。

出山店水庫是治淮規劃中的骨幹工程,因為體量巨大,建設週期也拉得很長。1953年開始設計,1959年、1971年曾兩度開工,又因自然災害和資金問題而兩度停工。直到2015年,第三次全面建設開始,四年後,大壩建成,落閘蓄水。

這是淮河干流上的第一座控制性工程,它的出現把淮河上游的防洪標準提高到了20年一遇。

為什麼說河南信陽是一座寶藏城市?自駕走淮河第三章信陽尋寶

出山店水庫,攝影©孤城

水庫大壩緊鄰著公路,被打造成了一個免費的水利風景區。我們把嬰兒車推上,沿著壩坡奮力攀到了壩頂。

站在壩頂上,可見連天的水域和綿長的壩體,但這並不讓人感到愜意,陽光刺眼,蚊蟲飛舞,我只在上面站了一會兒,就抱著寶寶先下去了。

路邊有很多小攤販,我正準備偷偷買串兒烤魷魚,小飛就下來了。被他發現,我就吃不成。寶寶臉上長痘,就是我吃辣椒的後果,而我還要假裝沒看到,非常不像話。

話說,吃飯一直是旅途上比較鬧心的事。

我們有幾個不成文的原則,大飯店不進,因為太隆重,耽誤時間,還貴。西餐店不進,口味不合。快餐如炸雞店不進,吃不飽。這樣一來,能滿足所有人胃口的,大概就是麵館了。

而且我們走的路線,目測有好些地方連飯店都沒有,所以提前準備了一個便攜的柴油爐。在離開出山店水庫前往城陽城的路上,我們就決定自己來做一次飯。

實際操作比想象的麻煩。

首先是找地點,途經的很多地方都不行,要麼沒有樹蔭太曬,要麼在路上影響交通,要麼在人家家門口點火,總不太好吧。

到長臺關古渡口附近,轉了半天終於發現一塊稍微理想的空地。那裡有一幢被遺棄的房子,看樣子是準備建農家樂,房子修好後還沒有營業就放棄了。我們就在房前的水泥地上生火。

明明就是煮把面,炒個番茄雞蛋,等全部弄清白,三個小時就過去了。於是我們又紛紛表態:野地裡做飯太耽誤時間,以後不到萬不得已決不自己開灶。

為什麼說河南信陽是一座寶藏城市?自駕走淮河第三章信陽尋寶

生火做飯,影片截圖

為什麼說河南信陽是一座寶藏城市?自駕走淮河第三章信陽尋寶

城陽城又叫楚王城,是中國現存的六座名叫“楚王城”的遺蹟中,規模最大,儲存最好的一座。

但較真起來,“城陽城”與“楚王城”兩個稱謂,有著截然不同的內涵。

公元前688年,在楚武王和楚文王兩代人的努力下,楚國終於打掉了北進中原的最大障礙——申國,隨後又在淮河北岸築起一座軍事重鎮,當時就叫做城陽,這是楚人強悍威武的宣示。

四百多年後,豪橫一時的楚也走到了末尾。公元前278年,白起破郢都,楚頃襄王倉惶跑路,躲進了城陽城。因庇護過楚王,城陽城後來就多了“楚王城”的名字,但我覺得這更像諷刺調侃。

再說楚頃襄王這時才想起當初苦心勸諫卻被自己罵走的忠臣莊辛,於是把他請了回來,莊辛見到楚王后,說道: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亡羊補牢雖然還有救,但有一位世紀天才卻永遠地消隕了。在秦軍焚燬楚國宗廟的那一刻,流放南方的屈原,投進了汨羅江。

為什麼說河南信陽是一座寶藏城市?自駕走淮河第三章信陽尋寶

城陽城遺址,攝影©孤城

我們在黃昏走進了城陽城。村莊和遺址依偎在斜陽裡,麥田邊豎著路標,指向古老的城牆。

城牆下,一位老婦人正在放鴨子,她坐在夯土堆上,神情悠閒,鴨子則在野地裡嘎嘎地叫著。而四野空曠,天上沒有一朵雲,那嘎嘎聲就穿透進遠方的空中,滾落到另一個村莊裡。

走到城牆上,才發現這城牆不是一般地長,楚王屯兵之時,其規模必然是聲勢浩大,讓人聞風喪膽。城牆外側還有清晰的護城河,戰爭的攻守進退,在那時就沉默在腳下。

為什麼說河南信陽是一座寶藏城市?自駕走淮河第三章信陽尋寶

夯土城牆遺蹟,攝影©孤城

我們走的這段城牆呈L形,我想還有另一段L配成個方形才對,但眼下只是一排安靜的農舍,在半包圍的城中不緊不慢地冒著炊煙。

據考古勘察,這段城牆是城陽城的內城遺蹟,城牆裡面曾是楚王的行宮,如今是一個叫“城裡頭”的村子。城裡頭村東北方向還有一個城門口村,沒錯,那裡曾是城陽城的東門所在。

這兩個村名肯定不是一時間興起的,大概是從城牆出現之日,在其逐漸遠離戰爭之後,生活在城下的人們對城牆也有了依戀與追憶,那些稱謂就這樣出現了。

為什麼說河南信陽是一座寶藏城市?自駕走淮河第三章信陽尋寶

古城下的生活,攝影©孤城

太陽落山之際,一頭水牛徐徐地從西側城牆的豁口處踏步過去,放牛人也跟著慢騰騰地走回了村子。不多時,吃罷晚飯的村民陸續聚攏過來,大人牽著小孩,姐姐領著弟弟,在暮光的映照下紛紛爬上了城頭的高坡。

從前城牆擋住的是敵人,現在城牆擋住的是時間,千百年過去了,似乎什麼都無法改變這種漫不經心的悠然姿態。

為什麼說河南信陽是一座寶藏城市?自駕走淮河第三章信陽尋寶

日暮時分的古城牆,攝影©孤城

為什麼說河南信陽是一座寶藏城市?自駕走淮河第三章信陽尋寶

離開信陽之前,我們又去了一趟博物館。

1957年,考古人員在城陽城西側的壟崗上發掘了一座戰國時期的大型楚墓,一套井然有序的青銅編鐘讓人眼前一亮。最大的那枚編鐘上,鑄有一行銘文:“佳(惟)□□屈□晉人救戎於楚競(境)。”

短短12個字,記錄的是楚昭王時期,楚滅戎蠻子國,戎國首領逃往晉國,楚國一名大將出戰,兵臨城下,晉國交出了戎首領,楚軍凱旋而歸。

這名大將就是左司馬眅[pān],他在史書上筆墨很少,但他的墓卻名震中外。墓內出土了近千件文物,包含樂器、漆器、傢俱、竹簡及各種銅、玉、鐵、陶器等,其中還發現一支毛筆,蒙恬造筆的傳說就此被推翻。

在眾多令人難以置信的陪葬品中,最讓我們心動的還是那套編鐘。

這是我國最早出土的一整套青銅編鐘,一共有13枚。“楚地王風”展廳裡,這套編鐘就立在我的眼前,確切說,它的複製品在我的跟前,真品現儲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為什麼說河南信陽是一座寶藏城市?自駕走淮河第三章信陽尋寶

長臺關春秋編鐘(複製品),攝影©孤城

我們在編鐘前徘徊了很久。1970年,長臺關編鐘敲出了一首清脆通透的《東方紅》,並伴隨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響徹寰宇。

而後我走到博物館門口,剛好遇見一位工作人員,我給她解釋我們在走淮河,不知道能否有幸聽到編鐘敲出的《東方紅》。

她是一位非常友好的女性,她並沒有說什麼,就徑直走進展廳,從側門裡取出兩個木槌,在這套仿製的編鐘上熟練地敲奏起來。每一聲都是乾乾淨淨的音調,那銅鐘裡的回聲卻纏綿不絕,餘音很長時間地停留在耳邊。

她敲完編鐘後,又熟練地鎖好音槌,悄悄地離開了。我們仍舊站在那裡,一言不發。

後面很長的路上,《東方紅》的旋律還是那麼清晰,似乎一直在從某個地方傳來。據說信陽也是孔子周遊所到達的最南方,那天他南下來到了葉地,葉公好龍且好問,他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

之前我還在想,東方紅一號衛星上的樂曲為什麼要用一套春秋時期的編鐘來演奏。

走過信陽後,我驀然有一個猜想,大概就是因為孔子這樣回答了葉公:

“近者悅,遠者來。”

意思是,使近處的人愉悅,使遠處的人歸附。

古老東方的大地上,華夏兒女循持著大象無形的智慧,透過那2500百年的鐘聲,向世界傳遞出一個大國復興的資訊,而遠方的人,他們遲早會明白。

點這裡觀看相關影片↓

第四集:千里淮河第一壩,千年風雅楚王城

第一集:登頂桐柏山,探訪淮河源

第二集:悟空和盤古

第三集:茶山上的生活

連載文章前兩篇在這裡↓

淮河如何劃分南北?它的源頭在哪裡?

茶葉這麼貴,茶農為什麼不掙錢?走進名茶的故鄉

原創作品,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關注地球旅客,好文章不錯過~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