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遼東捕鷹者

2021-10-09由 南谷山人 發表于 歷史

東北,清朝龍興之地,那裡的女真人、滿族人尊尚地上的蒼狼,天上的神鷹。巜史記》中,匈奴攻殺昆莫王之父,這時昆莫王,棄於野。先是有"鳥兼肉蜚其上",然後才是"狼往乳之",得之人是由狼和鷹撫養大的,故而東遼人對鷹特別崇拜,以致於以後遼營中高官都以得到神鷹而顯示其地位的尊貴,權貴們為得到神鷹,專門派官吏在鷹屯駐守,並將捕鷹人家兒子當人質以貢鷹,後來,清朝建立,這一方式延續到北京城,朝廷讓鷹把式捕捉神鷹當作貢品向朝庭進獻,這裡人把鷹稱作海東青。

遼東捕鷹者

吉林有一個叫鷹屯的村莊,由於此地水草肥美,每年二八月間於大北方飛來大量的各種鷹鵰在此撲食,因而引起當地人對鷹的神往和捕捉,久而久之,鷹屯人產生出許多鷹把式,他們先是尋找鷹窩捕捉鷹雛,繼而用網和誘餌(撲鴿、野雞等)捕捉成鷹,

一,掏鷹窩

早期的鷹把式都是以掏鷹窩中鷹雛為主。每年秋前,萬類霜天,大東北早已蒼涼苦寒,大鷹也往北遷徒,回到老窩準備生蛋產子,這時鷹屯人開始選擇踩道人(鷹師付)和年輕力壯者組成捕鷹隊,因為此去途中艱難萬險,稍有不慎就會命喪黃泉,故而要求年輕人以成婚者佳,萬一有不測可留有後人,所以捕鷹隊伍出發前,鷹屯熱鬧非凡,迎親娶嫁忙的不亦樂乎!

他們此去要到黑龍江以北的北海邊庫葉島一帶(現為俄羅斯的薩哈林島),路途遙遠,行程數千裡,要走數月方能到達。一路上可能遇到火山、地震、山火、海潮、風暴、冰雪等自然災害及蛇蚊虰咬,猛獸襲擊。他們用黃狗、牛、馬動物拉著笨重的木製貨車,車內裝載了生活食物,捕鷹工具,一路向北進發。

到達目的地,先建宿營地,(為迷惑鷹襲擊可造幾個營地),然後用石頭搭建鷹廟拜鷹神,建鷹廟就是立起兩塊石頭,再用一塊石頭蓋在上面,然後將老死的鷹切下爪子,放於鷹廟中,燒香祭拜。在深山老林和捕鷹道旁常見這樣的鷹廟。這一儀式做完後,就可由踩道人領路去懸崖峭壁或蒼古高大的樹上探鷹窩取鷹雛了。

探鷹窩取鷹雛是個技術活,又是非常危險的活。鷹窩都築在人跡罕至的海邊懸崖頂端,捕鷹者要徒手爬上懸崖。這時已是嚴冬,寒風刺骨,崖壁陡峭,光滑,時不時有毒蛇,毒蚊虰咬,飛鷹鵰啄,故而捕鷹人的穿戴是從頭至腳裹緊,不露一點皮肉在外,胸前墊一塊厚木板,以防鷹啄,褲腳緊扎,以防蛇入,腳踏用尖石嵌入的木鞋防滑,即算這樣,稍有不慎,即掉入萬丈深淵,屍骨無存,或被毒蛇纏咬,吃乾鮮血,風乾掛在懸崖上,

有幸爬上崖頂鷹窩邊者,這時還不能急於取鷹雛,須躲在崖洞邊守候,摸清大鷹活動規律,有時一守幾晝夜。大鷹出窩回窩都有活動規律,等大鷹出窩覓食時,再至窩邊,鷹雛張大雙眼一動不動地叮著你,當你伸手去捉時,它即刻發出尖叫聲,大鷹聽了,知鷹雛遇險,即刻飛撲於窩,立馬對人進行攻擊,稍後,可能會把鷹雛啄死,然後一飛沖天,再一頭撞向懸崖而死,其烈如此,讓你勞無所獲。

故而捕鷹人,頭上帶的鷹帽頂上插有許多羽毛,兩邊各有一裝小鷹的小兜,帽前裝有鷹簾和鷹鈴,當靠近鷹窩時,鈴聲丁零丁零地響起,這聲音使小鷹不致驚慌,也不能發覺是人在靠近它們,而鷹簾遮住了人的雙眼,人能見到小鷹,而小鷹見人時,更象一隻老鷹,便覺安全,

捕鷹人雙手帶了鷹手套,由於人全身緊裹,體溫無法散出,這時去取鷹,小鷹怕熱,手溫傳到小鷹體內,會致病而死,更會引起小鷹恐懼而驚叫,從而引來老鷹迴護。所以在鷹手套的手心開了個洞,便於散熱,也便於手指從洞中伸出,方便取小鷹。

當捕鷹人從鷹窩取回小鷹,放入鷹帽小兜,就可下崖回營地了。但這時要千萬小心。萬一老鷹回窩,未見小鷹,會拼命攻擊捕鷹人,這時捕鷹人要架上三等子(一張罩在頭上的用樹皮織成的輕巧的網)老鷹在頭上拼命啄網,啄人前胸,鷹嘴利害無比,它可啄開人的胸肉,啄吃人心,使人失血而亡,也可啄瞎人的雙眼並呑食,而捕鷹人在懸崖上,手腳不能鬆開,只能靠護身衣服保命,鷹帽上的羽毛不停的晃動,讓老鷹對捕鷹人的頭無從下手,而帽簾遮住了雙眼,使人能見鷹,鷹無法看見人眼,胸前厚木板,使鷹無法啄穿。只有這樣經過千辛萬苦,才能提捉鷹雛進宿營地。下崖進營地之前還有一段路要走,而老鷹會不停地攻擊人,那個三等子在老鷹不停地啄啃下,己千瘡百孔了,因為捕鷹人爬崖壁,負重有限,只能雋帶輕巧的工具,在大路上,有同伴帶來二等子護頭,直至營地。

進了營地,也不是萬事大吉,老鷹有招呼同類的能力,一聲長叫,可引來無數老鷹在宿營地不停地攻擊營房、牛、馬、狗等,一不小心,牛、馬就會被老鷹啄得鮮血淋漓,它還會集中於營地啄房頂,這時,捕鷹人在營地上方要架起大等子(一種由樹皮製成粗網蓋在上方,儘管讓鷹啄也啄不穿。甚至建幾個營地,讓老鷹不知道小鷹關在哪個營地。白天老鷹見捕鷹人將小鷹關在甲營,而晚上偷偷運至乙營安放,老鷹不知,只在甲營拼命地啄,當啄破甲營,卻不見小鷹,萬般無奈之下絕望地飛走了,一場人與鷹戰鬥至此結束,最後勝利者當然是人了。

捕鷹人捕捉鷹雛並餵養訓練成鷹後,就要貢獻給朝廷,以滿足達官貴人和皇族們狩獵之用。直至清朝皇帝北巡視察,念其捕鷹人捕捉鷹雛如此辛苦艱險,遂廢除此項貢獻,改用成鷹貢獻,於是有了下面的網捕成鷹及其訓練方式。

二,捕成鷹

鷹屯捕鷹的最好時一節為二八月過黃鷹,即是這裡每年陰曆二月和八月,是鷹飛來飛去的時候。北方大量老鷹飛往鷹屯山崗捕食,什麼八角鷹、蜜鷹、雕頭鷹、老鷹、鷂鷹、黃鷹、雀鷹、松兒、松子、豪豹、花豹、白鷺豹等等,還有毛腳、灰臉。雕類也很多,什麼鷺雕、浩白雕、紅頭雕、狗頭雕、金雕、坐山雕等,都是很兇猛的傢伙。北方民族稱鷹為海東青,為天空中的猛禽,它以捕捉活的小動物食血食肉而生,有種白鷹叫"白玉爪",是海東青中的極品,萬人都難得其一。

每至捕鷹時月,捕鷹人攜帶捕鷹工具,在山崗上搭窩掤,放撲鴿,安網罩。窩柵由樹枝花草搭一個棚作的偽裝,捕鷹人蹲在窩掤裡,專等鷹的到來,有時一蹲幾小時或幾天,手中一手牽著一根挷著誘餌撲鴿的繩線,一手拿著一根牽著網罩的繩索。當天空中老鷹瞄住撲鴿時,便一陣風似的俯衝而下撲向撲鴿,撲鴿看見天上的老鷹會恐懼的顫抖,縮成一線,嘴裡咕嘀咕嘀的叫著,這時有經驗捕鷹人會恰到好處地適時拉翻網罩,既將老鷹撲在網中,又不讓其吃掉撲鴿,早了,鷹沒到網下,遲了鷹會將獵物撲鴿啄死後沖天而飛。

將鷹網住時,捕鷹人即刻從窩掤衝出,拿住鷹爪,用鷹絆挷鷹爪,將其裝入緊子內(兩頭有繩的布帒)將頭套入鷹嘴子,帶回家即刻上鷹秤(木棒兩頭繫繩)稱重,為的是訓鷹時參考,然後將鷹站立在鷹架(立兩木樁,再挷一橫樑木)上,餓它4天以上。

被捕的鷹很生氣,三四天不吃不喝,直至它餓極了再喂鷹食,這種食外面是鮮生活肉,內裡是由樹皮蒸煮後結成的一團麻。鷹吃食後,麻團無法消化,而反吐出來,如此多次,為的是將鷹胃中油膩抽出,次後喂鷹不能讓其增加體重,過重則鷹發懶不願捕食,也不能過輕,過輕會使鷹無力捕食。要一直保持剛捕時重量。

鷹喜生鮮活血之肉,訓鷹時將牛肉,豬肉等切成小塊,經驗豐富的訓鷹人會在鷹前不斷拋食接食引誘鷹來啄食,當鷹消除對人的戒備後,會接食啄食,並飛到訓鷹人鷹袖(一種由羊皮等做的袖套)上。

將鷹訓練到這個程度需兩月之功,這時訓鷹人可隨時叫鷹下鷹架,飛到鷹袖上,晚上也可將鷹下鷹架進入房間,站立於室內鷹杵子(丁字型木架)上。鷹訓練到此時,即可放鷹捕食了。

由數人攜帶鷹去山崗林中尋找獵物,獵人先將林子攪動,驚擾獵物,當林中山雞野兔等受驚亂竄時,獵人將立於鷹袖上的鷹及時放出,而鷹見到獵物也是激動不已,按奈不住,當主人放飛它時,便展翅飛騰,箭一般撲向獵物,這時獵人要緊跟其後,在鷹嘴中及時搶出獵物,遲了會被其啄乾淨,吃飽了的鷹再也不願去獵食了。

遼東捕鷹者

自然界真奇妙,有那狡猾的小白兔,冬天見到老鷹來啄,會躲入稻田凍硬的禾兜底下,老鷹見了獵物,便瘋狂地撲上去,力大收不住,前胸被凍硬的尖刺般禾兜刺穿而死,春天那狡兔見老鷹來啄,立馬躲入柳條叢中,並全身壓住一根柳條,當鷹撲向小兔瞬間,小兔猛地一鬆柳條,柳條反彈力將兇猛快速進攻的鷹立馬彈翻,甚至彈死。也有山雞在見到老鷹來啄時,臥入凍硬的道路車轍之間一動不動,當老鷹極速撲向山雞時,撞向兩邊堅硬的凍土而亡。真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這其實是動物們的天性,也是進化之結果。於是乎,有經驗的獵手在放鷹捕食時儘量避開這類地形。

優秀的獵手也可以一人加一條黃狗進行捕獵,狗和鷹其實是互懟的,如是訓鷹人在訓鷹時,將狗也喚到身邊,狗見主人親切地喂鷹,在鷹袖上疏理鷹的羽毛,狗見了妒忌之餘,會對鷹產生好感,久之狗與鷹之間由於主人的情感產生好感。故而獨自一人捕獵帶上鷹與狗相互配合,進入林間,獵人將狗放入林中驚憂獵物,當獵物亂竄被鷹瞄住,獵人放鷹撲向獵物,這時卻沒狗什麼事了,只須獵人快速跟進在鷹嘴口中搶回獵物即可。

捕鷹人每至二八月捕鷹,到冬天時必須放飛,這是鷹屯人及其他地方訓鷹人行規。以便讓老鷹飛向北方,生蛋產子。其實鷹與人幾個月的親密無間的接觸,人與鷹間已生情感,有些老鷹放飛後不肯離去,或幾天後又飛到主人房屋頂上或附近樹上,訓鷹人對鷹也產生情感,會帶上食物爬上樹或屋頂連續幾天的喂鷹,直至鷹戀戀不捨地離去。因此,每到冬天,鷹屯無一隻訓鷹,年後才又重新捕鷹訓鷹往復迴圈。

如今,鷹作為二級保護動物受到國家保護,捕鷹訓鷹作為一個古老行業,成為鷹文化的一種文化傳承而存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