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清明再回華鎣山:綠水青山,公路上山,放牛娃最渴望的景象出現了

2021-10-09由 倪波老師 發表于 歷史

2021年清明節,再回華鎣山保家村老家祭祖,行走在當年放牛羊的山坡路上,真是百感交集:路線方位一樣,但路卻不再是當年的羊腸小徑,而是童年夢想中的汽車公路 。

據高望遠,滿目都是綠色山林,真是讓人心曠神怡!

清明再回華鎣山:綠水青山,公路上山,放牛娃最渴望的景象出現了

滿目綠植覆蓋的山坡,當年都是生產隊的莊稼地

清明再回華鎣山:綠水青山,公路上山,放牛娃最渴望的景象出現了

滿目綠植覆蓋的山坡,當年都是生產隊的莊稼地

清明再回華鎣山:綠水青山,公路上山,放牛娃最渴望的景象出現了

滿目綠植覆蓋的山坡,當年都是生產隊的莊稼地

馬家埡口,長坪,左家崖,三塊田,堰塘灣,小埡口,張家溝,熊良萬片片……腦子裡浮現的是那一個個熟悉的小地名,但眼前見到的,卻都不再是當年的模樣。

清明再回華鎣山:綠水青山,公路上山,放牛娃最渴望的景象出現了

張家溝上好的耕地還沒有荒廢

眼前的這些山頭,多年前就因大部分鄉親外出打工退耕還林了,如今都全部披上了喜人的綠裝。可曾想,這滿目的綠植下,當年大面積卻是生產隊開墾出來用於種植包穀(玉米)、紅苕的貧瘠山坡莊稼地,只有小部分山林和不適合種植的懸崖山,才是我們放牛娃可以放牛羊的地方。

清明再回華鎣山:綠水青山,公路上山,放牛娃最渴望的景象出現了

這個山坡就在大院子附近,石頭山坡耕地還有老鄉在耕種

糧食品種差,耕地少,當年的生產隊只能向山林要土地,廣種薄收,才能勉強保證上交公糧和社員口糧數量

我是1967年生,有記憶的童年正值70年代的華鎣山生產隊時期。那年頭,因為糧食品種差,畝產低,山區土地稀少,記憶中生產隊最愁的就是如何保證全隊每年的公糧和社員口糧。

好在華鎣山上的山林多,可以直接向山林要土地。我外公當年是隊長,也是做莊稼的好把式,他經常帶領社員們上山砍山,清除山坡上的灌木林,為生產隊開墾出了很多可以種包穀和紅苕的莊稼地。有了這些新開墾的莊稼地,生產隊靠廣種薄收,每年收成在上交完國家規定數量的公糧後,總還有足夠糧食按人頭平均分給全隊社員老小當口糧,大家雖不能吃好,但也勉強可以吃飽。

華鎣山上主要是山坡地,水稻田很少,加上70年代還沒有推廣雜交水稻,生產隊每年的水稻收成很少,收穫的水稻主要當公糧上交給了公社糧站,農民一年到頭很難得吃到純粹的白米飯,通常只有過年或有親戚來家做客,才能吃一頓白米飯,各家很少有的麵條,也主要是當菜吃,誰家能單獨吃一次麵條,那就是奢侈享受了。

童年生活條件雖艱苦,但成長的家庭環境卻培養了我個人良好品質

童年生活在華鎣山上外婆家,生活條件很艱苦,平常一日三餐吃得最多的是包穀羹羹,平時能吃上的乾飯也是一半大米和一半包穀碎粒混合的包穀飯,冬天最常吃的是箜紅苕(用鐵鍋摻水蒸的紅苕)。當年因為家裡人多(大小有11口人),外婆做的都是大鍋菜,那年頭豬油特別精貴,殺一頭豬敖的油要供全家人吃上一年,所以外婆每次做菜都只能放少少一點豬油,所以童年時期的飯菜是不可口的。儘管當時條件艱苦,但外婆每天總會想辦法蒸一小碗白米飯,專供家裡年齡最長的祖祖和放在外婆家帶養的最幼的小表弟吃,還會額外給祖祖煮一碗雞蛋補充營養。

童年的艱苦生活經歷,讓我至今見到包穀,都還會產生條件反射般的厭惡感。但也正是那段經歷,每天都會被身為隊長的外公勤勞和一心為公的品格感染,也耳聞目染了外婆整天不停歇操持家務和尊老愛幼的美德,這些經歷讓我培養了一般人可能不具備的素養,這也是我特別感恩外公外婆的地方。

童年放牛娃的經歷,正是我一生追尋的學業和事業發展夢想的起點

說回到童年放牛娃的生活狀態,我們當年給生產隊放牛,每天還有工分的。當時生產隊全勞動力(指壯年男性勞力)出工一天,可得10個工分,半勞動(一般的婦女社員)出工一天可得5-8分,十幾歲少年出工可得3-5分,我母親當年是大隊婦女主任,很能幹的,肩挑背扛犁田打穀樣樣都會,她出工一天可得9分,也算是當地的能人。我們放牛娃給生產隊放牛,每頭耕牛每天可以評2分。現在回想,我從5歲開始,就可以給家裡掙工分了呢。

當年,我們大院子有不少年齡不等的放牛娃,都是大放牛娃帶小放牛娃一起放牛羊,我自己也認了放羊師傅呢。我們放牛娃每天的任務,是在天剛亮時起床,在太陽昇起前,到各自家裡的牛羊圈給牛羊套上籠頭,趕出圈,再在大院子地壩上或在院子外面的路口與其他小夥伴放牛娃匯合,再一起把牛羊趕到生產隊的某一片山林裡,解開牛羊籠頭,讓牠們在山林裡自由吃草。放牛娃的主要責任就是看住牛羊,不準牠們跑到生產隊的莊稼地裡偷吃莊稼,只准在山林裡吃樹葉和雜草。出發前給牛羊套上籠頭,也是為了防止牠們在去往山坡的路上,偷吃路邊農民自留地或生產隊集體地裡的莊稼。

清明再回華鎣山:綠水青山,公路上山,放牛娃最渴望的景象出現了

遠處是童年生活的保家村三聖寺茅庵院子

那時,我們放牛娃都沒有手錶,都是看太陽昇起的位置判斷時間,估摸著差不多9-10點要吃早飯的時候,就把散放在山林裡的牛羊再聚攏來,給它們再套上籠頭,趕回家關到牛羊圈裡。作為小學生放牛娃的我們,在家匆匆吃完早飯,就要背起小書包去附近的小學校上學,每天只是上午有幾節課,下午不上課,上完學回家吃完午飯稍事休息,就要再重複早上放牛羊的動作,再把牛羊趕到山坡上放,傍晚要等太陽落坡後才能把牛羊趕回家,每天如此。

清明再回華鎣山:綠水青山,公路上山,放牛娃最渴望的景象出現了

當年的小學校改建了新樓房,卻沒有了小學生,學校也成了今天的村委會辦公場所

清明再回華鎣山:綠水青山,公路上山,放牛娃最渴望的景象出現了

小學校前面的開闊田野,當年我們放牛還採集樹葉,放到田裡給集體積肥

當年,我因為讀書成績好,比較懂事,有威望,自動自發就成了放牛娃中的領頭人,基本上每天都是由我安排去哪片山林放牛羊,小夥伴都聽我吩咐去哪片莊稼地守護。

放牛娃的生活看似枯燥,實際很有趣。華鎣山很高,大小山坡很多,每個山頭都可以居高望遠。我們生產隊可放牛羊的山林也很多,每天早上、下午都可以輪流到不同的山坡上放牛羊。放牛娃進到山林,就跟鳥兒放飛山林一樣,自由自在,大家可以擺龍門陣,可以做遊戲,自由玩耍,快樂無比。

放牛娃的成長生活經歷,自小培養了我熱愛集體、愛惜公家財物的良好品質。天天與小夥伴一起放牛羊,一起上學放學,一起在山坡上玩耍,也培養了我團結友愛小夥伴的人際交往能力。

當年在山坡上放牛羊,很喜歡眺望遠方的山頭,腦子也總是情不自禁會想象山背後的樣子,這樣的想象也把我一步一步帶到了很遠的地方看世界。幾十年追尋的學業和事業發展理想,它的起點正是源於童年站在華鎣山上對遠方的眺望。

生活在大山裡,天天到山坡上放牛羊,每每看到山腳下遠方馬路上比螞蟻還小的來往的汽車影子,內心就有如真螞蟻掏心窩一樣,無比嚮往,那是現代文明的象徵,也是我內心的最大渴望。曾經,我的最大夢想就是做一名汽車司機,可以去很遠的地方看世界,或當一名修築公路的技術員,親自把公路修上山,讓老百姓出行方便。可惜,這兩個夢想只實現了一個,做土木工程師的夢想,因個人色弱原因,從高中時代起就徹底放棄了。

放牛娃渴望的景象出現了,但華鎣山卻再也不需要小小放牛娃了

今天重新站在華鎣山家鄉的山坡上,滿目都是自由生長的綠色灌木叢,牛羊最喜愛的青草也佈滿了整個山坡,時光如果倒流回到從前,這正是我們放牛娃最渴望的景象!

華鎣山放牛娃最渴望的景象出現了,可當年的放牛娃卻都漸漸變老了,生產隊的風車早就沒有了用武之地,華鎣山再也不需要小小放牛娃了。

清明再回華鎣山:綠水青山,公路上山,放牛娃最渴望的景象出現了

昔日生產隊的風車早已沒有了用武之地,

清明再回華鎣山:綠水青山,公路上山,放牛娃最渴望的景象出現了

當年的放牛娃都漸漸變老了,大口喝酒,相約再回童年

時代進步了,華鎣山吃草的耕牛讓位給了喝油的機器鐵牛,當年外公帶領社員靠廣種薄收才能勉強保證國家公糧和社員口糧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清明再回華鎣山:綠水青山,公路上山,放牛娃最渴望的景象出現了

喝油的鐵牛替代了吃草的耕牛

鄉村振興前路漫漫,家鄉更加美好的生活前景已近在眼前

川渝合作高竹新區成立了,家鄉所有山林和土地都納入了華鎣山風景旅遊區和高竹新區康養基地建設規劃,但鄉村振興前路漫漫,老家大院子前面的大片耕地良田正靜靜等待著新時代的農業經營好手一展拳腳,美好生活需要大家共同創造。

清明再回華鎣山:綠水青山,公路上山,放牛娃最渴望的景象出現了

鄉村振興,上好的耕地,正等待新時代的農業經營好手一展拳腳

清明再回華鎣山:綠水青山,公路上山,放牛娃最渴望的景象出現了

上好的耕地,正等待新時代的農業經營好手一展拳腳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新時代的美好未來早已超越了當年放牛娃的想象

綠水青山,公路上山,如此優美的生態環境,更加令人嚮往的高竹新區+華鎣山風景區的未來美好生活,早已超越了當年放牛娃的想象!

(2021年4月11日,補記於上海家中)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