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每日一問:什麼樣的雞蛋好剝?

2021-10-08由 中科院物理所 發表于 歷史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雞蛋的剖面結構圖,不難看出,與蛋白緊密相連的結構是內殼膜。

每日一問:什麼樣的雞蛋好剝?

雞蛋剖面圖 | 圖源:wikipedia

我們平時剝煮雞蛋時所謂的“不好剝”,其實就是雞蛋被煮熟後

蛋白與內殼膜的連線仍舊緊密

,因此剝殼時會連殼帶蛋白一起被剝下。那麼要想讓雞蛋變得“好剝”,就得想辦法讓

蛋白與內殼膜分離

。那使用什麼方法可以做到呢?

科學家曾研究過影響剝殼難易程度的諸多因素,發現在相同的條件下煮熟剛生產的雞蛋和放置一段時間後的雞蛋,

剛生產的雞蛋更加難剝

。那放置的這段時間中雞蛋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呢?透過檢測蛋清的pH值,發現

隨著放置時間的增加,蛋清的pH值會穩步上升

(由最初約7。5到最終約9。2),而且放置環境的溫度對pH值的上升速率有影響,

溫度越高,蛋清pH值上升得越快

(在4℃的放置環境下需要6天,蛋清的pH值從7。4上升至9。0;在24℃的放置環境下只需3天,蛋清的pH值就從7。7上升至9。2)。那是什麼原因導致蛋清pH值的上升呢?一種解釋是

剛生產的雞蛋中

,蛋清裡含有較多代謝產生的

二氧化碳

,故而pH值較低。並且此時

蛋液填充相對飽滿

,使得蛋清與內殼膜接觸緊密從而

粘附力較大

。隨著放置時間的增加,雞蛋內的

二氧化碳逐漸擴散至雞蛋外

並且伴隨

部分水分的散失

,蛋清的pH值升高,同時導致蛋液的填充不如之前飽滿,蛋清與內殼膜的接觸不再那麼緊密,使得

粘附力降低

。粘附力降低了,煮熟後的雞蛋自然就“好剝”了。(不禁懷疑食堂早點賣的雞蛋那麼好剝是不是已經放了好久了[狗頭])

每日一問:什麼樣的雞蛋好剝?

圖源:科學奇異果

到這裡可能有的同學會問了,難道就必須要放個幾天才能吃到“好剝”的雞蛋嗎?其實可能也沒必要。因為我們已經知道

增強蛋清的鹼性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使雞蛋“好剝”

,那麼如果在煮雞蛋的過程

增大外界環境的pH值

,或許也能起到差不多的效果。所以首先想到的是在煮雞蛋的水中加一些

小蘇打

,這樣就能使水呈

弱鹼性

,增大雞蛋內的二氧化碳的擴散速率。

在雞蛋被煮熟之後,為了能儘快享用,我們一般會用冷水浸泡以快速降溫,其實這步操作同時也有分離蛋白和內殼膜的功能,其原因可能源於蛋白和內殼膜的

熱膨脹係數不同

綜上所述,想得到一個“好剝”的雞蛋,可以把上述方法結合使用,說不定煮出來雞蛋的殼都能不剝自落[狗頭]

參考資料:

[1] 雞蛋

[2] Goodrum J W, Britton W M, Davis J B。 Effect of storage conditions on albumen pH and subsequent hard-cooked egg peelability and albumen shear strength[J]。 Poultry Science, 1989, 68(9): 1226-1231。

[3] Hale Jr K K, Britton W M。 Peeling hard cooked eggs by rapid cooling and reheating[J]。 Poultry Science, 1974, 53(3): 1069-1077。

回答: Eric

編輯:yrLewis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