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佛山,一座不失內涵的佛家之地

2021-10-02由 夜遊神水叔 發表于 歷史

佛山古稱季華鄉,直到唐朝才有“佛山”一名。

東晉隆安二年,現在克什米爾地區的三藏法師帶了兩尊銅像來到季華鄉,在塔坡崗上修建佛寺用來傳教。隨著時間流逝寺廟倒塌,變為荒地。

知道貞觀二年的某日,鄉人見塔坡崗上有異象,引來鄉人圍觀,並挖掘出了三尊銅像。。挖開銅像有一小泉水流出。見到碑文得知東晉僧人建寺傳教的事情,於是便認為這是佛家之山,改名為“佛山”。

佛山,一座不失內涵的佛家之地

佛山還有另一個名字叫“忠義鄉”。這是明朝正統年間,廣東水災,農田被淹沒,沒有收成,但朝廷不停稅收,最後爆發黃蕭養起義。景泰元年,明朝將領董興率領軍隊平定起義,佛山被圍城的危機解除。景泰二年,皇帝封冼灝等為“忠義官”,佛山賜名為“忠義鄉”。

明清時期,佛山鎮還是四大名鎮之一,因水陸交通四通八達且毗鄰港澳,帶動了手工業為主的製造業發展。當時,佛山鎮有良好的鐵礦,盛產鐵鍋。也不知道是不是這樣讓佛山成為“美食之鄉”,粵菜的發源地之一。

佛山,一座不失內涵的佛家之地

說道吃,就不得不說佛山特產。

佛山盲公餅,由糯米配上糖、花生、芝麻、生油等製作而成。

相傳有一盲人叫何聲朝,八歲患病無錢醫治,導致雙目失明。十歲開始學易經,學成後開設“乾乾堂”幫人算卦。生了兩個孩子,長子名奮興,字豫齋,次子名蔭源。問卜的人多帶小孩,喧鬧不止,影響工作,大兒子便享樂一個辦法:將飯焦磨成米粉加上芝麻、花生等製成米餅,稱“肉餅”。他用此來哄小孩。

佛山扎蹄,石灣雞仔餅、魚腐,大良蹦沙、姜撞奶、炸牛奶、雙皮奶,南海魚生、大福餅,九江煎堆,西樵大餅,高明瀨粉,三水臭腳醋……

來到佛山,判斷飯店好不好吃,就看店前面停的車多不多。

偶爾還可以走村竄巷尋找隱秘在深處的小吃。

佛山,一座不失內涵的佛家之地

佛山,一座不失內涵的佛家之地

除了美食,還有美景。

佛山新八景,佛山祖廟、西樵山、南風古灶、清暉園、皂幕山、南國桃園、陳村花卉世界、三水荷花世界。在天熱時,順便在街邊喝上一碗涼茶,吃上一碗龜苓膏,養生又降火。

祖廟,始建於北宋,重修於明朝,裡面的北帝,是佛山多年來風調雨順的關鍵。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就是北帝誕辰。每逢過年,禪城人就會去祖廟祈福。初一、初七最為多人,往往排隊等上半個多小時才能見到北帝一面。每個人手上都拿著金黃、紫紅的風車,乞求明年順風順水。

佛山,一座不失內涵的佛家之地

景點外,各色的民俗活動也值得你擁有。

年三十的花市,獅王爭霸,行通濟,賽龍舟,佛山秋色。

最為有名的是行通濟。正所謂“行通濟,無閉翳”。

從明末清初開始,每年正月十六,人們舉著風車,搖著風鈴,提著生菜,從北到南走過通濟橋,乞求來年好運,生生猛猛、平平安安、順順利利。這個傳統延續至今,而且參與人群日益興盛。

為什麼要從北到南走,是因為古代的通濟橋,橋頭有9級階梯,橋尾有13級,有“九出十三歸”之意——價值十元的東西,九元當出去,十三塊錢向當鋪贖回來。

佛山,一座適合走街串巷的城市,偶爾在路邊的一家不起眼的糖水鋪、牛雜店都是佛山人的記憶。

佛山,一座不失內涵的佛家之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