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古籍記載花姓源於何姓,你知道原因嗎?

2021-10-02由 強哥說文 發表于 歷史

古籍記載花姓源於何姓,你知道原因嗎?

歷經幾千年的多次人口大規模遷徙、民族大融合和天災人禍,中國各個姓氏也在發展演變。而隨著“漢化姓”(少數民族改漢姓)、“改姓”(避禍改姓等)、“隨姓”(歸附大族勢力改姓)和“賜姓”(皇帝賜姓)等等姓氏“變更行為”的發生,許多姓氏或“分化”或“融合”,“姓衍多姓”和“姓出多源”現象在中國姓氏源流史上已司空見慣。如姬姓,被稱為“萬姓之祖”;而許許多多的姓氏,更不是隻有一個源頭。

今天強哥就跟大家講一個古籍記載與何姓有關的姓氏——花姓。

古籍記載花姓源於何姓,你知道原因嗎?

花姓是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新百家姓排名第285位(2008年資料),人口18萬。關於花姓來源有6、7種之多,其中之一就是“花姓源於何姓”,即花姓中有一支來源於何姓。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我國曆史上有兩部同名的姓氏著作《姓苑》。一部為南朝宋時期著名學者何承天所撰(又名《何氏姓苑》。十卷。《隋書·經籍志二·史部》譜牒類),另一部為唐朝林寶所撰(三卷。《唐志》及《宋志》有著錄)。何承天在其所撰《姓苑》中記載“花氏源於何氏”。至於何姓為什麼改為花姓,卻“沒有任何可蒸之辭”。到了宋代,著名學者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引用了何承天的說法,指出“花氏出《姓苑》,出自何氏”,也沒有道出“何改花”的確切原因,看來古人也搞不清何姓因什麼改姓花。而《中國姓氏起源》則說“花氏又一支是周文王的後代”。這個判斷,或許還是根據何承天的“花氏出自何氏”,其邏輯或是:“花”的一支源於“何”,“何”的一支源於“韓”,“韓”源於西周唐叔虞,而唐叔虞是周文王的孫子,所以“花”的一支當然就是周文王後代。

筆者涉足何姓歷史文化多年,也想探究何姓改花姓的原因,但查了姓氏典籍,也不知其所以然。難不成一句“已經不可考”就使“何姓改花姓”的原因成謎?

近段閱讀有關資料,得知已有學者指出何姓改花姓的原因是“讀音相近”。如果從現代漢語拼音考察,“花”與“華”讀音相近,人們容易接受(所以花姓的一支來源於華姓),而“花”與“何”,八杆子也挨不上“讀音相近”。

但學者對“讀音相近”這樣解讀:一是“花”與“何”古時讀音相近。專家指出,魏晉以前,漢文字中幾乎沒有“花”字,所用字為“蘤”(一音讀花),後按同音字通用為“華”字。隋唐時期,“花”字讀音為“hē”,通“訶”。二是“訶”是古代的外來姓氏,出自隋唐時期官稱及訶陵國。《隋書·婆利國傳》中有“官曰獨訶邪拏,次曰獨訶氏拏”的記載。據考證,婆利國,就是今天的汶萊。隋煬帝楊廣大業十二年(616年),婆利國曾遣使朝貢,以後遂絕,但臣子國人常有往來通商者,留居東南沿海地區者,按漢俗以官名為姓氏,世代相傳。據說福建漳州還有其後裔,稱訶氏、花氏,讀音作“hē”。關於“訶陵國”,《唐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廣州東南海中有訶陵國”。《新唐書》說,“訶陵國,有文字,有星曆,王居闍婆城,其祖延吉東遷至婆露伽斯城,屬國二十八。”據考證,訶陵國,就是今天的印度尼西亞。唐訶兩國密切佛教往來,互通商埠,有大量的訶陵國人留居唐朝時期的中原、沿海地區,後按漢俗以國名為姓氏,稱訶氏、花氏,世代相傳至今。這一支花氏的正確讀音作“hē”,現代被訛讀為“huā”。相傳福建、海南、廣西等地還有其後裔。

古籍記載花姓源於何姓,你知道原因嗎?

雖然古代“花”、“訶”同音,又有“訶氏”、“花氏”存在,但這跟“何姓改花姓”又有什麼關係呢?據《康熙字典》、《前漢書·食貨志》、《前漢·賈誼傳》可知:訶,又通作呵,又通作何。有人認為,這也許就是學者所說“讀音相近”的根據。有人還據此認為,“何姓改花姓”的原因是“音訛”,但“訛”的是“訶氏”而非“何氏”。這種說法有些牽強,觀點還有得商榷。

關於“音訛”成姓,何姓本身就有兩個事例。一例是秦末漢初“韓音訛為何”,另一例是明朝皇帝朱元璋賜吐蕃首領鎖南普姓“何”。“韓”被訛為“何”,是古代江淮地區方言“韓何音同”使然。而明朝皇帝朱元璋不賜吐蕃首領鎖南普姓其國姓“朱”,卻賜姓“何”,所為何故?原來鎖南普來自甘肅“河州”,“河”“何”音同也,但“何鎖南普”又不合漢名習慣,所以叫“何鎖南”。或許“花氏出自何氏”也類似上述“音訛”情況,但具體是“訶氏”還是“何氏”,如果找不到更加有說服力的根據,恐怕還難以推翻南朝何承天與宋朝鄭樵這些姓氏大家的觀點。(2018-5-16何煥強撰於廣州)

文/強哥說何

古籍記載花姓源於何姓,你知道原因嗎?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