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紫泥清韻——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那些紫砂壺(一)

2021-04-15由 紫砂夢工廠 發表于 歷史

故宮博物院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藝術品寶庫,在近百萬件藏品中,陶瓷器佔約三十五萬件,其中我們有幸能看到的紫砂器物也不過寥寥幾十件。

今天就由我帶領各位愛壺的朋友友一起去領略一下幾百年前紫砂壺的魅力,欣賞下那時紫砂壺的泥料特點和製作工藝。

注:本篇所用圖片和部分文字來自故宮博物院!

大彬六方

紫泥清韻——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那些紫砂壺(一)

時大彬制紫砂壺,明萬曆

1986年揚州江都丁溝鄉出土了一把大彬六方壺,發掘時伴有磚刻地券一方,得知出自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的墓葬。

壺嘴為不規則六菱形,二灣流,外形為不規則六方,內為橢圓形。壺把為五稜形長圓彎,壺底為加底,壺的底部在與流的對直線上,刻有楷書“大彬”二字。

整個壺體呈赭紅色,製作工藝為打泥片鑲身筒成型工藝,壺底的製作方法與現代宜興紫砂壺壺底製作方法相同。壺的流、用手搓捏加工而成,並使用了起線等工具。

此壺製作工藝確立了沿襲至今的泥片成型工藝:方壺,鑲身筒。而其中最主要的是:把、口、流三者之間的處理,三山齊平,功能的因素已完整地體現出來,燒成上略有些欠火,但從壺面成色的均勻、乾淨來判斷,此壺燒成已開始使用匣缽了。

該壺是目前已知出土並有確切紀年的最早的方壺。紫砂壺由圓器到方器,從製作工藝角度來說,方器要難於圓器,從造型角度來說,應該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或許這件大彬六方壺,製作不夠精緻,但從側面則證實了這是時大彬的早期作品。

井欄壺

紫泥清韻——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那些紫砂壺(一)

井欄題詩壺、清代

井欄壺:顧名思義,其造型源於水井石欄。由陳曼生首創,是經典傳統壺型之一,也是壺型變化較多的一款壺,單是曼生井欄,就有很多樣式。大體可分高井欄、低井欄和方井欄(六方、八方),壺的整體形式沒有大的改變,但是在細節如:鈕、流、把、蓋上的處理有這細微的變化。

此壺斂口,圓腹,平足。拱形蓋,橋形鈕,環柄,直流。壺腹一面鐫刻元朝劉迎《寒食阻雨招元功會話》詩中一句:“石泉槐火一時新”,詩尾署款“南林”。

王南林,號南林,著有《素身圓清壺》傳世。他是清中期著名紫砂陶藝師,擅長製作紫砂壺。這把井欄壺形古樸,輪廓周正,沙泥色澤溫潤淡雅,是清中期紫砂壺中的佳品。

百果壺

紫泥清韻——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那些紫砂壺(一)

百果壺、清代

百果壺也稱花果形壺,清代初期一代名家陳鳴遠開創花器之先河,他仔細觀察大自然中的松竹梅、花葉、瓜果、昆蟲、動物,並總結出其中的藝術特徵,再將這種藝術特徵結合他全手工的捏塑、雕塑、貼花等技藝,在他的紫砂壺及其雜件上一一得以體現。

乾隆、嘉慶時期百果壺成為流行壺式。製作紫砂百果壺要根據果實的顏色調製出各種不同色調的砂泥,民國初年曾有過批次生產,社會流傳較多,但民國產品的水平與此壺相差甚遠。

此壺高9釐米,足距5。5釐米。壺身圓形,其上點綴瓜子、蠶豆、白果、蓮子等果實,辣椒為流,菱角為柄,蘑菇為蓋,紫紅色砂泥,細膩潤滑。

小圓壺

紫泥清韻——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那些紫砂壺(一)

小圓壺、清代

紫泥清韻——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那些紫砂壺(一)

小圓壺、清代

清代茗壺自康熙、雍正朝起,不再以實用為主要功能,而是逐漸傾向於藝術性和觀賞性。造型多取材自生活中的常見器物,如甕、罐等,類似的改款壺後來眾多。

紫泥清韻——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那些紫砂壺(一)

朱泥甕形壺、清晚期

紫泥清韻——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那些紫砂壺(一)

明式小品、現代

故宮收藏的小圓壺通高8。5釐米,口徑5。4釐米,足徑6。2釐米。壺圓口,鼓腹,圈足,短直流。淺紫色的泥料中含有黃色顆粒,壺身光素,但各種細節一絲不苟,於細小處見精湛。

紫砂琺琅彩壺

紫泥清韻——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那些紫砂壺(一)

紫砂琺琅彩壺、清康熙

紫泥清韻——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那些紫砂壺(一)

紫砂琺琅彩壺、清康熙

琺琅彩,誕生於15世紀的歐洲,最初主要是用於西方天主教器物表面的裝飾。後來隨著天主教傳教士的身影傳播到了中國。並且成功進獻給了康熙皇帝。康熙皇帝雖然對天主教興趣缺缺,但是對這些琺琅彩的器物確是情有獨鍾。

當時主流瓷器表面的裝飾,最主要的是五彩,五彩和琺琅彩相比,在顏色的純度和亮度上有所欠缺。這個是因為西方人在製作琺琅彩的時候,原料裡面加入了硼做為溶劑,並且加入了砷做為乳濁劑,所以它的顏色就會特別的鮮亮。

不過康熙皇帝最喜歡的並不是琺琅彩本身的器物,而是喜歡琺琅彩表面的顏色,所以這些西方進獻的琺琅彩器物的紋樣,康熙皇帝不是很喜歡,所以就下令清宮(養心殿)的造辦處仿製琺琅彩的器物。

故宮收藏的這件紫砂琺琅彩壺,高9。7釐米,口徑8釐米,足徑7。4釐米。壺圓形,平底,淺圈足。流及壺柄已殘缺,壺蓋儲存完好。深栗色砂泥,細潤光滑。壺身與壺蓋以紅、黃、綠、藍等色琺琅彩描繪山石花鳥,紋樣精細,生機盎然。器底以遒勁規整的楷書館閣體書:“乙酉桂月臣僧寶誠進 邵邦祐制。”

此壺豐挺飽滿的造型、紋飾的佈局、雙犄牡丹的畫法等幾方面分析,其具有康熙朝瓷器的典型特徵。康熙中期以後,宮廷開始嘗試在宜興紫砂茶具上畫琺琅彩。清早中期的乙酉年有順治二年(1645年)、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三個年份。順治朝還沒有出現琺琅彩,乾隆朝已經不見雙犄牡丹的畫法,因而此壺的絕對生產年代應為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

宜興胎琺琅彩是由宜興提供紫砂素胎,於宮中造辦處畫彩燒成的。康熙末年製作的一批宜興琺琅彩茶壺和蓋碗均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壺形制古樸,輪廓周正,色彩淡雅,為故宮博物院僅存的一件康熙朝宜興胎琺琅彩茗壺。

江蘇宜興古稱荊溪、陽羨,境內水土利陶,砂壺宜茶。

宜興紫砂陶創始於宋,興盛於明清。明代萬曆年間,紫砂陶盛極一時,由日用陶逐漸演變為工藝美術品,並以其深邃的文化品位和精湛的手工藝聞名於世,將中國陶器之美髮展到極至。也是從這時起,宜興窯製品同樣受到皇帝的青睞,開始進入宮廷。

“紫泥清韻——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那些紫砂壺”系列將分為十期敘述,作者希望能以孱弱的筆力更好地便於愛好者、收藏者、研究者欣賞和學習。

感謝您的收藏、點贊和關注,期待與您切磋壺藝!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