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大夫”、“郎中”古代都是官職名 為什麼後來拿來稱呼醫生

2021-09-25由 無此人 發表于 歷史

“大夫”、“郎中”古代都是官職名 為什麼後來拿來稱呼醫生

中醫有很多別稱,古代有“岐黃”、“杏林”等稱呼,宋代以後人們又用“大夫”、“郎中”稱呼醫生。“大夫”、“郎中”本義指官名,為何用來稱呼醫生呢?

“大夫”,中國古代官職名。始於西周。當時朝中官員分卿、大夫、士三級,大夫能夠世襲且有自己的封地。秦漢以後,中央要職有御史大夫,級別稍低的有諫議大夫、中大夫、光祿大夫等。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諫議大夫之官,至明清廢。

“大夫”、“郎中”古代都是官職名 為什麼後來拿來稱呼醫生

“郎中”最初為皇帝隨從的官員。戰國時期開始設立,主要擔任保衛、建議等職能。隋唐以後,國家實行三省六部制,各部下設司,各司長官即為“郎中”。其職能與戰國秦漢有很大區別。據《明史》卷七十二《職官一》載:工部下設“營繕、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員外郎一人(從五品),主事二人(從六品)”。

“大夫”、“郎中”古代都是官職名 為什麼後來拿來稱呼醫生

可見,這兩個名稱本來指官職,產生時間很早。那什麼時候開始用“大夫”和“郎中”稱呼醫生的呢?醫生最初的含義又是什麼?

“大夫”、“郎中”古代都是官職名 為什麼後來拿來稱呼醫生

醫生現泛指一切以行醫為業的人,但最初卻是指醫科的學生,始見於《唐六典》:“醫生四十人。”唐朝學堂始開醫科,招收學生。宋朝醫事制度和醫學教育高度發展,掌管醫療事務的官員不斷增多。當時,國家將翰林醫官院的醫官定為七級二十二種,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全大夫、保安大夫等。由此,人們開始把醫生稱為“大夫”。五代以後,官職逐漸氾濫。人們為了表示對醫生職業的尊敬,便稱醫生為“郎中”、“大夫”。在使用地域上,存在一定的差別。“大夫”一般在北方地區使用,“郎中”在南方使用得更普遍些。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醫生這個職業在古代地位是比較高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