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長平之戰,秦趙兩國開啟了不同的國運-《資治通鑑》卷五筆記

2021-09-25由 閒雜人羅本 發表于 歷史

第五卷已經是戰國中後期了,唯一還能跟秦國抗衡的基本也就剩下趙國了。趙國在這卷的篇幅也不少主要如下:

馬服君趙奢,他有個比他更有名的兒子,就是趙括。

趙括出名是因為“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和他打的那個超級大敗仗—長平之戰。他的名氣好像要比打勝仗的白起還要大。誰說歷史只是為勝利者書寫的,如果敗得夠慘,其實也可以青史留名的。

長平之戰,秦趙兩國開啟了不同的國運-《資治通鑑》卷五筆記

好了,說回趙奢,這裡記載了他兩個事例:

趙田部吏趙奢收租稅,平原君家不肯出。趙奢以法治之,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將殺之。趙奢曰:“君於趙為貴公子,今縱君家而不奉公,則法削,法削則國弱,國弱則諸侯加兵,是無趙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國強則趙固,而君為貴戚,豈輕於天下邪!”平原君以為賢,言之於王。王使治國賦,國賦大平,民富而府庫實。

趙奢是趙國的田部吏,負責收租稅,這應該是一個很重要的職位;他姓趙估計是趙國宗室,不然後面趙王也不大可能放心把全國的兵交到趙括這樣一個愣頭青手裡,去打一場滅國戰。趙奢收租稅收到平原君頭上,然後把抗稅的平原君家人給殺了。

從他這段話裡可以看出,趙國當時應該處於分封制和郡縣制的混合地帶,因為平原君的封地在趙奢之前應該是不用交稅的;而且應該也和秦國一樣進行了變法,施行法制,只是執行力度沒有秦國那麼嚴格。趙奢嚴格執法,使得趙國的貴族也要依法納稅,逐漸使趙國國庫充盈,在加上趙國胡服騎射之後,引進了騎射的新戰法,使趙國迅速得強大起來。

第二件事就是趙奢解閼與之圍。

秦國圍閼與,廉頗、樂乘都認為趙國去救閼與,

"道遠險狹,難救。"

趙奢對曰:

"道遠險狹,譬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

趙奢的打法首先就是誘秦軍深入,進入這個狹長的老鼠洞中,然後先示弱麻痺敵人的警惕性,最後攻其不備,在惡劣的地形中搶佔有利位置,對秦軍發起突然進攻,從而大敗秦軍,解了閼與之圍。

趙國在邊境上一直對匈奴和林胡等遊牧民族作戰,胡服騎射之後,對其他諸侯最大的優勢應該是騎兵,而且趙國也有條件良好的養馬場,這是其他中原國家所缺少的。廉頗、樂乘以及之後的李牧都是從邊境和遊牧民族打仗起家的,所以趙國的傳統和優勢應該是大開大合的騎兵作戰模式。

閼與之圍,由於地形對騎兵的限制,所以不是廉頗所擅長的,因此他也沒有把握去解閼與之圍。趙奢本人從田部吏出身,所以沒有受傳統戰法太多的侷限,打了一場短兵相接的突襲戰,從而奠定了自己在趙國的地位。

而趙括作為他的兒子,應該也是繼承了趙奢的這種戰法。古代印刷術不發達,識字率也不高,像兵書這種重要的文獻,基本都不會外傳,只會傳給自家弟子,形成累世兵家。家裡有一部兵書,兒孫都可以世代為將。只是趙括是紙上談兵,沒有透過實戰的磨礪,沒有很好的吃透趙奢的這種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山地戰法。

以前我們經常會覺得很疑惑,趙王為什麼會讓趙括去指揮長平之戰?真的完全是因為秦國人的反間計嗎?真的是因為趙王沒腦子嗎?

我們作為知道了戰爭結果的後來人,當然可以說趙括不行,但是如果我們站在一個未知的立場上來說,趙王選趙括其實是有理由的,或者我們可以假設如果趙奢那個時候還在世,讓他來指揮長平之戰和白起對決,也許趙國就不會敗得這麼慘。

長平之戰,秦趙兩國開啟了不同的國運-《資治通鑑》卷五筆記

首先,上黨地區是山區,地勢不夠開闊,所以地形限制了趙國軍隊優勢。

秦左庶長王齕攻上黨,拔之。上黨民走趙。趙廉頗軍於長平,以按據上黨民。王齕因伐趙。趙軍戰數不勝,亡一裨將、四尉。

秦數敗趙兵,廉頗堅壁不出。趙王以頗失亡多而更怯不戰,怒,數讓之。

剛開始由廉頗指揮,吃了不少敗仗,由於廉頗堅守不出,所以戰局不至於惡化;但是由於戰爭曠日持久,趙國要維持這麼大規模的軍隊作戰,對國力的消耗無疑非常巨大,能撐多久真不一定。作為國君,趙王肯定是想速勝的。

而且,由於頻頻吃敗仗,也會傷士氣,動搖軍心,所以換一個更適合山地作戰能速戰速決的將領,已經迫在眉睫。只是趙奢已經不在了,只能起用他的兒子趙括,趙括之前起碼在紙面上對他父親的戰略思想了然於胸。

長平之戰的過程和結果大家都耳熟能詳。主要想圍繞長平之戰前後,秦趙兩國的爭奪,和其他諸侯國的態度稍微梳理一下。

趙武靈王沙丘之變後,趙國基本上已經停止了上升的趨勢,而這時的秦國卻是如日中天,加上出了一個戰神白起,秦軍所向披靡,而且打下的地盤基本都被納入囊中,很少再吐出去;而其它的六國,在被秦國打了之後,基本上會再去找一家比自己弱的,打一仗,然後割回點土地來彌補秦國造成的損失,而損失最大的無疑是韓國和魏國,趙國和齊國相對還能維持一個平局。

1, 觸龍說趙太后。

長平之戰,秦趙兩國開啟了不同的國運-《資治通鑑》卷五筆記

趙國新君剛立,太后掌權,秦國趁機攻打趙國。這個時候趙國也只能找齊國求救。齊國要求太后最寵愛的長安君作為人質留在齊國。太后剛開始不捨得,後來在觸龍的一通說服下,以大局為重,將長安君送到齊國做人質,終於解了趙國之危。

掌握實權的太后好像都挺寵小兒子,如果讓她們選的話,她們可能會選兄終弟及,也就是大兒子當完皇帝傳給小兒子。而男的皇帝一般會選擇嫡長子,將皇位傳給孫子,而不是小兒子。

鄭莊公的母親武姜由於寵愛小兒子叔段,使他們兄弟爭位,導致他們母子掘地見母的故事;從漢景帝的母親竇太后,想讓他傳位給和他弟弟梁王劉武;而朱元璋選擇立自己的孫子朱允炆也不立其他的皇子為太子;康熙傳位給雍正,好像乾隆這個好皇孫也是一個主要的原因。

我覺得最重要的原因應該是:對於太后來說,只有立自己的兒子才能保證她的地位不變,如果立孫子的話,那她就成為太皇太后,這樣很有可能就輪不到她說話的份了,所以讓自己的兒子一個個輪流來當王,才能一直保證她太后的位置。但是對於男皇帝來說,因為皇位是終生制的,所以就沒有這個顧慮,他們反倒會更看重政權的延續性。

2,韓國為什麼要把上黨交給趙國?

上黨守馮亭與其民謀曰:"鄭道已絕,秦兵日進,韓不能應,不如以上黨歸趙。趙受我,秦必攻之;趙被秦兵,必親韓。韓、趙為一,則可以當秦矣。

這應該就是原因,上黨落到秦國手裡,就有去無回,韓國也必然滅國,讓給趙國然後讓趙國去和秦軍對抗,對韓國來說還有一線生機。

長平之戰,秦趙兩國開啟了不同的國運-《資治通鑑》卷五筆記

那趙國為什麼要接這個燙手的山芋呢?

因為上黨郡的戰略位置對於趙國來說非常有吸引力,拿下上黨能使趙國對外的形勢立馬開啟,往東能向中原地區開拓,往西也能壓制住秦國向趙國方向的擴張。所以長平之戰,其實也是趙國賭國運之戰。此役之後,趙國元氣大傷,從此無力迴天。

3, 公元前二五八年,秦國再圍邯鄲。

這次其他諸侯再也不能袖手旁觀了,唇亡齒寒的嗖嗖涼風,可能他們都感受到了。但是過程也很曲折,去楚國搬救兵的時候,出現了毛遂自薦這個典故,全憑毛遂在楚國朝堂上列舉了楚國和秦國的屈辱史,刺激了一下楚王的自尊心。

而魏國則有了信陵君竊符救趙這個典故。朱亥那四十斤的鐵椎,椎殺魏國主將晉鄙,讓人印象深刻。

第五卷最後提到的就是呂不韋的奇貨可居的故事了。

長平之戰,秦趙兩國開啟了不同的國運-《資治通鑑》卷五筆記

呂不韋娶邯鄲姬絕美者與居,知其有娠,異人從不韋飲,見而請之,不韋佯怒,既而獻之,孕期年而生子政,異人遂以為夫人。邯鄲之圍,趙人慾殺之,異人與不韋行金六百斤予守者,脫亡赴秦軍,遂得歸。異人楚服而見華陽夫人,夫人曰:“吾楚人也,當自子之。”因更其名曰楚。

而司馬光這裡也採用了,秦始皇嬴政是呂不韋兒子的這個說法,還挺有意思的。雖然我們都覺得這事有點不靠譜,秦國宗室不大可能會這麼不講究,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作為儒家人比較討厭焚書坑儒的秦始皇,想噁心噁心他,還是想說明讓商人摻和到政治裡來,就會搞得烏煙瘴氣。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