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五次親征蒙古,一生戎馬,諡號卻是文皇帝

2021-09-24由 漲姿勢喵 發表于 歷史

近期《大明風華》的熱播又掀起了一番明史熱,劇集描繪了朱棣傳奇的一生。朱棣,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四子,初封燕王,後從侄子朱允炆手中搶來皇位,成為大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後世常稱明成祖或永樂皇帝。

何為“文”?

“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紹修聖緒曰文;聲教四訖曰文”。“

文”在古代諡號中算是褒諡中頂級的存在了,成為古人一生追求的諡號。

諡號為文的都有哪些人,周文王姬昌,漢文帝劉恆,范仲淹諡號范文正公,蘇軾諡號文忠公,能諡號為“文”是對其一生極高的評價了。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五次親征蒙古,一生戎馬,諡號卻是文皇帝

朱棣戎馬一生,無論是早年為燕王,還是稱帝后,刀兵不止,常年征戰四方,靖難之役、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

按照其一生所為,稱為“武皇帝”似乎更為妥當,但死後的諡號為何卻被說是“文皇帝”?

可否稱為文皇帝

在唐以前,諡號都是一個字,但唐以後,皇帝的諡號變得不再客觀,而是幾乎囊括所有褒義詞。

比如太宗李世民諡號本來是“文皇帝”,武則天夫婦開創加封諡號的先河,將李世民的諡號加封為

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此後歷代皇帝為了顯示自身正統性,諡號變得越來越長。

所以事實上,“文皇帝”其實是不嚴謹的說法,朱棣駕崩後的原諡號為

“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

文治武功,仁孝雙全,什麼都有。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五次親征蒙古,一生戎馬,諡號卻是文皇帝

那麼是否可以將之稱為“文皇帝”呢?我認為是可以的,翻看明朝皇帝諡號:

朱高熾的諡號是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

皇帝。

朱瞻基的諡號是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天昭武寬仁純孝

皇帝。

朱祁鎮的諡號是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

皇帝。

朱祁鈺的諡號是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

皇帝。

可見,明朝皇帝諡號雖然長但還是有側重點的,那就是最後一個字。

朱棣的諡號中有“聖武”、有“文”,但可以肯定當時在定諡號時側重點還是想表現“文”而非“武”。

《名山藏》 明·何喬遠:“成祖文皇帝御諱棣太祖第四子也”。

一些明代作品中也是是可以見得朱棣被稱為文皇帝的記載,所以如果從朱棣的諡號中選取一個字為簡稱,那

稱為“文皇帝”並無不可。

明太宗變明成祖

朱棣死後,廟號本來是太宗,這也是王朝第二位皇帝的標準廟號,是嘉靖繼位後改了太宗為“成祖”。

中國曆代王朝在宗法制度上皆依據周禮,

《禮記·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

《禮器》:“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五次親征蒙古,一生戎馬,諡號卻是文皇帝

這個意思是說,太廟正殿中只能供奉七個皇帝,除了開國之君(一般是太祖)外,其他皇帝的牌位都是“親盡則祧”。

意思就是說,超出了與現任皇帝的親緣關係就要把牌位從正殿中挪出來,放到太廟後面的偏殿(稱為“祧廟”)中單獨供奉。而開國太祖則

“萬世不祧”

,不管關係多遠,都穩居太廟正中。

明朝的制度稍有不同,一般是供奉九位皇帝,除了朱元璋,多出來的就要去祧廟。

嘉靖是朱厚照的堂弟,因為朱厚照沒有兒子才繼承皇位,登上皇位後嘉靖帝執意要封自己的爹興獻王為皇帝,為此和大臣起了很大沖突。

嘉靖想把自己爹也弄進太廟去。但是那時候,太廟中的九個名額已經滿了,要是再塞進去他爹,就得祧一個出來。論親緣關係,朱元璋之下當然是朱棣和嘉靖最遠,所以如果要祧的話,無疑該把朱棣祧出來。

可是太宗皇帝實在英明神武,嘉靖實在不敢祧他,想要解決就只能抬高朱棣的地位,於是嘉靖十七年九月,

改朱棣的諡號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則改為“成祖”

,這樣可以使他與朱元璋並稱祖,同為“萬世不祧”之君,在太廟正中供奉。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五次親征蒙古,一生戎馬,諡號卻是文皇帝

這樣,被祧的就是除了太祖成祖之外的親緣關係最遠的皇帝,於是就該輪到仁宗朱高熾了。徐階等人也上書說“今仁宗為皇上五世祖,以聖躬論,仁宗於禮當祧”,於是興獻王成了睿宗,於嘉靖二十九年入太廟,而仁宗則被祧出來放進了後殿。

這就是朱棣從明太宗變成明成祖的原因,朱棣本人雖然是靠篡位上位,但本人是從未有過僭越之心敢與老爹朱元璋並稱祖的,這都是後世兒孫瞎折騰,所以嚴格意義上,我們應稱朱棣為“太宗文皇帝”

為何是文皇帝

為何朱棣諡號“文”需要從他的為政舉措上找答案。

朱棣本人在位期間命解縉和姚廣孝主持編寫《永樂大典》,這是中國古代編纂的一部百科全書類合集,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朱棣時期,改革和完善文官制度,廢除了丞相制度,加強了皇權的同時也逐步分權放權,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內閣制度的雛形。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五次親征蒙古,一生戎馬,諡號卻是文皇帝

朱棣為保證北京糧食與各項物資的需要,於永樂九年疏浚會通河,永樂十三年鑿清江浦,使運河重新暢通,加上南北經濟文化交流 。

他宣揚儒家思想以改變明初嗜佛之風,選擇官吏力求因才而用,為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和組織基礎。

朱棣重視監察機構的作用,設立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勵官吏互相告訐。設定鎮守內臣和東廠衙門,恢復洪武時廢罷的錦衣衛,懲治貪官並強化了集權統治。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五次親征蒙古,一生戎馬,諡號卻是文皇帝

可以說朱棣在位期間國際強盛、政治清明、百姓富足、文化多樣,可以說是開創了一段盛世,因此諡為“文”或“武”都是很貼切的。諡號中

“文”與“武”都是褒諡了,但與“文”相比,“武”的褒義中是暗含一定批判性的,

比如魏武帝曹操、漢武帝劉徹其一生都有兩面性。

所以最終選擇“文”而非“武”,這或許就是朱棣兒孫的一片孝心了,朱棣的一生足夠波瀾壯闊,後繼者最終用完美的“文”來詮釋他的生平。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