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120個人,能改變中國嗎?能,只要他們是少年

2021-09-23由 陌賞花開 發表于 歷史

相隔一個世紀,中國依然少年!

相信大家都在語文課上學過

《少年中國說》

,這是我國近代思想家梁啟超寫於1900年的散文。

120個人,能改變中國嗎?能,只要他們是少年

▲當時的梁啟超27歲

1900,正是戊戌變法失敗之年,作為這場變革的領袖之一,僥倖逃生的梁啟超並沒有頹喪,反而表現出一種昂揚的氣勢。

他堅信,中國有希望,有前途,因為中國還有無數少年——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別看彼時梁啟超還是“欽犯”,此文一出,

“少年”

一詞立即上了大清熱搜榜,成為一種時尚,更成為革命者、改革者競相使用的自稱。

120個人,能改變中國嗎?能,只要他們是少年

▲這場面,100多年前根本不敢想

現在,121年過去了,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太空探月球登火星,高鐵縱橫,軍力強大,中國的面貌有了翻天覆地,令人不敢想象的變化。而這一切,正是一百多年來的幾代“中國少年”所創造。

國家的未來在於青少年,這在當今是常識,但在晚清時代能認識到這一點卻並不容易。梁啟超寫出少年中國說,既來自於他本人的思想,也因為他看到了少年改變中國的現實。

在中國古代的文化傳統中,普遍尚老,以老為尊,以老為準,年輕人的活力,反而是莽撞、冒失、不成熟的代名詞。直到鴉片戰爭後,不斷捱打和失敗,才終於讓大清認識到,時代真的變了,光靠老頭們不行,也要靠年輕人。

120個人,能改變中國嗎?能,只要他們是少年

▲這些貧家孩子,意外地成為中國現代化的先驅

其實,在《少年中國說》出現之前,由容閎、曾國藩推動,清朝於1872至1875年間先後派遣過4批,共120人前往美國留學,即

“留美幼童”

。為什麼是“幼童”呢?因為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12歲,真的是不折不扣的“幼童”。

這批預定留學15年的幼童寄宿於美國家庭,進入美國的中小學校,學習近代科學技術。他們迅速適應了新環境,克服了語言障礙,朝氣蓬勃,成績優秀,即使在橄欖球、賽艇、棒球這些被認為是歐美人的傳統強項,也一樣表現出色,一位名叫鍾文耀的留學生成為耶魯大學首位華人賽艇舵手。

120個人,能改變中國嗎?能,只要他們是少年

▲美國大學賽艇隊,中國留學生C位

後來成為交通部長的梁敦彥,在高中畢業時進行了名為《北極熊》的演講,痛斥沙俄侵略,其中一句“俄國是竊賊”還成了當地流行語。來自廣東珠海的蔡紹基在《鴉片貿易》的演講中,揭露了英國用毒品貿易危害中國的行徑,他最後響亮地喊出:

“中國沒有死!她只是睡了,她終將會醒來,並註定會驕傲地屹立於世界。”

據不完全統計,到1880年,幼童們共有50多人考入美國各大學,其中耶魯大學22人,麻省理工8人,哥倫比亞大學3人,倫斯勒理工學院6人,哈佛大學1人。雖然大清派遣留學生的初衷只是維護朝廷統治,最終因為被頑固派攻擊,幼童們也沒有讀完15年就被撤回了,但客觀上,這批吸收到了新鮮空氣,英氣勃發的少年,仍然成為中國現代化最早的人才種子。

120個人,能改變中國嗎?能,只要他們是少年

▲1936年,當年的“幼童”也老了,然而他們引導了新一代少年

他們當中,從事工礦、鐵路、電報行業30人,其中包括我們熟知的“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還有“中國第一代礦冶工程師”吳仰曾。

從事教育事業者5人,包括清華大學首任校長唐國安,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校長蔡紹基。政界和外交界24人,包括北洋政府交通部總長梁敦彥、首位民國總理唐紹儀、促成美國退還“庚子賠款”的外交家梁誠。

進入海軍20人,14人成為將領,8人在中法戰爭和甲午戰爭中犧牲,其中包括濟遠艦大副沈壽昌、與鄧世昌一同殉國的致遠艦大副陳金揆。

其餘留美幼童,後來多數成為作家、教師、商人、報人、工程師,他們不僅親身參與了建設和革命,又培養和影響了更多的青少年——曾經的老大帝國,漸變為少年中國!

其實,這是一個普遍規律在中國的具體體現。因為世界,終究是年輕人的世界,許多開創性的文明成果,多為年輕人所創造。以數學和物理學為例,很多數學家都是在30歲之前就完成了自己最偉大的成就,而1900-199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的創造高峰期在25-45歲之間,平均年齡36。1歲。

120個人,能改變中國嗎?能,只要他們是少年

▲1949年,楊振寧(27歲)、吳大猷和馬仕俊

人類的發展,正是建立在這些由年輕人創造的文明成果之上,具體到中國,就是“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上一個百年中,正是因為有了正確和遠大的理想,幾輩少年接力,才創造了中國崛起,造福自身也造福世界的奇蹟。

今天的中國,仍然需要少年的朝氣,而今天的少年,相比他們的前輩,物質條件更好,有了更多選擇,也面臨著更多的誘惑,所以也需要更加精細的關懷和引導。

青少年要健康成長,他們的榜樣,當然就要是那些真正做出了貢獻的傑出人物——

要追星,就要追那些恆久發光的知識明星!

120個人,能改變中國嗎?能,只要他們是少年

▲我要是追上光,會發生什麼?

比如,愛因斯坦在16歲時就曾經做過出天才的“追光”思想試驗,他的榜樣就是更早的科學家馬赫和哲學家休謨,他們是少年愛因斯坦的指路人。中國量子之父潘建偉,在一次演講中深刻影響了一位名叫陸朝陽的同學,他後來成為超級計算機“九章”的設計者。

在2018年和2019年,軍武菌曾兩次參加短期支教活動,就收穫過幾個航空迷和軍事迷。

120個人,能改變中國嗎?能,只要他們是少年

在2018年的航空課上,孩子們普遍表現出對飛行的強烈興趣,有的孩子當場就表示將來要當飛行員或者飛機設計師,因為這是他們在課本知識之外,第一次接觸到有關航空的系統知識,新鮮又震撼,印象十分深刻。

120個人,能改變中國嗎?能,只要他們是少年

2019年的軍事課上,生活在內蒙草原上的孩子們,特別是男孩子,對武器裝備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眼裡都放著光。有個小朋友還特別學了怎麼敬軍禮,反覆說自己將來要當坦克兵。

只是一個具備初步專業知識的臨時老師,只是帶來了外面的精彩世界之中很小的一部分,就讓孩子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麼試想一下,如果有一百位頂尖的科學家、藝術家,出現在千千萬萬的青少年面前,現身說法,親身教導,更是如同點亮了一座座耀眼的航標,效果不知道比高到哪裡去了。

正如上幾輩人在少年時的拼搏和奮鬥一樣,只要引導得當,了真正的科學明星和藝術明星,在網際網路時代成長起來的新一代的

“追光者”

,就必將成為未來中國的建設者和探索者,是中國之光,更是世界之光——

少年永強,則國永強!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