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周瑜心胸狹窄妒賢嫉能?他若不是英年早逝,三國未必不歸吳

2021-09-15由 光說歷史 發表于 歷史

周瑜心胸狹窄妒賢嫉能?他若不是英年早逝,三國未必不歸吳

赤壁懷古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宋代大文豪蘇軾的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第一次讀到這闕詞時,總以為“羽扇綸巾”指的是諸葛亮。可不是麼,從小看《三國演義》, 唐老師扮演的諸葛亮頭戴高冠、輕搖羽扇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但當我們仔細去看註解時,卻會驚奇地發現,這個詞指的居然是那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東吳大都督周瑜。這我可接受不了,一個心胸狹窄、妒賢嫉能、最後被活活氣死的傢伙,他也配的上“羽扇綸巾”這麼“仙” 的詞?莫不是東坡居士喝醉了酒?

但是,翻開歷史才發現,東坡居士並沒有喝醉酒,“羽扇綸巾”真的是周瑜的專屬名詞,我們對公瑾的誤會深矣!

周瑜心胸狹窄妒賢嫉能?他若不是英年早逝,三國未必不歸吳

周瑜畫像

公瑾當年意氣發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人。他出身名門望族,祖父一輩在東漢時曾官至太尉。長大成人的周瑜就一個字形容——“帥”

:“瑜長壯有姿貌。”

一時不知迷倒多少大家閨秀。

周瑜雖然是世家子弟,卻頗有理想,與年歲相當的孫策志趣相投。191年,孫堅因攻打荊州牧劉表而被劉表的部下黃祖埋伏所殺。年僅19歲的孫策白手起家,一邊召集兵勇,一邊向袁術討還老爹的舊部,拉起了一支兩千左右的隊伍,意圖謀取江東。

當時周瑜正在做丹陽太守的叔叔那裡,得知此訊息後,周瑜與孫策合兵征戰,所向披靡,稱霸江東。周瑜的才能引起了袁術的注意,於是把他調到自己身邊做將軍(當時孫策名義上還是歸袁術管),想招攬他。一邊是事業剛剛起步的好兄弟,一邊是實力雄壯的大老闆。周瑜很快就有了決斷,他找了個藉口回到了孫策身邊。

孫策對於周瑜的迴歸很高興,親自迎接,封他為建威中郎將,並劃撥了兩千兵馬給他統領,這一年,他們都24歲,兩人聯手南征北戰,不但打下一片大好江山,還分別娶了大喬小喬,成為一時佳話。

後來,孫策被刺殺身亡,而繼承人只有一個年僅18歲、只會跟在他們屁股後面晃盪的孫權。作為江東基業的元老,周瑜完全可以自己上位,但他卻沒有這麼做。而是一邊扶持孫權穩固政權,一邊繼續開疆拓土壯大實力。

周瑜心胸狹窄妒賢嫉能?他若不是英年早逝,三國未必不歸吳

赤壁之戰千古傳

要說周瑜之前的表現算中規中矩,那麼赤壁之戰就是讓他流傳千古的“神來之作”。當時,周瑜以前部大都督的身份前去征討江夏,而江北的曹操則是一番大刀闊斧,直取荊州。荊州易主,東吳在曹操的大軍面前再無遮攔,一時間山雨欲來,新生的東吳政權搖搖欲墜。而屬於周瑜的歷史時刻終於到來。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號稱80萬的水路大軍陳兵江北,直逼東吳。面對大軍壓境,東吳內部“主降派”佔了主流:

“曹公豺虎也,然託名漢相,挾天子以徵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衝鬥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愚謂大計不如迎之。”——《三國志》

大概意思是曹操本是虎狼之輩,又有獻帝在手,挾天子以令諸侯,名正言順,我們要是反抗,到時候可能不好辦。而且東吳能依仗的,只有長江天險,但是曹操得了荊州劉表的水軍,這個天險就沒了……

總之一句話,打又打不過,罵又罵不過,除了投降沒別的活路了。

周瑜心胸狹窄妒賢嫉能?他若不是英年早逝,三國未必不歸吳

赤壁之戰

在一片哀嚎聲中,周瑜的聲音顯得格外刺耳:

“不然。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周瑜並不是有勇無謀之輩,他仔細分析了對戰雙方利弊,得出了“此戰可行”的結論:

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三國志》

按周瑜分析,眼下曹操雖然表面看著銳不可當,但是已經犯了後方空虛、揚短避長、糧草不濟、水土不服四個兵家大忌。於是他自請率三萬精兵,迎戰數以幾十倍計的曹操大軍。

關於赤壁之戰的過程,想必大家都瞭解了,在此就不在贅言。但要強調一點的就是,赤壁之戰作為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跟諸葛亮基本上沒啥關係。“舌戰群儒”、“借東風”都是演義虛構的,而“草船借箭”倒是確有其事,但並不是發生在赤壁之戰,而且那也是人家孫權乾的。

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魏略》

周瑜心胸狹窄妒賢嫉能?他若不是英年早逝,三國未必不歸吳

周瑜京劇扮相

羽扇綸巾談笑間

周瑜一生雖為武將,但性格溫良儒雅,江東父老都親切地喊他周郎。周瑜雖然是武將出身,但卻是一位儒將。他不僅彈得一手好琴,還對音律頗為精通,就算喝醉了酒,只要琴女彈錯了音,他馬上就能聽出來,並且會立刻轉頭看向那個彈錯音的人,心情好時還會予以指點。

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三國志》

“曲有誤、周郎顧”

的典故由此誕生。據說當時許多琴女在彈琴的時候故意彈錯音,就是為了要博帥氣的周瑜看一眼,一時成為美談。唐代詩人李端曾作詩云: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周瑜心胸狹窄妒賢嫉能?他若不是英年早逝,三國未必不歸吳

周郎顧曲

在《三國演義》裡,為了體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把周瑜刻畫成了一個心胸狹窄、妒賢嫉能的人,最後被諸葛亮活活氣死。但正史上,周瑜並不這樣。《三國志》評價他

“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

深得人心,只是與老將軍程普合不來。

據《江表傳》記載,程普作為三朝元老,從孫堅開始,就為孫家出生入死、立下汗馬功勞。所以經常對年紀比自己輕、資歷比自己淺的周瑜擺架子,甚至倚老賣老。但是周瑜對此並不以為意,反而更加恭敬他。

後來程普漸漸悔悟,對周瑜十分欽佩,並對身邊人說,跟周瑜交往,就跟喝甘甜的美酒一樣,不知不覺就陶醉了。

“與周公謹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江表傳》

然而,或許天妒英才,210年,躊躇滿志的周瑜與孫權敲定了西進計劃,集結兵馬進發。大軍剛剛行進沒多久,周瑜就病逝,一代將星就此隕落,時年36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