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崤山之戰:秦晉之好破裂,秦國東出的首次嘗試,卻慘遭全軍覆沒

2021-08-14由 養浩讀史 發表于 歷史

崤山之戰乃是晉秦爭霸戰爭中所發生的一場大戰。此戰發生於公元前627年,是一場典型的伏擊戰,全殲秦軍三萬人,給想要爭霸天下的秦國當頭一棒。

戰爭背景:

秦穆公在位時期,日漸強盛的秦國不滿足於當地“地狹人窮”的情況,欲爭霸中原,但東出道路卻為晉國所擋。因此,欲要爭霸中原,便要先把東出的“攔路虎”—晉國給清理掉。

公元前628年晉文公和鄭文公去世,秦晉兩國關係急轉直下,秦穆公認為兩國國君新喪,國內不穩,是很好的出兵時機,於是打算出兵越晉境偷襲鄭國。

崤山之戰:秦晉之好破裂,秦國東出的首次嘗試,卻慘遭全軍覆沒

而當時的鄭國地處中原,交通便利,農業和商業都十分發達。一旦佔領鄭國,那麼秦國就可以將勢力範圍伸入中原,在日後攻打晉國就可以形成兩面包夾之勢。況且此前秦國曾在鄭國駐守一支軍隊,裡應外合之下,必有所成。

但當時的主政大夫蹇叔和百里奚不贊成出兵,認為軍隊師出無名,有趁火打劫之嫌,且孤軍深入晉國境內,一旦被伏,就會造成巨大的損失,不應該出兵。

但秦穆公不聽,執意襲鄭。他任命派百里奚的兒子孟明視、蹇叔的兒子西乞術和白乙丙三人為將。

出發前,蹇叔哭著告誡兒子:“我看著你們出發,再也看不到你們回來了。這次遠征,晉國人一定在崤山截殺你們。崤山有兩座山,那南邊的山是夏帝皋的墳墓;那北邊的山,是周文王避風雨的地方。你一定死在這中間,我到那裡收你的屍骨吧。”可見,這次戰爭秦國大臣是不看好的。

戰爭過程:

崤山之戰:秦晉之好破裂,秦國東出的首次嘗試,卻慘遭全軍覆沒

春秋時期,人口密度低,多集中於城池內,而城與城之間就會留有很大的空隙。秦軍就是利用這些隙地秘密行軍,穿越多個國家,一路十分順利,如果不是一個巧合,秦軍此次的作戰說不定就會成功了。

在秦國到達滑國時,碰巧遇到了一位名叫弦高的鄭國商人,商人那敏銳的嗅覺讓弦高猜出了秦軍的意圖,他一邊派人將情況報告國內,一邊以假裝以鄭王的名義告訴孟明視自己早已等候多時,孟明視驚疑不定,以為鄭國早有準備。而實際上,鄭國對秦軍的行動一無所知,鄭文公始終矇在鼓裡,直到弦高傳來訊息,他才大驚失色,立即趕走了留守鄭國的秦軍。

崤山之戰:秦晉之好破裂,秦國東出的首次嘗試,卻慘遭全軍覆沒

鄭國已經全面戒備,失去先機的秦軍已經沒有偷襲的機會。但秦軍主帥孟明視並不想這麼快回去,畢竟出征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為了挽回損失,秦軍轉道滅了滑國。

秦軍此次行動自以為隱蔽,卻早已被晉國探知,幫助晉文公爭霸中原的先軫力排眾議,得到了大多數將領的支援,決定對秦不宣而戰,從而達到打擊秦國,維護霸主地位的目的。

晉國偵查得知秦師返歸,即命先軫率軍秘密趕至崤山,並聯絡當地擅長山地戰的姜戎,埋伏於隘道兩側。崤山是秦軍的必經之路,同時地勢險要,史書上這樣描述:“其北皆河流,翼岸巍峰插天,約谷深委。終日走硤中,無方軌列騎處。”是一個很適合埋伏的地方。

崤山之戰:秦晉之好破裂,秦國東出的首次嘗試,卻慘遭全軍覆沒

崤山

進入崤山山區,晉軍埋伏在原上,姜戎埋伏在溝谷,布好口袋陣形等待秦軍進入伏擊圈。晉襄公雖處於守喪期間,仍隨軍出征,並將喪服染成黑色,極大地鼓舞了晉軍計程車氣。此刻,晉軍萬事皆備,只差秦軍的到來。

公元前627年四月三十日,回師的秦軍進入到崤山最險峻的地段,當秦軍全部進入崤山北麓隘道時,先軫一聲令下,埋伏在兩邊山上的晉軍瞬間投下炮石、滾木,同時埋伏在秦軍前面的晉國最精銳的戰車部隊瞬間將出口堵死,而後擅長山地戰的姜戎人從山坡向下衝鋒,又把後路堵死。秦軍猝不及防下被殺的大敗,雖奮力抵抗,但最終全軍覆沒,三名主將被抓。秦軍東出的夢破滅了。

戰爭評述:

此戰作為經典的伏擊戰,充分展示了伏擊戰中的地形的重要性。而秦穆公戰略上的分析失誤和秦軍路上巧遇弦高也為此次失敗奠定了基礎。同時,秦軍的保密措施並不嚴密也讓晉軍探知了秦軍的動向,從而令秦軍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落入被動,最終導致大敗。

後話:

秦穆公的內心裡已經在對晉國的戰略目標上發生了質的轉變,他決定放棄與晉爭霸的亡國之策,改而向西進軍,夯實國基,對晉國採取的則是戰術騷擾。秦國東出的雄心被遏制了,此後的重心便放在西進上,開闢了國土千餘里,稱霸西戎,為秦國的強大奠定了基礎。

而晉國也在晉襄公的帶領下維持著霸主地位,直至三家分晉。

此戰,後人有詩云:

千里雄心一旦灰,西崤無復只輪迴。

休誇晉帥多奇計,蹇叔先曾墮淚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