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民國文學風雲人物傳(王國維)

2021-07-31由 水滴投研 發表于 歷史

民國時期(1912-1948),是我國曆史上一個令人回味的時期。在這短暫的幾十年中,大量西方文化不斷地湧進中國,對我國的傳統文化形成了強烈衝擊。同時,它也是中國傳統社會像現代社會的重要過渡時期。既有新與舊的交鋒,也有中國和西方、傳統和現代的碰撞。從社會秩序來說,民國時期確實混亂,國家分裂、軍閥混戰、外地侵略、內戰頻仍;但就在中國學術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而言,民國卻是承上啟下的重要時期。

王國維

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德楨,字靜安,又字伯隅,初號禮堂,晚號觀堂(甲骨四堂之一),又號永觀,諡忠愨。浙江杭州府海寧人,中國學者、國學大師。

出生

1877年,王國維出生於浙江杭州府海寧鹽官的一個書香世家。其父王乃譽精於書畫、篆刻、古文詩詞,對兒時的王國維有很大影響。

求學

1882年,王國維入私塾,師從潘紫貴及陳壽田先生。

1892年7月,入州學,參加海寧州歲試,以第二十一名中秀才。與陳守謙、葉宜春、諸嘉猷被譽為“海寧四才子”。

1898年,二十二歲的他進上海《時務報》館充書記校對。利用公餘時間,他到羅振玉辦的“東文學社”學習外文及理化,開始接觸西方文化,結識金石學家羅振玉。

1901年秋,王國維在羅振玉的資助下赴日本入東京物理學校。次年夏,因病回國。

入仕

1903年起,王國維在羅振玉的推薦下任教於通州和江蘇師範學堂,講授哲學、心理學、倫理學等。同時埋頭文學研究,開始其“兼通世界之學術”的“獨學”階段,寫出《紅樓夢評論》等多篇哲學、美學論文。後自編為《靜庵文集》,於1905年出版。

1907年,王國維隨羅振玉入京師,就任清政府“學部總務司行走”、圖書館編譯、名詞館協韻等。期間,著《人間詞話》等名著。

精研學問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王國維隨羅振玉前往日本京都,從此以前清遺民自居。在羅振玉的幫助下,王國維得以靜下心來做學問,其研究方向開始從哲學、文學轉向經史、小學。他與羅振玉在學術上相互交流切磋,協助羅氏整理大雲書庫藏書,得以盡窺其所藏彝器及其他石器物拓本。王國維以古文字學為基礎,研究古代中國歷史,從古器物到古代書冊、服裝、建築,各方面皆有涉及,著述極豐。所著《宋元戲曲考》是中國最早的一部關於戲曲歷史的書籍。在日本期間王國維“生活最為簡單,而學問則變化滋甚。成書之多,為一生冠。”

回國

1916年,王國維受上海著名猶太富商哈同聘請,返回上海任倉聖明智大學教授,編輯學術刊物,並繼續從事甲骨文、考古學研究。又為藏書家蔣汝藻編《密韻樓書目》,並參加纂修《浙江通志》。

1917年,著《殷周制度論》,指出“中國政治與中國文化之變革,莫劇於殷周之際。”。

清華導師

1922年,受聘為北京大學國學門通訊導師。翌年,由蒙古貴族、大學士升允舉薦,與羅振玉、楊宗羲、袁勵準等應召任清遜帝溥儀“南書房行走”,食五品祿。王國維得以窺見大內所藏秘籍,曾檢理景陽宮藏書。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驅逐溥儀出宮。王國維引為奇恥大辱,憤而與羅振玉等前清遺老相約投河殉清,因家人阻攔而未果。

1925年4月到任籌備中的清華國學研究院,1925年9月14日該研究院第一屆開學。王國維講授的課程有《古史新證》、《尚書》、《儀禮》、《說文》等;指導研究的範圍有經學(含《書》、《禮》、《詩》)、小學(含訓詁學、古文字學、古音韻學、《說文》部首研究)、上古史、金石學、蒙元史等。這一時期的王國維,雖然開講課程仍然不出經史小學,課餘的研究方向大變,主攻西北史地學、蒙元史學,這也是1927年逝世前最後兩個研究領域。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號稱清華國學四大導師。

自沉

1927年6月2日,王國維留下遺書,言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事變,義無再辱”。當日自沉於頤和園昆明湖,原因說法不一,及後葬於福田公墓。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