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清宮謎案:嘉慶是暴斃於雷擊,還是猝死於心臟病?

2021-06-29由 蕭家老大 發表于 歷史

清宮謎案:嘉慶是暴斃於雷擊,還是猝死於心臟病?

清宮謎案:嘉慶是暴斃於雷擊,還是猝死於心臟病?

嘉慶皇帝的家族有長壽的基因,父親乾隆皇帝活了八十九歲,兩個兄長儀親王永璇今年七十六歲、成親王永瑆六十九歲,身體依然硬朗。而且,據《清仁宗實錄》記載,迄今為止,嘉慶皇帝似乎沒生過什麼病。太醫院簡直成了個“閒散衙門”,御醫每天晚來早走,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清閒得自己都覺得無聊。因此,嘉慶皇帝對長壽信心十足,由於這個六十大壽辦得不盡如人意,所以,嘉慶皇帝閒暇時總結經驗教訓,時常嘮叨將來七十大壽應該如何如何辦。

然而,嘉慶皇帝怎能想,哪裡還有什麼七十大壽,這個六十大壽就是他一生中的最後一個生日。天下固然沒有不散的宴席,但這場宴席未免散得早了點兒。因為嘉慶皇帝死得突然,死得蹊蹺。

到了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 年)七月,嘉慶皇帝放出一個口風,要搞一次木蘭秋獮,秋天到木蘭圍場去打獵。這是康熙時代確立的規矩,並且成了一種皇家制度。嘉慶皇帝前往行獵的次數並不多,在位二十五年,不算這次,去過七次。

沒想到,皇帝的這一計劃招致群臣的強烈反對,大家提出了兩點理由:第一,去年剛剛去了一次,今年再去,花費太大;第二,長途跋涉,口外早晚溫差懸殊,擔心皇帝身體不適。前一個理由是迎合嘉慶皇帝的節儉心理;後一個理由是表達對皇帝的關愛,目的是打消皇帝行獵的念頭。

嘉慶皇帝絲毫不懷疑自己的身體狀況,而且,他根本就不相信群臣有這份孝心,在他看來,群臣反對的根本原因是懶惰和貪圖享樂,不願意跟他跋涉這一趟。一想到這裡,不禁怒氣沖天,據《清仁宗實錄》記載,他說:“秋獮歲舉,講武習勞,既藉以倡率戎行,不忘舊俗……諸臣若存偷安之心,微言示意,經朕覺察,立置於法,決不輕恕。”意思是說:每年秋天行獵,是為了鍛鍊軍事素養,習慣於勞苦,既用來鍛鍊軍隊,也藉以表示不忘傳統。你們要是存在偷懶的心,轉彎抹角地跟我說,讓我發覺了,立即法辦你們,一點兒也不會手下留情。皇帝的話說到這個份兒上,就等於封口了。於是,滿朝官員緘口不言,紛紛回家打點行裝,準備隨扈行圍,但並不服氣,心想,現在木蘭圍場獵物日漸稀少,基本上就剩下兔子了,打兔子能鍛煉出什麼尚武精神?

嘉慶二十五年七月十八日,嘉慶皇帝自圓明園啟程,領著皇次子綿寧、皇四子綿忻和王公大臣等,踏上了這次行獵的征程。據《清仁宗實錄》記載,嘉慶皇帝心情不錯,當時,正逢北方金秋時節,雲淡風輕,冷暖適宜,沿途滿眼豐收在望的莊稼,令人頗感欣慰。

前往木蘭圍場的第一站是承德。在清朝的時候,皇帝從北京去承德要七天的時間。此間,嘉慶皇帝雖然主要是坐轎,但依然耗費較大體力,而且,飲食起居不比宮中,一路上還要處理政務,十分疲勞,身體免疫力下降。出了古北口之後,頓時感覺早晚十分寒冷,有些官兵還感冒了。

二十三日午後,嘉慶皇帝開始感覺頭暈、頭疼。御醫立即前來診治,認為是“偶感暍暑”(輕度中暑)。看來,當時的嘉慶皇帝和御醫都作出了錯誤的判斷,沒重視這一先兆。如果立即停止前進,在行宮靜養(沿途有些行宮),嘉慶皇帝可能會有生機。但恰恰相反,君臣都忽視了這一點,繼續向承德進發。

二十四日上午,嘉慶皇帝一行抵達廣仁嶺,承德官員、蒙古王公在此迎駕,嘉慶皇帝雖然身體欠安,但心情愉快,下轎向東望去,外八廟的金頂像繁星一樣散佈于山巒之間,加上此處路途平坦寬闊,一時心血來潮,也可能是為了顯示自己騎術的精湛和身體的硬朗,決定棄轎換馬。群臣、太醫、太監紛紛勸阻,嘉慶皇帝興致很高,大家說服不了皇帝。於是,試馬大臣牽過皇帝的御用寶馬,策馬賓士了一圈,證實御馬狀態良好,然後撥轉馬頭,跑回皇帝的身邊,下馬俯身在地。嘉慶皇帝在群臣的扶掖之下,踩著試馬大臣的後背,騎上了這匹良駒,一抖韁繩,策馬飛奔。

應該指出,在嘉慶皇帝走向死亡的過程中,這一環節十分關鍵。別看馬跑得氣喘吁吁,其實,騎在馬上的人也很緊張和疲勞。嘉慶皇帝畢竟是一個年過六旬的老人,平日養尊處優,冷不丁兒來了一場“大運動量”,血壓、心肺都要承受很大壓力,肯定熱汗橫流,加上塞外的秋風一吹,病情能不加重?

當天午後,抵達承德,嘉慶皇帝不辭勞苦,立即到城隍廟、永佑寺拈香行禮,隨後入住避暑山莊,還處理了幾件公事。當晚,病情有加重的趨勢,太醫開了參麥定喘湯、通關散等服下,病情未見明顯好轉,但君臣依然沒太當回事兒。

二十五日,嘉慶帝生命中的最後一天。清晨五點,一夜未曾安寢的嘉慶皇帝起床,梳洗完畢,開始閱讀祖宗的《實錄》。這是他幾十年的習慣,無論多麼繁忙,都要堅持每天閱讀一卷。讀完《實錄》,簡單用過點心,開始處理政務。

快到中午的時候,軍機大臣前來覲見,拿過嘉慶皇帝批閱的檔案一看,立即說,皇上需要休息,不能工作了。為什麼呢?因為此時嘉慶皇帝寫的字,大臣已經難以辨認了,可見,皇帝的思維已處於混沌之中。這一勸,嘉慶皇帝也覺支撐不住了,在太監的攙扶下上床休息,沒想到,這一躺下就陷入了昏迷狀態。

太醫、皇子、王公大臣圍著昏迷的嘉慶皇帝團團轉,無計可施,據說,躺在床上的嘉慶皇帝有時口鼻亂動,幾次想抬起手臂,很明顯,嘉慶皇帝有話要說,但終於沒有作出任何表示。群臣急得直跺腳,紛紛前往佛堂焚香叩拜,祈求佛祖保佑。同時,軍機大臣下令封閉避暑山莊,只許進,不許出,事態十分緊張,人們臉上憂鬱重重。晚上七點的時候,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裡響起了一片哭聲。這哭聲在漆黑的夜晚,在寂靜的承德,被傳得很遠很遠。

主宰中國命運二十多年的嘉慶皇帝去世了,終年六十一歲。嘉慶皇帝死得太突然,太蹊蹺,沒有明顯的先兆,否則,君臣為什麼還會長途跋涉來到承德,難道就為了死在這裡嗎!

自打清朝入關開國以來,嘉慶皇帝是第一個死在北京以外的皇帝,當時,承德方面連一口合適的棺材都沒有。

嘉慶皇帝的死因是什麼呢?耐人尋味的是,向天下頒發的《嘉慶遺詔》以及後來編成的《清仁宗實錄》《清宣宗實錄》均未提及嘉慶皇帝的死因。按說,嘉慶皇帝死的時候六十一歲,年齡不算很大,事前又沒有很明顯的先兆,突然死亡,若不把死因向天下交代清楚,難免議論紛紛。但是,《嘉慶遺詔》僅籠統地說:“迨抵山莊,覺痰氣上壅,至夕益甚,恐克弗瘳。” 意思是說,抵達避暑山莊的時候,感覺胸口堵得慌,到了晚上越來越嚴重,估計是好不了了。

據《清宣宗實錄》記載:“遘疾三日,漸至大漸。”也就是說,病了三天,逐漸就不行了,“大漸”是皇帝病重的專用語,說得十分籠統模糊,語焉不詳。

此後,各種史書對嘉慶皇帝的死因往往一筆帶過,比如《清史稿》就採用了模糊處理的方式。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以來,有一種說法,認為嘉慶皇帝是在避暑山莊遭雷擊身亡,而且,據說是得自皇族後人的口述,因關係皇家體面,故嚴守機密雲雲。

其實,這一說法全不可信,因為有一個無法彌補的破綻: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帝王身後總有一條由太監、侍衛、大臣組成的長長的“尾巴”,少則上百人,多則上千人,即使晚上睡覺,裡外服侍、護衛的人也不少於幾十個。如果真遭雷擊,怎麼會偏偏擊死一人,而這人居然就是萬乘之尊的皇帝!

就算是真的這麼湊巧,就擊死了皇帝一人,而目擊者肯定近百,得自傳聞者將上千,這個秘密怎能保住?古人講,三人就不能共秘密,何況數百上千人!退一步說,即使保密保過了道光、咸豐兩朝,待同治、光緒年間時過境遷,誰肯將這等“猛料”爛在肚子裡,繼續保密?更匪夷所思的是清朝滅亡後,人們依然“保密”,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所以,雷擊身亡說應不可信。

嘉慶皇帝屬猝死無疑。什麼病可能導致猝死呢?

當時,嘉慶皇帝處在四種狀態中:

第一,《清宣宗實錄》中有這樣一句話:說嘉慶皇帝“天體豐腴” ,也就是說他較胖。還有一點也應該考慮進去,嘉慶皇帝不僅身體較為肥胖,而且好喝酒,酒量在三四兩,不算太大,但經常喝。再加上清朝帝王的御膳以雞鴨豬羊肉為主,長期食用高蛋白、高膽固醇的食物,又缺少運動,由此來看,嘉慶皇帝可能有高血壓的病史。因為肥胖、飲酒、高熱量的食物、缺乏運動都對血壓不利。

第二, 二十多年來,嘉慶皇帝為治理這個龐大的帝國耗盡了全部心血,雄心壯志與殘酷現實之間的落差太大,沒有一天輕鬆,長期處在勞累、憂傷、壓抑和煩躁之中。後來,道光皇帝說他父親嘉慶皇帝一輩子“宵旰勤勞,曾無一日稍紓聖慮”,就是說顧不上吃飯睡覺,沒過過一天舒心的日子,並非十分誇張。這種心理狀態對很多種疾病都有推波助瀾的作用,對於一個高血壓患者來說,更為不利。

第三,去世前三天感覺不適,但未引起注意。其不適的症狀有兩個:首先,“偶感暍暑”,出現輕度的中暑情況,頭暈、頭疼;其次,二十四日起感覺“痰氣上壅”,應該說的是胸悶、心痛,而且,越來越嚴重。

第四,此時年逾六旬,又經長途跋涉,身體處在興奮和疲勞之中。在這四種狀態下猝死,病因最有可能是心臟病或腦出血,而這兩種病又關係密切。

從中午發病,到傍晚去世,去世的前三天“偶感暍暑”,出現頭暈、頭疼的症狀來看,腦出血的可能性大;從“痰氣上壅”,胸痛、胸悶的角度來看,心臟病的可能性大。那麼,到底哪種病可能性更大呢?應該是心臟病的可能性更大,因為腦出血不可能胸悶、胸痛,而心臟病不僅胸悶、胸痛,也可能頭暈、頭疼。嘉慶皇帝可能死於心臟病中的冠心病急性心功能衰竭。在清朝,由於普遍營養不良、生活節奏舒緩、沒有環境汙染等因素,中國人患高血壓、心臟病的十分罕見,太醫院的御醫可能對嘉慶皇帝有所誤診。其實,即使不誤診,以當時的醫療水平也無計可施。這種病一旦發作,立即昏迷,很快死亡。

可以肯定,嘉慶皇帝是因病猝死,不是遭雷擊身亡。也算正常死亡,只是太突然了。

(本篇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