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殷商古國——瓦國,瓦族人擅長製陶,瓦崗寨得名於此

2021-06-04由 堰風來襲 發表于 歷史

古典小說《隋唐演義》中,有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瓦崗軍,被人所熟知。瓦崗軍即瓦崗寨起義軍,是隋末農民起義隊伍中最有名的一支,得名於其所在地

瓦崗集

,堪稱亂世英雄的搖籃。瓦崗集就在今天的河南滑縣東南一帶,今有

瓦崗寨遺址

。其實在三千多年前的夏商時代,這裡曾有一支以“瓦”命名的族氏,至少在商代已形成瓦國。《路史·國名紀》載:“

瓦,邷也。衛地有邷亭,在胙城。

”瓦國,也作邷國,春秋屬衛地。胙城,即河南延津縣胙城鄉一帶,西周時這裡有個姬姓胙國,後被東北部的南燕國吞併,南燕國消亡後,成為

衛國

的瓦邑。

殷商古國——瓦國,瓦族人擅長製陶,瓦崗寨得名於此

瓦崗寨起義軍遺址

但是春秋時代的瓦地或帶瓦地名有多處,真正的瓦國故地或瓦族起源地一時也難以確定。《左傳·隱公八年》載:“

齊人卒平宋、衛於鄭。秋會於溫,盟於瓦屋。

”前715年,齊國出面調解宋、衛與鄭國之間因“東門之役”引起的政治問題。秋天各方代表在溫地會晤,結盟於瓦屋。這說明瓦屋在溫地或溫地附近,溫地,即河南溫縣,瓦屋不太可能跑到當時屬於胙國的延津和滑縣一帶去。《左傳·定公八年》載:“

公會晉師於瓦。

”前502年,魯君在瓦地會見晉軍。杜預注:

“瓦,衛地……燕縣東北有瓦亭。

”燕縣,今河南新鄉延津縣、滑縣一帶,胙國亡後,成為姞姓南燕國地盤。南燕國亡後,歸屬衛地。除卻以上兩地,還有一處地方也跟瓦族有關,即今天的河南清豐縣瓦屋頭鎮,也當是瓦族人聚集地遺址。以上三處瓦地均在河南境內,相隔不算太遠,都處於殷商王畿之內,當是商亡後瓦人遷徙足跡。按姓氏追溯,商代有一支邷姓與殷商後裔宋國宋氏有歷史淵源,那麼很有可能商代瓦國出自子姓。瓦國地處殷商王畿中樞,必與王室關係非同尋常。

殷商古國——瓦國,瓦族人擅長製陶,瓦崗寨得名於此

戰國文字 瓦

“瓦”的本義並非現在我們所理解的用來蓋屋的“瓦片”,但瓦片用於建築的歷史也較早,《史記·龜策列傳》中就有“

桀為瓦室,紂為象郎

”的記載,翻譯過來就是說夏桀修建帶瓦片的居室,商紂建造象牙廊屋。可見當時瓦片是極為奢侈的,雖然按記載夏代始用瓦片蓋房,但目前相關瓦片的考古資料卻停留在周代。“瓦”字不見甲骨文和金文,從戰國文字以及其它“瓦”作偏旁的文字來看,“瓦”字帶“攴”,作“手持”之義,本義跟“製陶”有關。“瓦”是個後起字,真正的“瓦”字已消失,或許有幸存於甲骨卜辭中,只是未能識得。《說文解字》說“瓦”為已燒土器之總名,也可以說是所有陶器的總稱,這讓我們想到另一個字:缶。商代有

缶國

,根據甲骨文,“缶”的本義為“搗泥製坯”,即未經火煅燒的土坯叫“缶”,燒製後的陶器叫“瓦”,所以很多器皿都帶“瓦”字,如瓿(pǒu 小甕)、甑(帶孔炊具)、甄(製做陶器用的陶輪)、㽀(zhèng 酒器)、㼚(gāng 大甕)等等。上古瓦族的起源和缶族一樣與製陶業有關。

殷商古國——瓦國,瓦族人擅長製陶,瓦崗寨得名於此

瓦亭古城遺址

商周交替之際,也有一部分瓦人向西遷徙。瓦人西遷後在此定居,後與當地戎狄融合,西周末發展成為烏氏國,烏氏族人屬西戎一支。瓦人已經淹沒於歷史長河,但作為地名被永久保留下來。《明史·地理志》介紹華亭縣說:“

西北有瓦亭山,有瓦亭關巡檢司。

”華、瓦當為音轉,方遠一帶既有瓦山,也有瓦水。瓦水,即隴水,據說就是現在的葫蘆河。瓦山,即瓦亭山,在今天的甘肅固原市以南大灣鄉一帶,那裡還有個瓦亭村,古有瓦亭城。漢初時在此設有蕭關,即被譽為關中四大關隘之一的北蕭關。瓦亭古城位於寧夏涇源縣六盤山東麓彈箏峽北口,素有九塞咽喉,七關襟帶的“鐵瓦亭”之稱,至唐代時演變為隴山關,也叫瓦亭關。根據《資治通鑑》記載,五胡十六國時期前秦符登曾與後秦開國皇帝姚萇在瓦亭展開決戰。《讀史方輿紀要》說西北瓦亭還有西瓦亭和東瓦亭之分,可見瓦人分佈之廣。

文 /堰風

商周古國——程國,程姓起源,西周時程國受到王室重用

頂部